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成词《少年游》与李师师故事
如果有人问,周邦彦最有名的词是哪一首呢,我想大家答案都不一定。作为宋词四大家之一,周邦彦的词有很多大家都耳熟能详,万花缭乱,真的是难以选择。今天我选读的是美成年轻时的词,《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依词意看,是写晚上女人挽留男人的情景。词是这样说的:锋利的并刀在烛光中晃动着,映出去的光如流水一般;案上碟子盛着的吴盐如刚散落的初雪,粒粒晶莹剔透。那纤纤素手,轻轻拈着刀,缓慢而优雅地切开新鲜的橙子。摇动的光、晶莹的盐粒、白玉雕成的手、甘美而诱惑的橙,多么美好的生活!没有一丝缺憾,如果有,那就是音乐,看,重帷下织锦缎绣帐初温,兽嘴炉里燃烧的薰香袅袅,一两声随意的笙簧,那个微笑的娇羞女子停下玉指,与对面的人轻声碎语,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夜深漏转,城头上更鼓已催三遍,时间总是那么地无情,别离总是在最不舍得时候如期而至。她低声询问今夜归处,却又急切地说,外面霜色深浓、马蹄打滑,不如就不要归去,外面真的没多少行人呢。
多么的情深意切!但在一群没有节操的小说家和文人笔下,这柔软了亿万读者的浓情软句,怎么就能变成狗皮倒灶的三角恋?
在宋人笔记《贵耳集》和明清许多的诗话及笔记中,这首词被解读成宋徽宗、李师师和周邦彦交缠不清的香艳故事。他们是这么编的:当时周邦彦清词丽句、少年走马,喜欢流连青楼瓦肆,曾与当时汴京名妓李师师交往密切。而当时宋徽宗喜欢微服私访,也爱上李师师家,串门?不,“史学家”会用一个字“幸”,言外之意,我肯来对你是个赏赐。恰好有这么一天,宋徽宗去李师师家的时候周邦彦也在,于是撞车了,周只好藏在夹壁里面。这时候宋徽宗拿出来一颗据说是南方刚进贡的新鲜橙子,让李师师切来,边吃边聊,“颇多谑语”。周邦彦在夹壁里该听的不该听的什么都听到了,于是这首《少年游》就新鲜出炉了。宋徽宗听到李师师唱这首词,便问是谁写的,师师答周邦彦。皇帝想了想,勃然大怒,第二天一上早朝就让宰相蔡京故意寻个理由发配了周邦彦。隔天宋徽宗仍去访李师师,师师却不在家。等她回来宋徽宗问她到去哪儿了,答给周邦彦送行。这时候,怪异的事情来了,宋徽宗问,送行的时候周邦彦写词没有,唱来听听。李师师于是唱了据说是周邦彦与她送别而赋的《兰陵王》,中有这样几句“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又说“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皇帝听了大喜,随后就赦免了周邦彦。
在我看来,宋徽宗听了不该大喜,该意兴索然才是,也许是可怜周邦彦才赦免了他也说不定。原文中也不只是赦免,皇帝还给他升了官,真是奇怪!若这些人都是正常的,应该是李师师的歌喉挽救了周邦彦。
前面我说这是捏造的,是有事实根据的。按文献记载,近人学者推断李师师大约在北宋熙宁末年以善歌成名于汴梁。她应该比周邦彦小数岁,但比宋徽宗年长十几岁。按史料推断,宋徽宗微服私访的那几年,李师师就算不是年老色衰也是徐娘半老了。依照宋徽宗的性子,听听歌就好,不必再想其他;而且听歌这种事,偶一为之即可,哪有彻夜不归的道理。
那么三人到底有没有交集呢?前人文字中都没有找到周邦彦与李师师交往的痕迹,倒是宋徽宗确实有——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靖康元年,那时宋徽宗惧怕金兵灭国,打算把皇位传给宋钦宗,让他儿子替他背锅。书中说,正月十五,宋徽宗下了一道圣旨,让人把他以前赏赐给臣民的金银给收缴回来。接着尚书省就上报了一份折子,内中李师师作为三个“有幸”被列出名字的倡优之一被“家财籍没”,抄了家。你看,宋徽宗确实是喜欢李师师的——从前他还赏赐过师师不少金银呢!
李师师还是那个李师师,她活在文人的笔记中,活在诗词里。张先有《师师令》,晏几道有《生查子》,秦观有《一丛花》,可惜周邦彦没有。这个拉风的男子,白担了虚名。
李师师后来漂泊零落,《汴京纪事》中录了一首诗: “辇毂繁华事可伤, 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 一曲当时动帝王”。
江湖辽远,埋葬了多少风流!
-
优游林下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19 00: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