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你只有睡着时才能相信它? | 风向书单191025

在美国的工人和中产阶级中,现代美国梦作为一个神话般的文化理念和一种可及的现实,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但是,今天那些曾经对工人阶级来说是实现美国梦的有效机遇,正在被强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摧毁,它遍及整个社会并直接威胁和粉碎了美国梦。在过去的40年里,一种新的、日益增长的不平等,以及从未有过的阶级体系开始出现并得以巩固。本书所聚焦的,即这一当今美国社会最重要的社会问题。《新阶级社会》的作者致力于增进对其所说的美国“新阶级社会体系”演进的诸多方面的理解。此次的第四版囊括了对所提出的不平等阶级体系的结构、过程和后果的最新探索与研究。
除了这本揭示美国梦如何被经济和政治力量碾压的《新阶级社会》外,本期书单还有以普通人对大城市爱与恨的《伦敦传》;分析拉美国家为何深陷民粹主义泥沼,使经济政策的误入歧途的《掉队的拉美》;用生活中的故事讲解博弈论,包教包会的《角斗士、海盗和信任危机》;通过四个普通人的故事,展现罗马尼亚一个时代记忆和创伤的《法定幸福》……
(点击卡片可以购书,文末可投票与打赏支持,谢谢各位~)
·城市即人。——莎士比亚
“伦敦人就是你目之所及的那些平常人。”和我们一样,他们在大城市寻找、失去,在大城市祈祷、迷惘,在大城市里获得回报,也被大城市伤害。作家克莱格•泰勒,历时5年,不分昼夜,穿梭在伦敦的各个角落,从200多次的访谈中选取85位普通人。在他们之中,有实现职业理想的货币交易员、见惯世间百态的失物招领处职员、曾当过演员的水管工,也有环卫工、出租车司机、急救护理人员、房地产经纪人、厨师、飞行员等。这一个个普通人的真实故事,悲喜交集,构成了伦敦这座城市的众生浮世绘。每一个字都敲打着我们的心,引发我们的共鸣。“当一个人厌倦了伦敦,那他肯定也厌倦了生活。”但是,只有在大城市生活过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复杂况味:爱它、恨它、渴望它、厌倦它、逃离它,或是留下来,继续生活。
·遗言能拼凑出某个生动瞬间,墓志铭则蕴含着令人动容的力量
在大多数时候人们希望离开这个世界前能留下一些话语给后人瞻仰,但是死神的到来总是难以预期。在那一刻,有人保持清醒,有人猝不及防,有人死于他人谋杀,也有人在半梦半醒之间。马克·吐温曾经设想过“预留遗言”,他建议遗言应该是事先筹谋、白纸黑字、亲友传阅、开诚谈论,不幸的是最后时刻他并没有如愿。书中收录的临终遗言里有故事、历史、情话、妙语,每一则遗言仿佛都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见证那个令人感伤的历史时刻。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前人的遗言也是由后人记录的,由于种种原因遗言也会被美化、润色、杜撰、篡改。临终场景总少不了亲朋好友围绕身旁,对于逝者的遗言每个目击者也会有不同的版本流出。历史人物的遗言也能拼凑出某个生动瞬间 。
书中记录的都是国外人士遗言,而有关中国人的遗言可以看看同一出版社2016年的《死给你看》。说完遗言,临终者便离开了这个世界,然后生者会对逝者一生做出总结,如果条件许可,对逝者的告别还会有一定仪式,仪式之后逝者入土为安,生者树一块墓碑或者类似的标志物,写上生卒年月和只言片语表达对逝者的怀念,这便是墓志铭。宗教改革之后,墓志铭内容与形式开始比较丰富:记录逝者的一生或者去世的有关信息;表达某种情绪;记录逝者的态度;安慰逝者的亲人;对逝者及其同志的赞扬或谴责;继承发扬逝者的某项事业;劝诫生者……等等。国外摘录墓志铭的文献著作源远流长,1791年就有了相关著作,互联网时代的来到更是为人们收集品读墓志铭带来了便利,不过要提防PS修图。书中的墓志铭一些来自墓碑,一些来自纪念碑,甚至有些还是逝者去世很久才撰写的。墓志铭蕴含着令人动容的力量,在那些对前人的记录中,我们能从中读到自己与之相似的经历,以逝者为镜,折射出自己的人生感悟。
·美国梦,你只有睡着时才能相信它
在美国的工人和中产阶级中,现代美国梦作为一个神话般的文化理念和一种可及的现实,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但是,今天那些曾经对工人阶级来说是实现美国梦的有效机遇,正在被强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摧毁,它遍及整个社会并直接威胁和粉碎了美国梦。在过去的40年里,一种新的、日益增长的不平等,以及从未有过的阶级体系开始出现并得以巩固。本书所聚焦的,即这一当今美国社会最重要的社会问题。该书于1999年本书的第一版中提出“新阶级社会”这一概念。此后,作者的研究大都致力于增进对其所说的美国“新阶级社会体系”演进的诸多方面的理解。此次的第四版囊括了对所提出的不平等阶级体系的结构、过程和后果的最新探索与研究。
