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特涅夫展现的俄国学派
原载《音乐周报》,普雷特涅夫的独奏会未必让我由衷欣赏,却是反映当今俄国钢琴学派状况极为“多面”的一场演出。某些深层的技巧成就,委实过于惊人,恐怕只有米凯兰杰利等古人能够超越。在世的钢琴家里面,索科洛夫也不行,全盛时期的波利尼亦然,恐怕他们也仅能与之平分秋色。
张可驹
现场终归是可遇不可求,对于很多演奏家,哪怕他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以一套心仪的曲目聆听演出的概率仍不好说。10月26日,普雷特涅夫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的独奏会,曲目为:上半场,莫扎特《降E大调奏鸣曲》K. 282、贝多芬《降A大调奏鸣曲》Op. 110;下半场,莫扎特《C大调奏鸣曲》K. 330、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Op.111。很难找到更有诚意的节目单了,普雷特涅夫又属于当下俄国学派极少数真正的旗帜人物。我想不出有什么理由拒绝聆听这场演出。真正听过以后,先前的期待却未完全满足。但这也是一次意味深长的演奏,折射出很多东西。
人们提到俄国学派,往往会想起高超的演奏技巧。然而,目前人们对这种技巧的认识有时已降格到单纯联系着快速的演奏,或“拉三”中的大音量。为何俄国学派已常常被误解为单纯的“重量加速度”?这是我不时看到的问题,这里不用去究其原因,只需要把正统的俄派技巧指明出来,很多误解也就不攻自破。普雷特涅夫成为真正有代表性的俄系大师,就是因为他弹出技巧的真髓。26日晚的曲目几乎没有一首是通常意义上的超技作品,钢琴家在其中展现的技巧却实在太高了。首先是声音,霍洛维兹将音色的塑造称为至难的技巧,普雷特涅夫弹出各种绝妙的美声效果,色彩的多变,音质的透彻,色彩与质感的各种混合,千变万化的层次,单纯观察这些,足以耗费听者许多的精力。

从某种角度来说,普雷特涅夫在26日晚弹出的种种音响效果并非陌生,而是在很多黄金年代的录音中有过踪迹,在普雷特涅夫本人的录音中也不时出现。然而,你将某种声音作为历史、传奇的“记录”来接受,同你在现场耳闻目睹一位钢琴家亲手将其弹出来,还是不一样的概念。那种色彩变化,那种最轻柔的弱奏也轻易灌满大厅的触键功力,那种在需要时让琴槌击弦的过程消弭形体,弹出“无槌之音”的效果,我们都知道某些人可以弹出,可以超越,但基本就是米凯兰杰利这些人。在世的钢琴家里面,恐怕就无人能超越了,索科洛夫也不行,波利尼在他的技艺巅峰也未必能够,总之就是如此了不起。
当然音响的塑造仅是技巧的一方面。其它不同方面,如颤音的均匀,声部的控制等等,这一切的综合,让我们看到何为真正的千锤百炼所锻造的技艺?演奏者从小持之以恒地苦练,成名后继续持之以恒地维持,才能出现我们所听到的演奏。如果在其中任何一方面有所懈怠,这都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与此同时,这样的成就也只能是最为合理、科学的训练的结果。单纯注目于钢琴家的坚持,也是较为片面的,俄国学派追求技巧的方法,才真正可说是这一学派核心的宝藏。当晚,普雷特涅夫的演奏所呈现的某些高度个人化的美感,正是他在传统根底之中遨游半生,而后提炼、升华出来的心得。这也是俄国学派大师们被称赞为具有高度个性化的演绎之中,一种殊途同归之处。

然而,我对于普雷特涅夫的演绎毫无保留的认同,也仅止于音响和整体技巧表现的崇高品味。他对于这些杰作的整体诠释,常常带有一种设计感。这在目前并不罕见,索科洛夫近些年的演奏也不时有这种倾向。但普雷特涅夫在此,让我感到他的“设计”实在没有到达他的技巧成就的高度。他想要在莫扎特的奏鸣曲中弹出灵动而略微俏皮的风格,配合当代顶尖的技巧控制力来表现。其结果,的确让我们看到为何莫扎特对于专业钢琴家如此之难?音阶的均匀,声部的控制等等,在普雷特涅夫近乎理想的控制之中,很多深层的技巧难度悉数浮现。
然而他表现莫扎特的戏剧性,某种情绪的波动(现实中体现为速度的快慢收放),仿佛力求天真,效果却不时刻意。而演奏贝多芬Op. 110的时候,钢琴家更是在“丰富的”个性处理中,将原作微分至难以想象的地步。由此呈现的结构感,实在难以避免琐碎。目前,诸如此类的“个性演绎”大行其道,由普雷特涅夫这样水平的钢琴家来呈现,却终归显得意味深长。可以说,那晚的演奏综合性地表现出当代俄国学派不同层面的状况。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6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月度唱片,在傅聪演奏的乐声中,送别阿狗 (11人喜欢)
- 长评:年近九旬的迪图瓦,追求凝聚高能的演奏更胜往昔 (5人喜欢)
- 散场快评:迪图瓦的狂飙演绎,带来上交近10年的高峰之一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