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互惠原理——父母的养育之恩
陆陆续续地读完这本书,似乎也能对自己日常行为找到点理由,也在反思自己某些行为。初读完这本书,个人觉得很适合销售去学习。怕自己看了会忘,因此写下这份读书笔记。
互惠原理,总结下来就是社会的运行机制使得人们会回馈于给予自己恩惠的人。就像是膝跳反应没有办法控制自己这种回馈的行为。
互惠原理可以根据施惠者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图你回报,发自内心的想要与你分享,想要对你好。在我的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办公室饮食文化,中午大家有的点外卖,有的带饭,大家都会互相分享,你尝尝我的,我尝尝你的。
另外一类则是带有很多杂念的给予,希望你予以回报。如何识别这两种恩惠以及如何拒绝第二种是作者主要表达的内容。

书中提到了“强加的恩惠”,有一些无法拒绝,最具有代表性的这些恩惠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之恩。父母对于孩子的养育是千百年来社会以及生物性上的要求,在孩子没有生存能力之前,父母就应当履行这种职责。与之相对的则是“赡养义务”,和父母的养育一样,赡养也是一种社会以及生物性上的要求。如果用互惠原理理性而又冷冰冰的解释,“赡养”就是“养育”的回报、偿还。从养育——赡养这一连串社会现象上,尽管其具有合理性甚至合法性,甚至说是社会稳定的一种基础性的存在,但是我想说的是最开始启动这个现象的是父母。
孩子没有办法选择出生或者不出生,父母的养育是父母对自己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孩子是在被动的接受这种恩惠,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拒绝或者选择。最后,在社会机制的作用下,开始了一连串的反应。在中国这个传统思想之下,大多数家庭生养孩子往往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有的会要求你传宗接代,有的出于养儿防老的目的,有的要求你要一直优秀使得家门有光等等。我特别反感有些父母说这样的话,“以后我老了怎么办”“以后你要养我啊”“以后我们就爬不动了”等等。正如上文所讲,孩子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拒绝这种带有目的养育之恩,在成年之前,孩子被动接受这种恩惠,同时又被以某种目的拴住。
原本应当是第一类的互惠在国内大多数家庭逐渐变成第二类,我不知道是文化使然亦或是人性本如此,只希望越来越多的家庭多点纯粹,少点目的。
© 本文版权归 广六guangliu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