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其诗也雅致,其人也高洁
作为近现代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标志性人物,陈寅恪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而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鸿儒通才”。陈寅恪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好学博闻,古典文学功底深厚。青年时期留学欧美名校十多年,学贯东西。陈寅恪的诗重学养,多典故,沉郁绵邈,志趣高古,深情雅致,追求二重乃至多重涵义,蕴含着陈寅恪独特的人生体验和高标的精神气质,呈现出敏感细腻的心灵感悟和深刻的悲剧意识。2019年是陈寅恪逝世50周年,拟选取三首诗作追寻陈寅恪芬芳悱恻的诗风和卓尔不群的灵魂。
咏红豆
陈寅恪
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
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
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
灰劫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
诗之赏析
此诗出自陈寅恪晚年著作《柳如是别传》,叙述明末清初青楼女子柳如是和文坛领袖钱谦益的因缘。首联中的“东山”意指钱谦益住所虞山,柳如是怀着悠悠情思去往郁郁葱葱的山间寻访“甘陵第一流”的钱谦益;颔联描写的是钱柳二人与宾客诗酒唱和,泛舟游玩的情景;颈联中的“杨爱”是柳如是的本名。这两句描述了明朝灭亡清军南下之际,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她投水殉国,而钱谦益最后变节归顺清朝。“归庄”是钱谦益的朋友,他对钱谦益降清颇为不满。钱谦益此时只剩下悔不当初的万古愁。尾联中的“灰劫”指的是抗日战争。1940年代,陈寅恪购得一粒据说出自钱谦益故园的红豆。二十年颠沛流离,红豆仍在,当年构思的《柳如是别传》也如愿完稿,为柳如是立传的心愿终于得到酬答。
诗人斯人
写作《柳如是别传》一书时,陈寅恪双目失明,行动不便,只能以口述的方式由助手帮忙辑录。红豆被称为相思豆,当年钱谦益和柳如是就居住在红豆山庄,情投意合,相敬如宾。柳如是在钱谦益八十大寿时写下《红豆诗》:“秋来一颗寄相思, 叶落深宫正此时。”钱谦益也有“临风一语凭相寄,红豆花前每忆君”的诗句。三百年后,陈寅恪偶然得到钱谦益故园的一棵红豆,萌生笺释钱柳因缘诗的想法。钱柳二人在亡国之际的不同表现令陈寅恪感佩于柳如是不仅才情横溢而且富有爱国气节,彰显“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不顾失明体弱,坚持要为这位风骨卓然,气度不俗的青楼女子立传,在艰难的条件下历经十多年终于完成八十万字的皇皇巨作《柳如是别传》。
挽王静安先生
陈寅恪
敢将私谊哭斯人,文化神州丧一身。 越甲未应公独耻,湘累宁与俗同尘。 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 赢得大清干净水,年年呜咽说灵均。
诗之赏析
陈寅恪1925年留学归国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同为国学导师的王国维志趣相投,遂成忘年至交。1927年,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此诗便是陈寅恪悼念王国维而作。首联说的陈王二人私交颇深,王国维的逝世既使陈寅恪痛失至交,也痛感文化界失去巨擘之才;颔联“越甲未应公独耻”一句据陈寅恪的解释,指的是1924年冯玉祥率兵逼末代皇帝溥仪搬离紫禁城,同属保皇派的柯劭忞、罗振玉、王国维相约同死而不果。古人称不因判罪而死为“累”,“湘累”指的是自投于汨罗江的屈原,这里指王国维。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王国维独自离去;颈联说的是陈寅恪和王国维这辈学人所学知识关乎天下,而世人却妒忌排斥他们的文化追求。尾联指王国维以投湖自尽的方式向清朝表面自己的忠心,留给身后人的只能是年年流着泪诉说哀思。
诗人斯人
陈寅恪在王国维投水自沉两周年撰写《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文末写道“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事实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是陈寅恪一生秉承和坚守的文化信念与人格操守,他这样说:“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陈寅恪在面对汹涌的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之下固执地坚守中华文化本位立场,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复兴;在面对大时代的动荡之中始终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恪守信念,尊崇气节。保持作为个体的独立性,守护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乙酉七月七日听读〈新水浒传〉后闻客谈近事感赋
陈寅恪
谁缔宣和海上盟,燕云得失涕纵横。
花门久已留胡马,柳塞翻教拔汉旌。
妖乱豫么同有罪,战和飞桧两无成。
梦华一录难重读,莫遣遗民说汴京。
诗之赏析
1945年8月14日,苏联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就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和有关附件规定外蒙古的独立及其它一些损害中国主权和利益的事项。陈寅恪听闻此事后愤慨不已,借北宋与金朝旧事讽今。首联“海上盟”指的是北宋统治者派使臣渡海与金相约共同攻辽,败辽后, 金兵乘机进占燕云一带;颔联中的“花门”指的是花门堡,属甘州张掖郡。这两句诗是说不但花门一带早就被胡人所占, 如今连柳塞也要丢了。颔联“豫”指金朝扶植的傀儡政权伪齐皇帝刘豫,“么”指在宋朝的腹地洞庭湖起义的杨幺。主战的岳飞和主和的秦桧都没有成功,南宋依然丢失大片领土;尾联说的是作为史学家的陈寅恪不忍读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想起当年繁华的汴京令人不禁慨叹。
诗人斯人
陈寅恪在他的古体诗中流露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前途在各个时期始终保持关怀和思索。如这首写于1949年夏的《哀金圆》:“赵庄金圆如山堆,路人指目为湿柴。”讽刺国民政府的金圆券改革,感叹民生之多艰。人们买东西要用成捆钞票交易,造成民不聊生。再如1954年的这首《闻歌》:“座客善讴君莫讶,主人端要和声多。”当全国只剩下赞美的声音,未来的前途可想而知。陈寅恪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历史意识抒发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远见与忧思,贬斥势利,守正为心,风骨铮铮,以知识和品格守护良知,显示出知识分子的人格担当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