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斯科塞斯的牢骚
最近马丁·斯科塞斯在《纽约时报》上发了一篇文章,大发一通牢骚,他批判漫威专门生产他完全看不下去的脑残爆米花电影,他也为越来越被资本操控的电影行业感到愤懑和担忧。他站在一个电影艺术家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说伯格曼的《假面》、戈达尔的《随心所欲》才是一种艺术形式的电影,即便是希区柯克商业化的系列电影,也能让他感到激动万分。
我很认同他说的话,我也觉得电影行业式微,“圣三位一体”伯格曼、费里尼、塔可夫斯基拍得才是真诚的,艺术化的电影,而漫威的电影就是马戏团的马戏。但我不觉得这是件坏事儿,因为电影本来就是众人的艺术,是一门生意。没有资金,不照顾大众的感受,怎么可能源源不断地出产电影呢?难道说是资金过分充足从而“捧杀”了我们这个年代的伯格曼、费里尼、塔可夫斯基吗?上个世纪能有那么多艺术片,其实也从某个角度说明了大众传媒的表现形式比较匮乏,众多艺术家没别的事儿可干,只能往电影圈儿里钻,不像现在,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写东西、做直播的成本并不高,每个人都有了更多、更便捷的表达自己的机会,而这正是因为一个越来越成熟的商业化社会带来的红利。
从十几年的眼光来看,现在大部分电影比不上二十世纪电影大师的作品;但是从百年,甚至更久的眼光来看,一个行业总是起起伏伏的,好坏皆有,有了之前的好,就有了如今的坏,而有了如今的坏,也才会有之后的好。假设电影这门艺术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它自然会消亡。电影大师黑泽明一生之中也拍过不少烂片儿,你可以把黑泽明的拍片经历看作是整个电影行业的一种缩影。而豆瓣评分九分以上的《婚姻生活》,原本是伯格曼为了钱而拍的一部电视电影。因而把电影的艺术性看得太重,可能并不是件有利于电影行业发展的事情。
就好比耍猴戏,你不一定非要对猴子说,你是猴儿,我在耍你;你可以装得傻呵呵的被猴儿耍,这同样是一种游戏;甚至你可以装的很严肃,用耍猴戏不成功的样子来让大家觉得这个人没水平,不幽默,其实这也是一种游戏。
放到电影行业来说也一样,是悲是喜,就看你站在什么视角来看问题。你能欣赏高雅深刻的文艺片当然是件好事儿,但是你隔得远一点儿,仔细想想,这不就是一电影嘛,至于吗?很多时候,你从电影里感受到的深刻的东西,正是电影用各种手法催眠你,让你感受到的。其实这是一种情绪上的舒解,也算是娱乐。本质上电影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就很有限, 大部分只能算作抒情而已。就算漫威的电影是马戏,难道一个高雅的艺术家就不能看马戏吗?他可能会说,你不能把马戏放在电影的范畴里。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不从实际角度考虑问题,谈何理想。站远点儿看,你也可以把看漫威的爆米花电影当作一种行为艺术。
再讲的实际点儿,很多人到电影院看电影不是为了艺术性而去的,很可能是恋人约会,朋友、家人相聚时没地儿可去,去电影院看电影算是一件共同做的事情,放松一下身心,消遣消遣,联系一下情感。至少漫威的电影从商业传播的角度来讲做的非常成功,能让全世界的青年找到一种共同语言,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我不相信只要去看漫威电影的人就是没有审美力的人,你比如说把《无间道》和《上海堡垒》放在一起比较,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前者经典好看。
其实说起来,是很多人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放到电影上,假设你用高考的模式来学习电影美学,就算成不了大师,至少也能分辨孰优孰劣,只是没必要这样做。而且不管什么电影你看了之后只要觉得爽快,开心,这不就挺好吗?正如我所说,电影艺术不艺术,严不严肃,它本来就是娱乐,就看你是想艺术地娱乐,还是大众化地娱乐而已。
审美的提升不是用几部电影、几篇文章就能达到的,这可能有赖于整个社会的进步。文化艺术从来都离不开商业和政治,没有后两者,根本谈不上前者。对于很多文艺从业者来说,你可以不参与商业和政治,但是你完全不懂,你只用短视的眼光看问题,是走不远的。
马丁·斯科塞斯作为一个牛逼的导演,他不太可能是为了钱,为了让人找他拍片子而写的这篇文章。他应该还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由于对电影行业的热爱,才会觉得电影从业者不能随波逐流,要肩负起艺术的使命。这当然挺好,但是也没必要死磕。在我的想象里,他写完这篇文章,也有可能正准备着和漫威的高层去把酒言欢呢。
知识分子总是觉得上个时代比现在好,也总会说现在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只不过马丁·斯科塞斯是用文章的方式表现,而伍迪·艾伦拍了一部《午夜巴黎》,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像这样的一种思维模式,不也是一种知识分子的“从众化”,也算是“知识界”的漫威嘛。
马丁老了嘛,发点儿牢骚也正常,就由他去吧。
-
碧海潮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06 08:59:50
-
鲸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05 23:15:32
-
goooooose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1-19 14:13:48
-
nooneknowspl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1-11 23:40:03
-
刘思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1-10 08:51:50
-
灵魂harves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1-09 00:34:18
-
Yeung Yui Ho 转发了这篇日记
很少有人会带着去教堂做礼拜的心情走进电影院,也很少有电影值得人们这样去做。看电影大部分上只是无聊的消遣,很多拿了欧洲三大电影节大奖的艺术“闷片”才是我需要时间跟觉悟去观摩的.
2019-11-09 00:31:17 -
馬龍白蘭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1-08 07:4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