平民小食谭之十五甜沫
早上在食堂看到有青岛老甜沫粥,尝了一碗,有点意思。
昔年游学在外,经常要在济南转车。那时既无电话订票,也没有12306,农村娃也没有熟人帮助买票,就是硬排队。每逢开学季,坐大巴到济南,跟着师兄轮流站在长长队伍后排队买票,终于排到了,有到兰州的吗,没有,那西安呢,没有,到郑州也行,没有…….那咋办,在火车站广场上蹲一宿,明天再试呗。
寒假过后的早晨,春寒料峭,瑟瑟寒风中迎来了新的一天。师兄说他先排队,让我赶紧去吃点东西,一会儿好来替换他。我遵命把几个行李大包堆放在他的附近,匆匆走出狭小的站前广场,到巷中觅食。
济南属孔孟之邦,逢人则称老师,一进巷子,就是各种老师,来碗面吧,老师吃茶叶蛋吧,各种亲切的招呼。独有一家,顾客熙熙攘攘,老板忙忙碌碌没空招呼,歪斜的木板上毛笔写着“甜沫”二字,字倒端正。甜沫,《燕子李三》里好像说过啊,不过这到底是个什么吃食儿?想必是甜甜的,来一碗,至少喝了暖和。
不一时,油旋和甜沫便端上来了,另有咸菜疙瘩丝一小碟。油旋形似螺旋,表面油润金黄,葱香扑鼻,旁边一碗热气腾腾的类似玉米粥的粥,内有切为丝的绿菜叶和豆腐皮丝、透明的粉丝。用勺子划拉几下,还可以看到粉的花生、红的豇豆,端起来,啊,不是玉米,是小米面的醇香。舀一勺放入口中,新鲜的蔬菜,香嫩的豆皮,微咸略辣,不甜。粥稀稠适中,口感柔滑,花生还是脆生的,青菜的软糯而不烂,有白胡椒面辣味儿,带着米香,咸咸的令人回味。讲究的当地人,不用勺,单手托碗,转着圈喝——另一手拿着油旋或油条呢。
一碗甜沫一个油旋下肚,精神饱满去替换师兄。
甜沫是济南二怪之一,茶汤非茶,甜沫不甜。
正宗的甜沫制作较为繁复。米要取龙山小米,以济南泉水浸润,晾晒至将要干透的程度,磨粉过箩,炒至脱水香味溢出。将小米面和白面混合,加凉水和适量盐拌匀成糊状待用,花生、豆腐皮、粉丝提前泡好、豇豆提前煮好。
花椒炝锅,捞出花椒,只余底油,加入姜和菜叶、豆腐皮翻炒盛出待用。坐锅加本地泉水,待开锅后倒入拌匀的面粉,加再本地产白胡椒粉、莱芜黄姜末儿、龙口粉丝、豇豆、花生米适量,不断搅拌以防粘锅,数次开锅即可,俟出锅前倒入带着底油的炒好的姜,菜叶,豆腐皮——谓之倒炝锅。
现在制作趋于简化,直接小米面就行,不炒,水也就近用自来水了,也有加豆腐丁、豆泡之类的,尚可以接受,如以玉米面代之以小米面,那就太没有诚意了。
甜沫虽是平民小食,却也可登大雅之堂,某海滨城市就推出了甜沫海参以飨老饕。
甜沫一词来历说法颇多,有说出于庙堂之高,有说出于文人雅士,还有一说:过去济南人早上吃早点一般都是喝粥,粥铺多了不免竞争,其中一家粥铺的老板就想出“倒炝锅”的办法,每次试探着往粥里加一点诸如花生米、豆腐丝之类的东西。然后吆喝 “来喝吧,今天又添末儿了”,末儿,家乡话“东西”的意思,意思是加料了。时间长了,也就成了甜沫,此说近理。
此正是:陋巷小屋马扎,油旋咸菜疙瘩,甜沫呼呼喝罢,老板笑问,老师恁添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