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 噹噹本書書評 和老普林尼一起旅行 11.10.2019
寫的很棒
和老普林尼一起旅行
十一哪哪儿都人山人海,我决定不出门了,不如就充分利用这本书,跟着考古学家一起绕着地中海逛一圈。纸上旅游,节能环保,还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毕竟咱要去的这几个地方——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时代的地中海周边——就算真的去了,也看不到这本书里的城市风貌。这本书里描绘的城市,早就消失在战火、地震和时间的流逝之中,有些遗迹尚存,有些埋没于风沙,有些沉睡在现代化城市之下,颇有些“纵使相逢应不识”的意思,毕竟,就算是亲自造访那些遗迹保存得比较好的地方,也需要靠大量关于细节的专业知识和强大的想象力,才能在脑中重建那些蓬勃发展的生活图景。
这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感觉像跟着老普林尼出门旅游似的,我看了两天愣是没觉得枯燥。我们从近东的两河流域开始,逛到古埃及,再逛到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希腊,然后去往希腊化和罗马帝国时代的土耳其、北非和意大利。每个城市都有一段关于历史文化的简要介绍,一张小型地图和一张大型地图(整本书平摊大小)。地图上用序列号标出了若干值得注意的地标性建筑。我一般会先看小图确定每个地标建筑的位置,然后翻回到大图看细节,因为这本书并没有在大图上标注地标序号。
这趟旅行结束的时候,我觉得我都已经能总结出希腊和罗马帝国时代城市的一般规律了——如果是港口城市,一定会有防波堤、码头、灯塔和货仓;城市里最精美的建筑一定是Capitole三神殿,三个神室供奉着朱庇特-朱诺-密涅瓦三神,配有神殿和圣域,往往还有神官净身的水池,聆听圣谕的房间、祭祀台;有不少神殿是供奉神化的皇帝的,有些是皇帝/法老陵墓和葬祭殿;城市里往往有贯穿城市中心地带的大列柱道路,廊柱下商店林立;宛如高架桥般的输水管从水源运来生活用水,供给公共浴场,人们在这里进行罗马浴、谈生意和社交;城市文化生活则由圆形竞技场,战车竞技场,剧院,音乐厅,议事厅和巨大的广场构成。
这些精确的、具象的细节有助于我把之前读过的乱七八糟的知识放进一个立体化、更有空间感的想象中去。比如埃及的部分,我对它最直观的印象其实来自于《天是红河岸》里女主角被拉美西斯二世绑架到埃及的一路旅行(不好意思,我就是这么个中二学渣),以及托福里那篇讲解孟菲斯为何在埃及后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政治文化地位的阅读。这本书讲解埃及的部分清晰提供了阿斯旺、底比斯、孟菲斯之间的相对关系,并且在每个单独讲解城市的图中都指出了其他城市的相对方位,对本路盲来说,这是一个非常贴心且必要的细节。
其实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更期待的是细读庞贝和赫梯,后者是因为《天是红河岸》,我记得作者画漫画的时候专门去了土耳其取材,里面的很多生活细节应该都是有考古学背景的。小时候看漫画当然只关心剧情,现在想起来却更关心其中的生活细节和场景的精确性。可惜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希腊和罗马帝国时代的地中海文明,没有对赫梯做太多介绍。
我对庞贝的兴趣来自之前在国内巡展的庞贝展。虽然那只是一个陈设在商场里的展览,但却细致地用多媒体技术成功重建了庞贝里的建筑和生活细节。我记得展览的一个部分把精美的庞贝壁画投影到墙面,配合部分建筑的(大概是)出土实物,以及介绍当时生活方式的短纪录片。这个展厅所介绍的,应该就是这本书里讲到的“以壁画闻名的神秘别墅”。漫步那个展厅的时候,我确实感觉自己似乎走进了那个歌舞升平的小城市,似乎生活的一切都只需要关乎享受生活本身,没有任何其他事情需要烦恼。但这可是庞贝,几乎一夜消失的城市。生活的精美和灾难的惨绝人寰形成了巨大的对比,几乎像某种宗教性的恐吓,既骇人又迷人。我记得展览的另一个部分重现了庞贝的72小时(具体数字记不清了),从一个美好、平常的清晨,到地震、火山喷发,再到一切都消失在热浪、毒气和火山灰下。成住坏空就在我面前展开,人的脆弱和恐惧都被无限放大,很自然地想要抓住一点救命稻草,比如宗教或苦行。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我大概此生再也无法忘记,是石膏浇筑成的遇难者死亡形态。考古学家曾经一度奇怪于为什么他们发掘出了一个空无一人的庞贝——食物还在炉灶、生活井井有条,但却一个人都找不到,直到某位突发奇想的年轻人把石膏灌入了庞贝废墟的孔洞中,并就此保存了维苏威火山爆发时,人们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瞬间。那些挣扎的形态如此真实,引发强大的不适感,我几乎是从展厅中夺门而出的。
但有一个关于庞贝的细节,我是在这本书中才意识到的——老普林尼就死在庞贝。这个细节我肯定读到过不止一次,但不知为何一直没有进入我的意识。这是这本书另一个有趣的地方——罗马帝国时代很多景象都依靠老普林尼的记述来恢复,因而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老觉得我的导游是老普林尼(当然,实际上并不是),而我们游览到庞贝的时候,我的导游死在这儿了,我只得挥别他,单独去往下一个城市,去往西班牙、葡萄牙、高卢和日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