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们的第一笔稿费都是怎么来的?

如果写作不赚钱,估计99%的作家都坚持不下去,剩下的要么是不差钱的超级富豪作家,比如乾隆、萨达姆(二位都著作等身,但风评不佳);要么是不写作就会死的怪咖,比如卡夫卡。
今天咱们聊聊作家的那些故事:
NO.1 有经济头脑,命运的操控者
斯蒂芬·金:学生时代自编自印“畅销书”
斯蒂芬·金的第一笔稿费是老妈给他的。

萌娃时期的小金跟你我一样,喜欢听故事,不一样的是,他听完还想要写下来。
7岁那年,他模仿听来的故事,写出一篇四只魔法动物开着旧车帮助小孩的故事。故事想必不咋样,不过老妈却读得津津有味,还给了小金一元钱作为稿费。
这下可不得了了,原来写字还能赚钱!从此,小金同学记住了这个动动笔就能赚钱的行当。
上了中学之后,出身底层的小金同学总是囊中羞涩,于是他又打起写作的主意,在看过电影《陷坑与钟摆》后,他两天之内就将它改编成了一部小说。

这可以说是赤果果地抄袭了,不过十来岁的穷小金哪懂这些,赚钱才是硬道理!
他将这篇小说印了大约四十本,每本定价25美分,在学校里吆喝着要卖给同学,结果收成不错,一上午就卖出去36本,这也成了他的“第一本畅销书”。
可惜好景不长,校长得知小金的勾当之后,严厉斥责了他,还让他把赚来的钱还回去,sad~
这一丧就是好多年,大学毕业之后,斯蒂芬·金成了个普通打工仔,写作的理想几乎要熄灭,他有空了依然会写,但总是对自己不满意。

1973年,她老婆从垃圾堆里捡回了一份他扔掉的手稿,拍掉上面的烟灰,跟他说你扔错地方了,这东西绝对不是垃圾!
没错,这就是史蒂芬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正式出版物《魔女嘉莉》,这本书的影视版权卖了40万美金,从此金先生正式走上职业作家的康庄大道。
金庸:15岁出版畅销书的策划大师
出身于江南大家族的查良镛(金庸),经济头脑绝对一流。
15岁那年,被各种考试折磨的无比痛苦的小查同学突发奇想:有痛点就有生意!既然考试让大家都痛苦,编一本帮助大家应付考试的教辅书,一定有市场!
于是他把收集到的资料缝缝补补,利用民国时期宽松的出版环境,果真出版了《献给投考初中者》,一时颇赚了一笔。

然而好景不长,那时接连不断的战争,以及紧随而来的政策收紧,让小查重归贫穷。46年移民香港后,他挣扎于生计,从未想过写武侠小说谋生。
但熟悉《叶问》的同学都知道,香港人好武,尤其1953年,太极拳掌门吴公仪与白鹤拳大师陈克夫打擂比武,引起全社会的轰动。香港《新晚报》主编想到,在报纸上连载武侠小说一定能扩大报纸销路。
最先接受约稿的是梁羽生,他接连写了两部大受欢迎的武侠小说,不过第二部小说连载完之后,他卡文了!
这时,作为武侠小说迷的金庸才被编辑赶鸭子上架,硬是憋出了一本《书剑恩仇录》。

从此,金大侠抓住机会,接连不停地写了15部小说,开启了一段无人不知的武侠之旅。
毛姆:为了卖书,发软广谎称百万富翁征婚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刀锋》如今是流行全世界的畅销+长销书,可早年的毛姆一度困窘到靠下三滥手段自我炒作卖书。

毛姆是学医出身,却偏偏有熊熊燃烧的写作梦,一冲动辞掉工作,然后写了书还卖不动,大写的穷啊。
可是经济头脑发达的人怎么可能被一时的穷苦困住。
毛姆灵机一动,用仅剩的钱在各大报刊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本人喜欢音乐和运动,是个年轻又有教养的百万富翁。希望能和毛姆小说中女主角完全一样的女性结婚。”
这下可不得了,百万富翁征婚哎!
恨嫁的年轻女孩们纷纷冲向书店,买走署名毛姆著的小说,然后仔细研究自己如何才能像里面的女主角。
不少男性读者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买来研读,想看看百万富翁的选妻眼光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启发。
就连一些中年父母们也不甘人后,想看看小说里的女主角是什么样子,好把自己的女儿也培养得嫁入豪门的机会。

