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民·节俗 | 立冬补冬,补嘴空
还没好好地感受秋天的气息,代表冬季开始的立冬,就这样悄然而至。 那么,立冬这一天有啥不一样?为什么会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说法?这一天又有什么相应的习俗呢?现在就让小美带着大家一起走进立冬,一探究竟。
立冬, 这一天有啥不一样?
立冬有“三候” “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大意是,立冬这天,水面开始结冰;五天之后,地面开始封冻;再过五天,野鸡飞入海中化为大蛤。

在二十四节气中,“分、至、启、闭”是古人最早创设的八个节气。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古人之所以称“四立”为“启、闭”,源于对时令阴阳变化的认知:春生夏长,阳气盛,古人称为启;秋收冬藏,阴气盛,古人称为闭。从历法发展规律上看,应该是先有“分、至”、后有“启、闭”,这八个节气至迟在战国之前就已经确立。
古人重视季节的转换 早在先秦之时,逢四季开始的所谓“启、闭”之日,周天子都要率三公、九卿、大夫到郊外迎接新季节的到来。其中,立冬日要到北郊迎冬。迎冬之前,天子要斋戒;立冬当天,天子率僚属到北郊行迎冬之礼;回朝后,天子还要奖赏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抚恤死者留下的孤儿遗孀。东汉时期,在先秦天子迎气的基础上,发展成了帝王五郊迎气的祭祀活动。 时间 地点、活动
No.1 立春 迎春于东郊, 祭青帝、句芒
No.2 立夏 迎夏于南郊, 祭赤帝、祝融
No.3 立秋前十八日 迎黄灵(五方中央神)于中央,祭黄帝、后土
No.4 立秋 迎秋于西郊, 祭白帝、蓐收
No.5 立冬 迎冬于北郊, 祭黑帝、玄冥
在五郊迎气祭祀的神灵中,青、赤、黄、白、黑五帝为主神,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五人神为辅佐神。其中,立冬日迎冬祭祀的黑帝和玄冥,既是北方之神,也是冬季之神。东汉之后,帝王五郊迎气祭祀逐渐废弛不举。
农历十月,古人在忙什么?
十月,曾是秦朝过年的时间 十月曾是秦朝历法的岁首。据文献记述,秦以“冬十月为年首”,时间与夏历的十月吻合。十月作为一岁之首体现了“年”字的本意:“年,谷熟也。”这是以农事周期为一年的计算方法。古代改朝换代讲究“改正朔,易服色”,也即颁行新历法、改变服饰颜色。商以丑月为正月,周代商以子月为正月,秦代周则以亥月为正月,也即以十月为岁首。
汉朝建立后一直沿用十月岁首的传统,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改正月为岁首,才有后世的“元旦”(春节)。汉代朝廷虽然颁用了新历法,但十月一作为节日的习俗却一直在民间延续。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十月朔日,黍臛,俗谓之秦岁首。”黍,即黍子,粘米的一种;臛,肉羹。黍臛,就是黍子加肉熬成的肉粥,是秦朝岁首的主要节令食品。宋人沈遘有《初冬近饮酒作》诗,其中有“吾民久已作秦民,迄今十月犹遗俗”咏叹,足见秦岁首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十月,也是古人祭祖的月份 先秦,以四季时令物品向祖灵献祭,让祖先尝新。唐代,有了为亡故的祖先送寒衣的记述。 宋代,此时十月朔,民间有送寒衣之实,却无寒衣节之名。元代 ,寒衣节之名开始出现。明清,寒衣节已经成为全国性的悼亡节。在后世民间,十月朔除了祭祖先、送寒衣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习俗。
歇工 在山东惠民县:“十月一日……是月田事告竣,田家设酒肴犒佣工,谓之‘辞场’。” 在山西屯留县(今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农家于是日劳农休息,曰‘闭场门’。”俗语也说“吃了糍粑饭,伙计就滚蛋”。富家雇佣的短工,一般会在十月一这天结清工钱、吃散伙饭。也有在立冬日或小雪日歇工的。在天津蓟县(今天津市蓟州区):“立冬日,雇工人之家,均于是日散工,也有到小雪日再散者。”
犒劳耕牛 在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十月朔)蒸糯米,捣糕饭牛,并粘牛角,令其临水照,见则牛喜酬其力,曰‘饷牛王’。” 在广东从化(今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孟冬之月朔日,农人大餔相劳,用糯米为糍,杂粉豆以饭牛,谓之‘牛年’,亦报终岁耕耜之勤也。以糍缚牛两角,牛照水见角无糍者辄悲鸣狂跳云。”
升火取暖 据《岁时广记》引《东京梦华录》记载:“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宋范成大《吴郡志》中也有“十月朔……是日开炉,不问寒燠皆炽炭。” 清人《燕京岁时记·添火》也记载:“京师居人例于十月初一日添设煤火,二月初一日撤火。”在我国的北方地区,传统上多以土炕取暖,此俗也称“熏炕”。
除了吃, 这一天还干啥?
