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起逛 | 头脑风暴!人类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已经无法回避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影响。科技艺术发展至今近近四十年,人类与科技的碰撞,在飞速发展中愈演愈烈,“人究竟为何为人?”已有大批有思想的艺术家奔赴这个庞大的议题。
如果你也对这个议题感兴趣,那你一定不能错过“科技艺术40年——从林茨到深圳”在这场属于未来世界的AI艺术之旅中,或许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MegAshDJWhitesmith-MelancholicJazzSunset

电音和科技展最合拍

科技艺术40年——从林茨到深圳
40Years of Humanizing Technology

▲科技艺术节的奥斯卡
▲40年林茨电子艺术节获奖作品巡礼
▲23位艺术家30件科技艺术之作
“人类是未来一切议题的核心。”句话是用来重新惊醒我们关于未来演化的科技命题。它不是一句空想,而是关乎人类的未来,最终的裁定权在我们自己手中:毁灭还是生存?关于一切伦理判断的决定按钮,都终将由人类按下。2019年11月2日,设计互联重磅推出“科技艺术40年——丛林茨到深圳”,我们将探索艺术、科技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审视和思考颠覆了每个人日常和未来的数字革命,想象并共同塑造人与机器共生的未来世界。

AI艺术之旅
科技艺术40年——从林茨到深圳
40 Years of Humanizing Technology
>> 两分钟感受展览现场
partA
/
开幕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开幕式上,各位大咖都发表了自己对科技、艺术与人类社会的看法,可谓金句连连。设计互联开馆馆长奥雷·伯曼提出这样的观点:“当我们思考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时,回答“何时”比“何地”更紧迫。”林茨电子艺术节资深总监马丁·霍齐克表示希望此次展览可以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之为人的定义”。

而让好物君印象最深刻的则是设计互联副馆长赵蓉女士的思考“我们虽然今天生活在深圳,但是应该有一个全球的视角。”并希望在深圳这个年轻又充满活力的城市,科技可以给我们的下一代更加丰富的精神资源。
partB
/
艺起逛

深圳的风拉菲克•安纳度(Refik Anadol)

《深圳的风》是特意为此次展览创作的委托作品,拉菲克·安纳度工作室收集了深圳一年的风速、风向、温度等数据,再用工作室独创的定制软件,将不可见的“风”可视化,蓝白的配色让人感觉风中似乎带着海洋、蓝天和宇宙的成分。
/

花叶病毒安娜·里德勒(Anna Ridler)

《花叶病毒》是一件由人工智能AI生成的视频作品,其中郁金香的外表变化由比特币的交易价格波动决定,而花瓣上的条纹则是由名为“马赛克”的病毒所致。艺术家安娜·里德勒对AI的创意潜能十分感兴趣,从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AI的无限可能性。
/

蜿蜒之河onformative工作室kling klang klong工作室

人类的肉眼只能看到当前的场景,而通过科技,我们可以看到更加宏观的自然变化。《蜿蜒之河》是一个视听装置,通过他,你可以裸眼观察宏伟的景观和河道细微的变化。自然的复杂性和科技的复杂性在这件作品中巧妙的融合。
/

化名计划比昂·卡尔曼(Bjørn Karmann)托尔·克努森(Tore Knudsen)不敢相信,这个看起来像蘑菇一样可爱的作品,实际上运用了令人头皮发麻“寄生虫”概念。两位艺术家为智能家居系统创造了一种名为“化名”的“寄生虫”,它能够帮助用户更主动地掌控家中的智能电子产品。这个小小的作品荣获2019年STARTS大奖,评委会称赞它“让诗意华丽蜕变为实用功能,通过将科技异化、变得陌生,来让使用者警惕。” /

被限制的极限邓碧文
人类在文明的进程中总是在不断挑战自身智力的极限与肉身的极限,艺术家将超出机械臂运动极限范畴的程序写入机械臂的运动当中。在这当中,程序对应的是思想,机械运动对应的是肉身。在现场你讲看到的是一个在不断挑战自己机械运动极限的机械臂乱舞。
/

遗迹夸尤拉(Quayola)©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

《遗迹》借鉴了自然和古典风景画。艺术家夸尤拉使用高精度激光扫描仪来捕捉大量高分辨率的自然景观,经过复杂的数字渲染后,输出到大画幅的收藏级相纸上。艺术家实际上通过广泛使用技术设备,对自然景观做出了观察和分析,并通过新的视觉合成模式,赋予自然环境新的意义。/

行走的城市Universal Everything工作室马特·皮克(Matt Pyke)

《行走的城市》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城市漫步的体验,探寻我们如何将对周围环境的感受转化为情感与觉知。透过对人体运动、情绪设计、建筑和声音的研究,影像中的3D城市人形雕塑在屏幕中央不断行走、变化、重塑,散发着逼真的动感与活力。/

欺骗的艺术
艾萨克·蒙特(Isaac Monté)
托比·基尔斯(Toby Kiers)
此作品体现了丑陋到完美的内在转换。本次展览展出了21颗废弃猪心中的8颗,它们都是被艺术家进行了去细胞化处理,并用各种不同技术进行再填充。它们不再是生物器官,但却作为一种象征而存在。艺术家试图借此探讨:科技能在多大程度上操控人类身体这一极富争议的议题。
/

凝视之墙
马里阿诺·萨顿(Mariano Sardón)
马里阿诺·西格曼(Mariano Sigman)
艺术家邀请了150位观众,向他们展示一幅肖像照,并使用眼动追踪仪来捕捉他们的目光轨迹。目光轨迹的数据被统一记录下来,并被用来生成高清画面。你或许可以由此思考,当我们的目光在看见、关注某一点时,还会存在“看不见”的部分。我们往往不能同时看见画面的全貌,但是大脑会指引我们去相信眼前所见即为全部。
/

改造的天堂:衣裙AnotherFarm艺术团Spuntniko!

即便我们越来越经常地读到有关基因改造的技术突破与伦理讨论,我们或许很少会意识到身边已经有大量动植物经历过基因改造。这件《改造的天堂:衣裙》采用了“荧光蚕丝”这种经过基因改造而获得的材料。今天的科学技术能够极其精确地控制基因,这其实对我们的道德伦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件荧光蚕丝织成的梦幻衣裙,邀请我们思考艺术、科学和技术三者交互过程中的极限与局限。

再过一个多月,听起来仿佛遥不可及的2020年就要来了,这个充满未来感的数字,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生活已经被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渗透,有没有一瞬间,你会思考在这个社会人与科技应该如何共存?去设计互联寻找答案吧!


科技艺术40年 从林茨到深圳
🏛 展馆: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 展期:持续至2020年2月16日
📍 地点:深圳市南山区蛇口望海路1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