·政策的误入歧途导致了发展的误入歧途
同样始于欧洲人在新大陆的殖民地,三百多年前的南美与北美有着相近的发展程度,但为什么随着历史的演进,北美跻身世界强国行列,而南美却被远远抛在后面,甚至成为主要非法移民输出地之一?作为来自智利的经济学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塞巴斯蒂安.爱德华兹在经过对拉美经济问题常年的关注之后,由一篇论文开始,逐步发展成专著,就是为了回答上述的问题。
在考察了拉美自1990年代以来的改革(即“华盛顿共识”)以来所作出的各种努力后,爱德华兹指出,使拉美的政策误入歧途,进而导致拉美的发展误入歧途的,是民粹主义思潮,而发展停滞的现状又催生民粹主义越演越烈。他认为,拉美要摆脱停滞,走向发展,首先经济政策要实行重大的政策变革,从而大幅提高出生产率,然后加大对机器设备、基础设施以及人才的投资,由此促使制度变革,最后,资本积累快速增长,并可能会导致再一次的结构或技术革新。
·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王汎森是台湾著名的思想文化史学者,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他治学严谨,旁征博引,贯通古今中外,堪称当代学人中的佼佼者。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位大师级人物是如何修炼出来的呢?
好在王汎森并不是吝啬之人。他撰写了不少随笔介绍自己的求学与治学经验,收录在他的新书《天才为何成群地来》之中。例如,同名随笔《天才为何成群地来》介绍了同侪效应对学者与思想家的激励促进作用,《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和《再谈假如我是一个研究生》则以研究生为对象,分享了他自己和一些其他学者的求学经验。此外,书中也收录了一些对话、访谈、回忆师友之作。尽管文章都是旧文,重新再读仍有历久弥新之感。
·“红旗飘飘”背后的实践逻辑和运作机制
本书从革命、生产及历史记忆的分析路径研究了集体化时期一个晋东南典型乡村的成长史。自抗战年代就已出名的西沟,先后产生了李顺达和申纪兰两位全国劳动模范,从此西沟人家的命运开始与整个国家的现代历史完全关联在一起。那么,西沟村是如何由原初的不毛之地一步步地成长为家喻户晓的红色样板村的?一条穷山沟是如何生产出其普遍意义的,也即“红旗”是如何在西沟村上空飘起来的,并持续至今?“红旗飘飘”背后的实践逻辑和运作机制是什么?它在贡献于国家的同时又是如何实现自我前途的?国家意义上的西沟村与当地村民生活中的西沟村有着怎样的关系和表现?等等。作者在书中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详实的研究,也为当下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历史经验文本。
·不懂点博弈论,你都不知道怎么和姑娘搭讪
在《美丽心灵》中,经济学家纳什和朋友走进一家酒吧,酒吧中有几位女郎,但大家都把视线放在最漂亮的那个女郎身上,深谙博弈论的纳什和朋友说,我们不要一窝蜂地去和那位最漂亮的金发女郎搭讪,这会引起她的反感,我们几个人中不会有一个人能得到她,而如果分别转向其他的女郎,每个人都能抱得美人归。他的朋友听信了他的话,果然都去勾搭其余的女郎。没想到这时,纳什却成功摆脱了他的竞争者,开始与那位最漂亮的女郎攀谈了起来。
这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博弈的例子。博弈论就是将理性参与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形式化,同时假设每一位参与者的目标是将他的利益最大化,当你要做出一个决定时,应当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其他参与者和你一样聪明和自私自利。这些利益不一定是钱,也有可能是尊严、荣誉、乃至朋友圈的点赞。尽管现代的博弈论出自冯·诺伊曼的那本《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但在此之前,博弈论的魅力就已经吸引了无数人,从最简答的五子棋到最复杂的围棋运用的都是博弈论的方法,《孙子兵法》和《塔木德》中也有不少论述,从天下大势、股市风云,再到相亲排队,无不有博弈论的影子。而这本《角斗士、海盗与信任博弈》就是将博弈论放到日常生活中慢慢讲解,有趣又实用。
·南巡不仅是皇帝享乐的方式,更是帝国统治的手段
