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理想、信仰与传统文化
一个正处于变革的神州大陆,理想之神正痛苦地奔走哀嚎,理想在痛苦的历史中呈现了永恒。商品价值观,像海水一样,在时间里永恒循环侵蚀着众生。一时间,文化界陷入了危机,而一批服从市场供求关系的文人们,凭着自己的直觉的敏感,赶制口味媚俗的文化快餐,渲染无价值和无道德观。我们的文明,一路散失,而平庸世俗化的市民文化,正嘲弄理想,体现了残酷的利益厮杀。对此,有人怀疑、有人投机,有人逃避,有人批判……
我感到悲哀,悲哀的不仅是这样一种现象,而是这种现象背后沉重的思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让我们打开当代中国的历史吧。自五四以来,我们的作家一直走着两种极端,一是批判历史,一是呕歌现实。打到孔家店、破四旧立四新、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一系列的政治运动,都有文人们的推波助澜。我们否定了曾作为国学的儒教,被历代中国人尊为圣贤的孔夫子成了小丑;我们打到了传统的宗教文化,也曾将所有的外国传教士驱逐出境;毛泽东被推上了神的位置,后又被赶下神坛;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风行一时,后来又批成了精神污染……,在这种反复无常中,我们的青年无所适从了,没有什么可作为精神支柱,无忧心不再无忧,游戏族游戏人生,拒绝道德理想,追逐金钱,功利主义的主体性获得了世俗的释义。
对金钱的渴望,为国人构成了一个灿烂的金钱梦。人人争下海,个个想从商。而文人们又一次发挥了自己的影响力。国内各种“板爷”、“息爷”、“倒爷”等各种爷们儿竟登上了文化界的大雅之堂,而胜利大逃亡来到国外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纽约的中国男人”、“东京的上海人”,虽然在留学生里并没有引起多少好感,但却风靡了神州大陆,制造精神快餐的文化店主们应了大运。
我的心里发酸,为道德理想,也为传统中华文明而哭泣。
对历史应该正确看待。承受自己的历史,尊尚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或许有某些方面与当前社会不相适应,但作为历史的承接,文明发展史却应该被肯定。在此,我必须指出,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文明中的道德、理想、哲学、艺术的总体观念,那些“男人梳辫子,女人裹小脚”的旧习俗,绝不是传统的民族文化。
制度需要更新,历史无法拒绝,文化需要继承。一个民族的历史来源和文化遗产,往往是这个民族的向心力。当这种文化被否定的时候,必然会引起理想的退化和道德的滑坡。
没有一个国家公开宣扬无道德价值观,笔者留学冰岛时,发现冰岛人以自己的沙加(Saga)文化为荣,也推崇中国的孔子、孟子,他们以为先贤为我们立了道德理想规范,是我们东方文明的巨大财富。而在德国时,也发现德国人为自己的文史哲学而自豪。歌德是德国人的骄傲,德国的历史和文明史,甚至“德国”二字,也同样是德国人的骄傲。德国社会同样有着各种不同的意见,但没有人去调侃社会,因为德国精神深植于德国人心中。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美国人极力追求金钱,因而有了凶杀、暴力及色情的商业文化,但同时,很多人仍然基督精神作为社会的良心。而以议员、教会神职人员及部分政商名流与信徒正在推动新保守主义,美国人以很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这一切的。
无疑,在中国当代社会有很多不合理的东西,如官倒,权大于法等,调侃,或许是王朔们对社会不合理性的反抗。然而,他们也许没有意识到,由于他们在作品里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已经使得这些本来在人文精神上无所适从的青年们,感到更加迷乱。对不合理的反抗已经演变成道德规范的反抗,引入到社会就会被认为每一种道德规范都可以抛弃,这会造成非常可怕的后果。目前的社会现象就是明证。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不可能“想怎么活就怎么活,必须受到社会公义的制约”
我们不赞成张承志先生文中一些偏激情绪,但确实为他守护道德理想的勇气而感动。我们更希望我们的社会回归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完善新的价值体系,使之适应今天的社会。因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今天,非常需要理想的支撑了。
让人文精神的理想旗帜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