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2 吐鲁番——一抹绿色,一抹红色,一抹黄色
原本的新疆之行打算走一下大名鼎鼎的“独库公路”,奈何6月初独库刚刚通车,时不时又有大雪封路,在火车上临时改变主意,准备在吐鲁番下车。
因为火车晚点,到吐鲁番的时候差不多是凌晨三四点了,车站几乎没有人,刷了身份证出站之后,走几步就会有拉客的司机问你去哪儿。
吐鲁番站距离市区确实有点远,四周除了几个小旅馆小餐馆基本上没什么。又是凌晨,整个人在几十个小时的火车之后也确实很困倦了,30元一个人送到市区指定地点也不能说是不划算。
到了吐鲁番市区,订了一家连锁酒店,就住下休息了,第二天也是中午过后才出门。
一抹绿色
吐鲁番最出名的大概就是葡萄了吧。如果旅行的时候喜欢看各种攻略,葡萄沟风景区绝对榜上有名。
因为6月葡萄还没有成熟,当地的司机说不去葡萄沟也没什么。我也不知道葡萄沟究竟是怎样一番模样,倒是好巧不巧,乘坐的出租车司机师傅以前是一名导游,形容了葡萄沟丰收季节的景象,大片大片绿色的葡萄藤蔓,应有尽有的葡萄品种,吃着葡萄还有机会看到新疆的少数民族美女跳舞,还可以在晾房里了解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尽管没有去葡萄沟,但是走在吐鲁番的街头,也能见到很多葡萄藤蔓攀爬着。6月初葡萄已经结果,尚未成熟,我伸手摸了摸藤上垂下来的一串葡萄,硬硬的。

问当地人,街上长了这么多葡萄,熟了怎么办,可以吃吗。当地人说,可以摘了吃,不过没有人这么做。
大概,这也是盛产葡萄的地方对路边野葡萄的一种“不屑”吧。
一抹红色
吐鲁番所在的时区,基本上比我们平时要晚个2个小时,即使我睡到了中午才起床,下午加上晚上,也还是逛了许多地方。
准备去看看大名鼎鼎的火焰山,找到的攻略是在吐鲁番汽车站坐车直接到火焰山景区(其实大巴车是到附近的乡镇,买票也是到乡镇的票,只是方便游客顺路停在火焰山)。
吐鲁番市区不是很大,我们直接从酒店走到了汽车站,中途还经过了吐鲁番博物馆和清代老粮仓,也都进去看了。

博物馆是我到一个城市最想去的地方之一。作为新疆第二大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还是有很多值得一看的东西。
吐鲁番博物馆一共五个展厅,我去的时候开放了通史、古生物、文书、干尸四个。通史的话,主要就是吐鲁番各种文化和统治者的一些起源、发展的历史,文书则主要是一些文字材料,包括很多佛经、契约、信函、衣物疏等多种形式的文书。

这两个是文化艺术类型的展厅,有很多文物可以说是艺术作品,有很多彩陶。很喜欢一些民族风情和西域特色的纹饰,仿佛可以获得艺术创作的灵感。

馆内有一幅伏羲女娲图,印象蛮深刻的,伏羲女娲对称而立,身体化作蛇身缠绕,有着远古神话的色彩。

令人震撼的是古生物展厅,里面有很多具古生物的骨架化石。写文章的时候查资料才知道,原来那具高大的吐鲁番美丽巨犀化石是镇馆之宝,回忆起来美丽巨犀的身高,真不愧为陆地上曾经生存过的最大哺乳动物。

最特别的当属干尸展厅了吧。作为干尸最多的博物馆,里面的干尸种类齐全,婴孩、成人、男尸、女尸都有,你几乎可以看到他们生时真实的模样,还能看到他们身上穿着下葬时的衣服,大概也只有吐鲁番这种蒸发量巨大的气候才能有这种奇观吧。
看完干尸展厅之后,就特别想去周边的古墓群看一看,或许能感受到更多。
不想在以后翻相册的时候吓到自己,所以没有拍干尸的照片,不过留了一张骨灰罐的照片,权当纪念吧。

