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开:进入书画史,是书画家的终极夙愿

进入书画史,是书画人的终极夙愿(2019.11.9) 文/石开
书画这条路怎么走,艺术的批评,书画的批评,这些问题,我不怎么关心。这是一个跟各位都有关系,又好像没有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书画历史怎样发入场券的问题。我们做书画的人,把一生的精力奉献在书画上,就会思考,我们的终极出路是进到书画历史里去。有的人有这个要求,但不敢明说,这是在其他文字领域也看不到的东西。
我因为好奇,所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我想,这是一个什么机制的问题,我想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互相认识,加深思考。

▲ 享受批评研讨会现场 石开
书画艺术史在艺术史上是个小门类,虽然是小门类,但它跟所有的艺术史是一样的,它有三个对象,一个是撰稿人,就是历史的撰稿人,这个历史撰稿人同时也是提名人和批评人。他面临的任务是,他用他撰稿书画历史,他就会提名进入到他的视野当中的人物,另外他也会增加批评。
第二个对象就是被提名人,就是被这个撰稿人提名的这些艺术家。他当然很有幸了,但这两个人物之外还有一大群的书画人物作为认同人,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点赞人。你要通过点赞,赞同这个撰稿人才有意义,要不然撰稿人没有这个权利,这个机制是互相合在一起,进入书画历史,它不是某个机构所能掌控的,当然也不是所谓的宣传部、组织部可以胜任的。
如果随便一个有能力撰稿历史的人,你哪怕心血来潮你想提两个,但是你提的有用吗,人家没有通过广大书画人的赞同,这个赞同不一定要通过像手机一样点赞的形式,他是要心中默认觉得这个人说的有道理,通过反复认同,他就会在历史上占有地位。但这还不够,历史会觉得这个不够公平,所以,这有一个时间的机制来制约,他要通过一段时间,这个认同是大家广泛的认同,是不断的通过时间的程序检验以后,这个历史才会稳定下来。

▲ 享受批评研讨会现场
我们现在回顾上个世纪书画历史给我们书画家提出哪些提名人物?上个世纪一百年,我们分成前五十年和后五十年,前五十年提名的一流书家,大概有这么五个人,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一种理解,也有偏颇的地方。按这些书画家的出生、去世的年月来算,翁同龢是第一个,翁同龢是1904年去世,翁同龢以后有康有为、吴昌硕、郑孝胥跟沈曾植。这个很奇怪,这五个人门票在哪里,现在我们社会认可的康有为、吴昌硕是没有什么意见的,大家都认为他是一流书家。这个翁同龢很奇怪,翁同龢在清朝时候被誉为是清朝第一。在当时,如果说整个清朝写书画最好的,第一个就是翁同龢。但是翁同龢在近代的表现很不如人意,他的名望一直下滑,滑到现在从拍卖行来鉴定的话,因为现在没有人能对古人提出很严厉的批评,但是拍卖行会有一个指标,翁同龢现在是降到二流书家左右的位置。
我们就问一下翁同龢大家都熟悉的,他在清代官位做的那么大,很有名望,字也写的正大气象,为什么这个书家现在沦落到一流尾巴、二流这个地位呢?因为他的风格带有古人传统当中的影子,带有颜体的影子,这个影子是在传统书画批评当中,前面我好象也没说,我有本《影子论》,不能说你学谁像谁是个传统,你最好是在这个传统当中,要有传统核心的影子,但是不要有传统名家的影子。我这个理论是来源于邱振中先生的一个很有名的理论,他说历史上最好的书画作品要具备传统没有的东西,同时又要具有传统核心的东西,他没有的东西那就是要创造,传统核心的东西,就是传统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有核心的内容,也是审美的核心内容。他对我说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还拿一个茶杯,罩在那边一个台子上,他说这个核心不能很模糊,传统的核心很模糊,只要在核心内容里面,哪怕规定是居中的都叫做核心,要有核心的东西,又要有传统没有的东西。我觉得他说的非常精辟,他是我们当代书画理论界,我个人认为最值得关注的理论家。

▲ 享受批评研讨会现场
在我的眼里唯独只有他一个,其他人谈的理论颠三倒四的,或者只抓到要领,也有没有他分析的那么全面。我以这个论点进一步做了梳理,要有传统核心的影子,写出来的东西要有传统核心的影子,他没有传统核心的影子,他离我们这个传统太远。另外,要有传统核心的影子,要没有传统名家的影子。任何名家都一样,你哪怕写出来就像王羲之,就像刚才讲的颜真卿的,翁同龢的问题就是这样,他像颜真卿,不过是有点影子,他就会面临着被人家降级。历史是很无情的,需要得到时间的认可,就是要有传统核心的影子,要没有传统名家的影子。虽然他当时被大家认可,很了不得,但是这个认可要经过不断的、动态的,一个一个朝代的人不断的认可才行。到我们这个时代,对翁同龢的认可是降级的,把他降到二流书家的水平,我不知道我说的会不会太偏颇,请大家思考。