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1751—1784),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往返于北京与江南。满洲皇帝及扈从,深入帝国最富庶、最重要的地区,上演了一场场长达数月之久的政治剧。本书主要阐释帝国核心与江南之间既充满张力又持续博弈的关系。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江南都是汉人无可争议的中心,它还是反清复明的大本营。清廷如何才能在这一地区建构权威,合法进行统治?盛清时期清廷统治内地的切实条件和历史机制又是什么?本书在解答这些问题的同时,还探讨了盛清统治得以建构以及各种人物竞争于其间的政治文化。
作者认为,南巡在十八世纪清朝统治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首先南巡被作者是视为意识形态的活动,作为家产制统治形式的民族—王朝统治的建构与重构,其次作者还深入探讨了地方对于南巡的反应以及大众对于南巡的认识。南巡是清廷应对军事威胁、人口爆炸、商业的发展、职业多样性显现以及社会文化流动性等一系列历史境况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南巡清廷对于主导着帝国经济命脉、科举考试和行政部门的汉族精英集团加强了控制和影响。作者在附录里还驳斥了人们通常认为的乾隆多次南巡耗空了国库的观点,指出乾隆年间军事开支几十倍于南巡。
·印欧民族共同的神话和宗教信仰,决定了他们活着和死去的方式
布鲁斯·林肯是明尼苏达大学人文和宗教研究教授。作为世界领先的印欧宗教学和社会学专家之一,在这些文章中表达了他对一个假设性的原型印欧宗教存在的严重怀疑。这些文章写了十五年,其中六篇以前没有发表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印欧神话中死亡与丧葬的布局以一种相对不成问题的方式处理“印欧”问题,探索在许多文化中对另一个世界的描述中反复出现的一组令人难忘的图像。虽然作者后来拒绝了这种方法,但这些章节仍然是它们所处理的主题的最佳可用数据来源。在第二部分战争、献祭和人体科学中,作者从一个单一的文化领域获取每一篇文章的数据,并从死亡的主题转移到杀戮的主题。特别感兴趣的是将牺牲与生理学联系起来的章节,这是一种古代的大师论述,将宇宙、人体和人类社会带入了一种充满意识形态的关联之中。第三部分提出作者最具争议性的反对假设性印欧原始文化的案例。作者重新审视了著名的印欧派作家乔治·杜米兹的作品,认为杜米兹的作品受到了法国法西斯主义特征的隐性政治关切的影响。对于研究神话、仪式、古代社会、人类学和宗教史的学生来说,本书是一个宝贵的资源。
·四个普通人的故事,呈现一个时代的伤疤与记忆
《法定幸福》印证了人们所了解的事实:在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统治时期,罗马尼亚是铁幕之后最压抑的国家。诺曼·马内阿书中的四篇小说充满了对日常折磨的可怕描述,展现了罗马尼亚特殊年代的知识分子、官员、工人阶级等形形色色不同人群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希望与恐惧、挣扎与迷茫。幸运的是,对于文学的崇拜者来说,这些叙述有保留着一种优雅:讽刺。
在卡夫卡式的谈话和评论中,这些人物向我们传达了在腐败的独裁统治下靠欺骗生活和生存的意义。对于马内阿而言,在罗马尼亚的复兴将意味着新的流放。在世界上缺席了将近30年的时间里,这个国家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仍然认为这个国家已经稳定下来。这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是无 可争辩的事实,它是通过个人的角度,通过生活水平的差异,通过将专制带给普通人的疏离来看待专制。通过四篇普通人的故事,呈现一个时代的伤疤与记忆,这就是诺曼·马内阿的法定幸福要说的。值得注意的是马内阿的写作风格在批判性、现实性、日常记叙式分析和由此带来的遐想之间摇摆不定,是深刻的、纯粹的东欧作家。
往期精彩
异议如果注定不被采纳,我就该闭嘴了吗? | 风向书单191022 当人们在网络上攻击女性时,他们在攻击什么? | 海外风向书单191015 自由主义的宽容是否为自身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 风向书单191004 职场性别歧视,终结于每个敢告公司的女性 | 风向书单190928 贫富差距并非自然形成,而来自意识形态的主观选择 | 海外风向书单190924 基因改造技术,会使富人和穷人分化成两个物种吗?|风向书单190917
-
击球手[注销中]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7 12: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