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19.11.08参加嘉倩天津读者交流会

每天工作的中午,吃饭回来的午后,不喜欢和同事一起叽叽喳喳,总喜欢回到座位上,静静的读一本安静的书,然后在睡意朦胧中入睡。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读嘉倩,打开豆瓣发现,自己关注的作者里只有她,会为了嘉倩而点开豆瓣,然后习惯性的从列表里找到她,翻翻她最近的动态,亦或看看她很久以前的动态,或从记忆深处翻出某篇文章,然后也不管读到哪里,便在这份安心平静中睡去。

昨天中午偶然重拾豆瓣,忽然发现嘉倩晚上要来天津,当即欣喜得睡意全无,也一直开心了一个下午。找不到人分享这份喜悦,于是告诉了好友和老公,幸得老公大力支持,晚上要陪我同去。但还是忍不住激动的心情,精心化了眼妆(画得有点浓了),然后期盼同事能问起,然后“低调”地透露我的行程。(也真的有同事问起了,于是我很满足)就这样见到了嘉倩,来到书店的时候被一群男生告知“进去吧,嘉倩就在里面呢”,一时间竟有些迟疑,仿佛是一种“近乡情更怯”的感受,当得知她就在我的面前且被催促着面对的时候,仿佛要面对一个真实的、不敢面对的自己。

嘉倩讲了很多,或许是有些紧张吧,声音和表情有些亢奋和颤抖。一个大爷提出了很多“在冰岛待久了你有没有变傻”之类的问题,以及在冰岛究竟有何不同,在嘉倩解答后,大爷频频点头,并不断赞许的说“说得好”。看到嘉倩侃侃而谈,感觉作家确实不会让现场冷场,但有时嘉倩说不下去的时候,也为她着急。感觉这种活动很好,让人看到不同于纸质的、能了解到创作背后的作者。(嘉倩比书上更漂亮,要小只很多,人也感觉更简单直白)


说一点不太好的感受吧,现场有一个工作人员,不知是出版社的还是什么人,虽然后来也有帮大家照相什么的,人也很nice,但是一直是催促的状态,让我没仔细想好给嘉倩的话就写了上去。然后纸条也是帮我很着急的就撕下了。在我的感知里,可能有关文艺的人都应该慢慢的,温柔的,特别是读书会的现场。然后那个售书的工作人员也是,很粗犷的问我“要几本”,导致我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可能也是我自己太矫情了吧,但多少和想象有些出入。签售的时候,希望嘉倩把自己的想法送给我,于是没有和嘉倩提出任何内容。虽然嘉倩送我的话不是特别合我的心意,但也和嘉倩表达了自己读她的作品时的心境,但在那种场景下,也不知嘉倩听清了没有。

一路一直和老公交流着心得体会,直到回家后老公在我的絮叨中睡着。今天早晨又在老公的鼓励下,喝着咖啡读起了冰岛故事。以前一直有写影评和记录感受的想法,但不是种种原因耽误了,就是记录好的内容丢失了。看到嘉倩的故事,希望自己也能开始保持记录的习惯,面对真实的自己,把自己的一点点累积输出成文字,体悟生活中不易被察觉的点滴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