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9《必要的丧失》读书笔记chapter16 迎接哀伤
1、哀伤是我们对生活中各种丧失的适应过程,迟早有一天,我们会带着或多或少的伤痛认识到,丧失会“伴随人类一生”。哀伤是一个艰难而又缓慢的过程,它是一个极端痛苦而又渐渐进行的内在放弃过程
2、凡事都会终结,大凡我们所爱的事物也会终结,同样的,哀伤也会终结。除了个别的特性,正常的成年人的哀伤确实有一种典型模式,我们大约会在一年之后“结束”哀伤的主要部分。有时候不需要这么长时间,但多数情况下都是比这个时间更长些
3、不论丧失发生之前,我们是否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我们都会进入哀伤的第一阶段:震惊、目瞪口呆,觉得难以置信。我们无法相信我们所爱的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已经不存在了,我们无法完全接受这一事实。与我们的内心相比,我们的大脑更能接受死亡这一现实。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理性会使我们承认丧失,而我们的情感以及除了理性之外的任何方面都在竭力否认这样的事实,不相信死亡或者拒绝承认现实可能会贯穿于整个哀伤过程
4、在第二阶段,我们会在精神上经受强烈痛苦:我们会掩面哭泣,会黯然神伤;我们会情绪波动,会身患疾病;我们会显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会异常活跃;我们会变成一个需求者,在心理上倒退那个要人“帮助我”的阶段,我们还会愤怒。
5、我们爱死者,我们想念他们、需要他们、渴望得到他们,但是我们也因为他们弃我们而去而怨恨他们,这与婴儿因母亲的离开而产生的愤恨是同一种。愧疚感——无论是荒谬的还是合理的——也常常是哀伤的一部分。无论我们用何办法抚平自己的内疚感,我们都会因为内疚而在心里坚持认为,那个逝去的人是完美无瑕的。把死者尊为圣人,也就是把死者理想化,这常常是哀伤过程的一部分。
6、我们可能在承认事实的同时又继续否认这一现实——去寻找死者。这种寻找可能是无意识的行为,通过一些无意之中的焦躁不安行为表现出来,但是也有些人会有意地去寻找死者,有时候寻找的时候还能产生幻觉。在寻找死者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试图否认丧失这一现实,因为我们所爱的人死了,会使我们再度感受到童年那种被遗弃的恐惧,会使我们心中那种被遗弃的痛苦再度燃起
7、在这个极为痛苦的阶段,有的人会默默地伤心,而有的人则会把哀伤表达出来。在第二阶段我们无法接受现实,我们无法面对丧失,但是在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设法度过这一艰难阶段后,我们便进入了哀伤的结束阶段。虽然我们在这一阶段有时还会落泪,还会想念死者,但结束意味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恢复,已经接受、适应了这一丧失
8、虽然我们最终接受并适应了现状,恢复了往常的状态,但是在“周年的时候”我们还是会感到痛苦——我们会再度因为死者而陷入痛苦,我们会感到孤独与绝望,我们会想念他们
9、我们把死者内化为我们内心世界的一部分,维此我们才能以某种重要的方式让他们永不逝去,我们才最终结束了哀伤的过程
10、哀伤能以有益的认同结束,但是哀伤的过程却常常出现一些差错。因为,当我们所爱的人逝去,对于他们的死,我们可能会无法成功地走出哀伤,或者我们让自己困在哀伤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放弃或者不愿放弃,那我们的哀伤就是病态的。另一种慢性的哀伤,是所谓的“僵化”死者,即把死者曾经拥有的每一样东西都保持原样。如果刻意回避哀伤,也就是说哀伤过程出现阻碍,那么哀伤就会进入它的对立面——慢性哀伤。有时,对痛苦情感的回避可能会持续多年,甚至会持续一生。哀伤是让自己从痛苦中解脱的方式,不能哀伤对健康是有害的
11、失去一位最爱的亲人,使我们日常生活过程中最令人压抑的一件事
12、失去配偶会涉及很多不同的丧失。夫妻中一人的死亡会摧毁一个社会单位,这会迫使活着的另一方承担新的角色,还会让活着的人面对可怕的孤独
13、离婚也是一种丧失,离婚会比死亡激起更多的愤怒,而且离婚并不是强制性的,它是夫妻双方选择的结果。然而离婚所引起的悲伤、渴望和思念之情也同样强烈;它所引起的内疚和自责一样强烈。不过,离婚引起的被遗弃感会更加强烈,离婚也会使人产生失去自我的感觉。无论从身体方面还是从情感方面来看,离婚的代价都比配偶死亡的代价要高昂,结束离婚所带来的哀伤或许会更加困难,因为离婚之后双方都还活在世上
14、在为父母的离世而哀伤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来安慰自己:我们毕竟获得了和他们告别的机会——我们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完成了他们没有做完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和谐相处
15、任何一种死亡“都不是没有收获的丧失”,通过哀伤,我们放弃死者,并把死者内化到自我之中。虽然对我们来说,接受丧失带来的变化是一件困难的事。但通过哀伤,我们会逐渐接受那些注定到来的变化——然后,我们便慢慢结束了哀伤
迎接哀伤的自我感想
看到这章,情绪一下涌了出来,又不断被书里那些沉痛而又深切的文字一再刺激,耳畔又播着帕尔曼轻柔的小提琴,真是。。。
目前为止,自己经历过三次这样的丧失。
第一次,是自己和养了两年的小猫分别,父母有他们的残忍,我也有自己的不足,那大概是我人生第一次后悔,后悔自己没有好好地尽到照顾它的责任,自己当时在脑海里回旋的念头是:如果我能懂事一些,平时多照顾它让父母少操心一些,如果我学习成绩也能保持住不下滑,小猫可能就不会被送走了。后来自己去跟小猫见了一面,它在新家显然还处于心惊胆战的状态,一直躲在床底不肯出来,自己则是哭得泣不成声。此后,再未相见。
第二次,是对自己很好的一个奶奶去世,奶奶是好心人、又会按摩,所以总有邻里甚至是很远的人慕名而来请奶奶帮忙,奶奶从来都是义务为大家舒筋活络,调皮捣蛋的自己自然也是常客。奶奶病重的时候,自己还去市区医院里看过一次,那时她已经瘦到不行,但后来在回学校后得知奶奶去世的消息时,自己半夜一个人哭得无法停止,第一次有了越长大越孤单的感受,那时的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样的课题,只有哭。
第三次,也是最沉痛的一次,就是外婆去世。外婆一直很照顾自己,有太多的细节就不再多提,外婆脑溢血在医院昏迷了一个多月,病情一直没有好转。记得外婆去世前没多久,曾经睁开过眼看我,手伸了出来我赶紧接了上去。不久后外婆就去世了,自己在医院的走廊上也还是只有哭,那种撕心裂肺、天昏地暗的痛到现在都没有勇气去面对。
从此,我彻底被离别之丧失所打倒,虽然跟许多不幸的人比起来根本算不得什么,但到目前为止我也并没有更好的应对方案,我能做的,就是在我有生之年,尽可能与我所珍视的人多一些陪伴,脑海里还会时不时的跳出失去至亲的忧虑,比如最近回老家就是担心再也看不到外公(冬天了,老人难熬),虽然我会告诉自己不要过度忧虑,但我真的是没有勇气面对可能发生的一切,虽然那一刻真的来临时未必能击倒自己,但我还没有做好准备,还没有。
书里并没有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看这样的内容难免很闹心,对于未来自己面对类似情况、这一剂预防针根本就达不到疫苗之用。世界上没有人能躲过这一关、逃过这一劫,所以当苦难来临时,希望自己能够坚强。
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