中国人在节日、节气的时间点上讲究吃,立冬也不例外。民间有“立冬补冬,补嘴空”之说,但各地补冬的方式又有差异。
补嘴空——吃 在江浙地区,民众立冬日杀鸡宰鸭,一家人进食,称“养冬”。同时,人们还讲究立冬吃猪蹄,有“吃前蹄补手,吃后蹄补脚”之说;在江苏南京,立冬要吃葱,俗语说“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在江苏苏州,立冬吃咸肉菜饭。用霜打的苏州大青菜、肥瘦兼有的咸肉为原料,烧出又香又糯的咸肉菜饭,全家人进食。

在闽中一带,立冬日家家户户吃用中草药熬汤煨制的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在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当地有“立冬食蔗齿不痛”之说;台湾人立冬这天偏爱羊肉炉、姜母鸭、麻油鸭、四物鸡汤等补食。 而在华北地区,立冬要吃饺子。立冬是秋冬之交,吃饺子也有“交子之时”的寄寓。天津人立冬要吃倭瓜馅儿饺子,倭瓜也即通常说的南瓜。
腌制咸菜与占验习俗 入冬之后,我国南北民间有腌制咸菜的习俗,以备冬季蔬菜淡季时食用。因是以盐腌制,因此也称“盐菜”;又因为藏着过冬备用,也称“藏菜”。 立冬之日古人也有占验的习惯。据徐光启《农政全书·占候》记载:立冬晴,则一冬多晴;雨,则一冬多雨,也多阴寒。谚语:“卖絮婆子看冬朝,无风无雨哭号咷。”立冬日西北风,主来年旱、天热。除了立冬,十月一也是古人占验的日子。民间俗语称“立冬晴,立冬晴,没有十月初一灵”。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这一天若晴,则一冬晴天多、雪雨少。
还要送苍蝇回老家? 据近人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在江苏东台县(今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农历十月初一俗称“苍蝇回里之日”,有送苍蝇回老家的习俗。 这天,乡人不论贫富,都要吃红饭。红饭用糯米与赤豆煮成,煮熟后,先置一碗饭、一杯水于厨下,其意大概是为苍蝇饯行。同时,口中喃喃祝道:“明年再来!”祝毕,将红饭全家人食用,或馈赠亲友,此举俗名送苍蝇。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而言,苍蝇本无益处,人们避之惟恐不及,却违心地做红饭为其饯行,并且祷告“明年再来”。这一习俗的存续,可以看做在困顿的生活中,民众借机为自己创造一次调剂生活的机会。
寒风乍起,立冬至。天气转寒,记得添衣保暖哟。不管是什么节气,小美的陪伴与关心始终不变。
本期内容改编自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解析》 郝苏民 主编 刘汉杰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