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路边摊的故事
查看话题 >这碗桂花赤豆糊适合过冬
不知道你在的城市怎么样,我所在的这座城市十月份的时候铺天盖地弥漫着桂花的香味,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闻到这扑面而来的香味,都感觉自己赚了,因为大自然用它的魔力给我喷上了免费的香水,相比那一小瓶贵贵的香水,留香时间也不过短短的几个小时,我这全天候的浸入在免费高级香水中可不就是赚了吗?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没有前中后调吧。
至今还记得第一次闻到桂花香时的情形,回忆里那时是心情低落的,原因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在那个五点多的早上,我走在稀稀落落的大街上,突然一阵香味飘了过来,并且这香味越来越浓郁,跟随着这香味,我逐渐看到原来在绿色的叶子旁边点缀着朵朵小黄花,越闻越喜欢,于是在走过那条不短的街后,我整个人的心情都变好了。
不知道有没有相关的科学论据,至少我是相信有的,香味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每次闻到桂花的香味,沮丧的心情都好多了。在我眼里桂花和秋天是绝妙的搭配了,秋意多萧瑟,行人欲断魂,可是配上桂花,便成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原本的孤寂也变成了悠闲。如果只有秋天没有这桂花,相信很多人都会被这萧瑟感染的抑郁;如果只有桂花没有这秋季、秋风,那桂花香便显得腻了。可是一旦桂花和秋季结合在一起,立刻变成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如果说只是闻着这阵阵的桂花香,对于爱吃的人来说显然是不够的,爱吃的人闻到这桂花香,想把这桂花香吸到鼻子里,含在嘴里,最好能进入胃里。于是各种桂花的美食应运而生了,什么桂花糕、桂花酒、桂花丸子、桂花酱、桂花元宵、桂花饼,不一而足,中国人在吃这方面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一点上身为中国人自然不必过谦,甚至应该颇为感到自豪。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各种对桂花的食用方法和西方的各种含有桂花的香水,本质上并无不同,都是在用各自的方式保存桂花的香味。
对于食花中国人一向很擅长,而且其中颇有雅趣。国人最早食花的文字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神农本草经》将菊花喻为“轻身耐老延年”的上品,当时就有用桂花酿制酒的习俗,桂酒会被用于祭祀神灵。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两汉时期,又出现了菊花酒,兰花酒和芍药酱。“汉昭帝游柳池,中有紫色芙蓉大如斗,花叶甘,可食,芬气闻十里。”到了唐宋时期,食花文化达到鼎盛时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宋代,随着佛教文化的中国化,素食菜品有了很大的发展,带动食用花卉的种类也愈加增多,烹饪的方法也更加丰富。宋代的“食花专业书”《山家清供》中就收录了“蜜渍梅花”、“荼蘼粥”、“雪露羹”等十多种花卉的烹制和食用方法。明清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将鲜花用蒸馏的方法制作成香露。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记录了多种可食用花卉。到了清代,集大成的《调鼎集》中,只“果品部”就收录了近五十种花果的烹饪方法。去过桂林的人都知道,桂林不单有甲天下的山水,还有“桂林桂林,桂树成林”,整个城市都以桂花来命名,飘香的季节,大街小巷,无孔不入,香到醉人,你如果说不喜欢这香味,那只能说没有这选项。
如果你要说在吃桂花上能给点什么建议,这我倒是能说上两句,尤其推荐的是桂花赤豆糊。桂花不用解释,赤豆中医认为其甘、酸,平。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糊”这个字更有讲究,清澈的是汤,稠一点的是羹,可是这“糊”不但说明了稠的程度,更说明了熬的时间够长。刚刚经历过夏天的炎热,秋风渐起,天气转凉,一方面人体需要排出夏季的热毒,另一方面需要补益脾胃,强壮身体,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囤点脂肪好过冬。这个时候不想吃太过油腻的食物,可是秋风一起,又觉得肚子里需要有点暖暖的东西,这时候一碗桂花赤豆糊就来的刚刚好了。一面闻着飘来的阵阵桂花香,把这香味吃到嘴里,一面感受那温热的糊糊缓缓地进入身体,这时候整个人都暖洋洋、懒洋洋起来了。喝完这碗粥,最好的就是哪也别去,就懒洋洋的呆着,是对这碗粥起码的尊重。
关于桂花的美食很多很多,它很百搭,而且恰到好处的香味初闻惊艳,却从不会喧宾夺主,掩盖食物的味道。十月的丹桂飘香,是对人们最诗情的回馈,它在这个季节,使人们不论贫穷或富有、不论健康或疾病,都能享受这免费的高级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