不久以后,毛姆果真成了百万富翁,可是这老兄性向飘忽不定,当年想要嫁入豪门的女孩们,恐怕要失望咯~
NO.2 经济头脑一般
但架不住咱一直写一直写一直写啊!
马尔克斯:写完书没钱寄给出版社
《百年孤独》在问世之前,马尔克斯可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穷小子。
虽然他会通过帮几家报社写短篇赚取稿费,也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好友,但他仍然不得不睡大街,还翻过垃圾桶。
对于他的情况,他那颇有文学才华的母亲如是说:“你的落魄,瞎子都能看得见。”

年过30的马尔克斯,在写《百年孤独》期间,为了养活两个孩子,不得不当掉妻子的陪嫁首饰,甚至连房租也是妻子去和房东讨价还价延期付款。
老穷鬼熬到40岁,终于写完了《百年孤独》。
可就在准备给出版社寄稿子的时候,他和妻子发现怎么也凑不够邮费,只能将稿子一分为二,先把一半寄去出版社。

可是,厄运还没完,回到家后马尔克斯才发现寄走的是后半部!!
好在他遇到了识货的编辑,仅仅是后半部的《百年孤独》,就让编辑激动不已,并且给马尔克斯争取到预支稿费。
后面的故事,你肯定能想到了,《百年孤独》问世至今,全球销售超过5000万册,最近的消息是,美国的流媒体巨头Netflix要花重金把本书拍成剧集。
巴尔扎克:写了50篇烂故事之后才上道儿
巴尔扎克原本是大有前途的法律系高材生,可他牛性子上来了,顶着父母亲朋的激烈反对,坚持要走苦逼的文学道路。
不幸的是,他的处女作《克伦威尔》没赚到银子,剑桥大学的一位院士诚恳地劝诫:“这位作者随便干什么都可以,就是别来搞文学。”

你你你们这么说,我不要面子的啊!从此以后,巴同学虽然还在继续写,但再也不好意思署自己真名了。
他用各种花式笔名写了50篇小说,虽然终于能到点口粮了,但这些小说后来他恨不得没写过,甚至在成名之后,他一度坚决否认这些小说是出自他的手笔。
和斯蒂芬·金、金庸、毛姆们相比,巴尔扎克的经济头脑可以说是灾难般的存在,为了搞钱,他先后开办过印刷厂、铸字厂,皆失败,负债累累。
相比较而言,还是写作之路似乎更靠谱一点点,于是他每天伏案工作至少12个小时,有时甚至达18个小时,一直写一直写。
终于在1829年,也就是他30岁那年,他在历史小说《朱安党人》自豪地署上真名。两年后出版的《驴皮记》使他声名大震。

从此以后,世人熟悉的那个现实主义文学宗师才真正诞生。
不过宗师归宗师,现实生活中的巴尔扎克终生都没有摆脱债务问题,也是文学史一绝了。
NO.3 随波逐流
其实以上两种情况,靠经济头脑给自己做规划,没经济头脑但靠持续写作突围的,都是少数。
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写作者,都是随波逐流类型的。
日本畅销书作家大泽在昌曾不无讽刺地提到,有些作家突然写了一本书火了,然后就没声了,这种人其实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作家。
著名汉学家顾彬也曾痛心疾首地说过,很多作家明明有才华,但任凭自己的才华腐烂掉,也不愿持续精进技艺。
当然,这种类型的作家也有成功的,比如著名的哈珀·李。

她在1960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至今全球销量过三千万册,但之后的50多年来她再未发表过作品。
直到2015年,即将去世的哈珀·李才出版了第二本小说《设立守望者》。但这本小说的风评明显不如前一本,作为读者,不能不说感到很遗憾(作者自己未必这么想)。

哈珀·李是成功的大作家,无数像哈珀·李一样任性地写完一本就不再写的作者,但他们却没有哈珀·李一样的名气。
造成这种现象的有内外两种原因,内在来说,自己缺少规划,热情不足,突破不了心魔等等;外在来说,可能很大一部分就是激励不足。
说到这里,不妨回想一下,你收到第一笔稿费时情况如何呢?稿费对你的写作有多大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