这次的目的地是火焰山,还是要言归正传的。
火焰山远观便是接近红色的土地上千沟万壑,景区内有些《西游记》主题的雕塑。私以为没有必要买门票进去参观,在景区外可以看到绵延近百里的红色山峰。


据说火焰山附近的地表温度常年高达六七十度,著名的沙埋鸡蛋也是在这里。
幸运的是,我去火焰山景区的那天刚好阴天,还赶上了一场小雨(真的很小很小),怕是一年365天也遇不到几次了。好处是,没那么炎热,坏处呢,就是拍出来的照片没有蓝天白云、红土黄沙那么惊艳了。

一抹黄色
吐鲁番的文化之前在博物馆中就略有知晓,后来也是兴起,去了交河故城,去了之后才发现,这是整个吐鲁番行程中最印象深刻的。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唯一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保存了两千多年的城市遗迹。两条绕城河在城南交汇,城池犹如一片柳叶被河流环抱。城中大部分建筑物采用“减地留墙”的建筑方法,其实是一座从地表挖出来的城。
知道这些,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因地制宜,在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挖出了这样一座城。
后来,交河故城毁于14世纪前半叶的战火之中,因而称作“故城”而非“古城”。

在售票处买票的时候,被售票员“诱导”,买了交河故城+维吾尔古村的套票,赠送了交通车。
后来,一同坐交通车的外国友人团直奔故城而去,其他的人中途下车参观了维吾尔古村。
说实话,这个古村不过是一个人造的“古村”,虽然可以感受到维吾尔的民族风情,但是人造景点的痕迹太明显。
如果说时间足够,能够去附近的村庄转一转,那我觉得这个“古村”不去也罢;然而,如果时间有限,顺路进去看一看也无妨,毕竟里面展示的东西还是挺多的。
你可以直接进去看到他们住的房间,甚至可以触摸一些物品。

在不同的房间里,展示了琳琅满目的工艺品,比如铜器、乐器、地毯等等。

当然也少不了著名的巴依老爷的豪宅,以及院子里爬满的葡萄藤。

下一个地方,就是吐鲁番“一抹黄色”的主角了。
你要参观整个交河故城的话,完全是要靠步行的。走过一个大上坡,慢慢地就彻底进入了硕大的故城。
这里我说“硕大”,并不是说故城的面积有多大,更多的是,当你一个渺小的人,身处偌大的黄泥土墙和黄沙小路的城中,你只会感觉到人是那么小,城是那么大。
刚开始走在故城中,你一定会感叹沧海桑田,想象不到唐朝西域最高军政机构的安西都护府层曾经设立于此,千年前的繁华,如今也只剩断壁残垣。

大多数人走着走着便会觉得倦了,一方面是吐鲁番的天气炎热,逛完整个故城少说也要走个八九千步,很多人都不知不觉汗流浃背,口渴异常;另一方面,长久地看着一堆黄土,不论是审美疲劳还是不了解历史,也都会让人多多少少有些疲乏。
因为来吐鲁番的这几天刚好有些多云阴天,天气虽然炎热,但总还受得住。而一路上参观各种黄土“建筑”,更是让我沉浸于一种历史感之中。


最让我震撼的是寺院区中心的大佛寺。还没进到寺中,在外面就能感觉出当年佛寺的雄伟。走到寺院最中央,回头望向来的路,那一刻,我似乎被定住了,定在黄土的暗沉中,定在时间的苍凉中,定在了无边无尽的历史中。
回头看到的几乎是整个城,仿佛是当年战火中的最后一名战士,站在最高处,回望故乡,没有故人,只有眼前的残垣断壁和呼啸过耳边的风沙。
我尝试在被震撼到的地方拍照片,但始终拍不出亲眼看到的震撼感。那种感觉,只有真正站在那里的那一刻才能感觉到。

走在各种不成型的“建筑”之中,隐隐约约还是能辨别出来一些地方,例如寺院区的其他寺院和塔林、仓储区的窑洞等等。在官署区有一个观景台,可以望到城外的山。

我出城时还是在错综复杂的城中迷了路,走着走着,最终还是走了出来。
虽然人走出来了,但是,心里总是感觉有东西留在了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