▲ 享受批评研讨会现场
当然这五个人当中还有个郑孝胥,郑孝胥是因为政治民族立场站的不大对的一个人,所以被历史惩罚了一阵子。最近在整个收藏领域有时会忽然出他的作品,这种现象,我个人鉴于,我当然不是民族主义者,但是我对他还是不喜欢,虽然他是我的老乡,我对他还有恶感,我认为他在民族患难的时候,站在日本人的立场上是完全不对的,历史应该把他淘汰掉。但是,最近几年,郑孝胥在收藏界有他的价值,而且认可度一路走高。当年长他20岁左右的吴昌硕,还把自己的手稿、私稿向郑孝胥请教,说明郑孝胥影响力有多大。
还有一个,刚才讲的沈曾植,沈曾植很奇怪,沈曾植在清代的时候,历史不怎么把他当一回事,确实是这样。沈曾植现在总体来说,是因为我们当代人认可,所以他是在时间的长河里,不断的在否定和认可之中,沈曾植现在也被当作一流书家,当然沈曾植在生前,虽然他和康有为是朋友,但说句俗套话就是,他不怎么走红。那时候的书家,要进入到被历史撰稿人、提名人的关注,他是有条件的。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作者的影响力,这个大家都知道。他有影响力,有社会影响力或者怎样的影响力,包括官位包括各种影响;还有一个是艺术的感染力,要满足这两条才能拿到历史的门票。

▲ 享受批评研讨会现场
这个影响力,翁同龢被当时社会关注很大,但是光大也没用,大家认可的还是认可你这个作品的感染力。这里有个指标来衡量影响力,就是感染力,是这样一个指标。影响力不是我们嘴上说说的,如,张三有影响力,你没影响力。每个历史人物都很杰出,当一个书家的影响力达到最高时,这个书家会出现赝品。换句话说,没有赝品的书家他的感染力是有限的。所以启功先生生前不打假,他怎么想的我们大家不得而知,他或许暗中窃喜,这也是我小人度君子之腹。他暗中窃喜的是他这个影响力。因为他的作品被人造假,说明他有影响力。在座的诸位可以自己想想看,如果你的作品在市面上有人造假,说明你的作品有利可图,另一个是,你的名气够大,要不然人家不会花精力来造这样的作品。这是衡量影响力的指标,虽然这个指标不是个善的指标,是恶的指标。
但这个感染力怎么来衡量?感染力就是通过你的作品不断的复制,他通过印刷,不断的传播。这里没有利害关系,不是个人出钱我出一本书,不是。他通过各种媒体不断重复你的作品,把你的作品重复印刷出来登出来介绍,这个就是你的,因为有感染能力,人家才会不断重复你的作品,这是两个衡量的标准。
话再说回上个世纪后五十年,后五十年离我们比较近了。后五十年的书家我个人认为历史只给了4张门票,这确实少了一个。一个是于右任,一个沈尹默,一个沙孟海,还一个林散之。除了这四张门票比较稳定之外,底下还有王蘧常、徐生翁、齐白石、黄宾虹,其中还有一个启功。但启功是2005年去世,算在上个世纪也行,算到我们这个世纪也可以。前面这四张门票,于右任这个大概他目前是稳操入场券。沈尹默也面临着如翁同龢一样被历史降级处理,而且他降级降的更可怕一点。
现在的年轻人对书画,除了上海人对沈尹默有旧情之外,据我了解没有一个书画人高看沈尹默。沈尹默在我眼里三流书家都不算,他的书画缺少感染能力,而且他的那些拿手技巧,现在能进国展的年轻人或者写二王的,各个都比他写的好。大家听到沈尹默如雷贯耳,觉得这个人了不得,大家细细去看,沈尹默几乎没假的作品,他去世以后到现在,都没有假作品。他这个影响力差远了,也没有什么杂志在登沈尹默的作品。会写字的人一目了然,看他的技巧连模仿二王都不够上档次。当然比他更惨的是有个上海的书家叫任政,老早淘汰的,他生前也红过一阵。但是,沈尹默还有点见识,因为他有五指理论,但沈伊默的作品不可评价。他虽然在历史上被捧为一流书家进入书画史,但是被书画史降级,他在书画史遇到麻烦。

▲ 享受批评研讨会现场
然后,沙孟海跟林散之,沙孟海是江浙地区的书家。我们北方人,或者说我周围的朋友,好像不怎么高看他。但我觉得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沙孟海、林散之的风格,还是比较独特的,各种影响力跟感染力都有,我觉得他们两个拿到门票是没问题。
现在说启功先生,启先生的字大部分人特别喜欢,但是作为专家,我所认识的专家对启功好象都抱有看法。他们觉得启功这个书体偶然写得很俗的形式,实在不怎么高明。所以,我给启功比喻一下,启先生是一脚踏进了这个门槛,另一脚还在门外,老先生这样折腾我觉得老先生够辛苦。
像王蘧常、徐生翁这两个以书画见长的上个世纪的书家,是这个时代的另类。王蘧常写的字不大通俗,但他特别有创造性,他的创造性甚至不亚于沙孟海跟林散之,往小众方向说还行。大众已经把王蘧常忘了,但是我们从收藏界跟拍卖界来看,王蘧常的东西很坚挺,非常坚挺,虽然大家好像有点淡忘了他,但在这两个地方,他的作品卖价也好,受人捧场的热度都很高。
徐生翁是个另类,徐生翁要说起来会耽误大家时间。这个徐生翁他在生前没有影响力,他也没当过什么官,一生也没走出过绍兴这个地方,只到过杭州。足迹也很少,但是因为他在现代杂志上露脸了以后,被现代的广大书画爱好者关注,要么诋毁他,要么赞誉他,使得徐生翁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徐生翁有高度的感染力,但他的影响力不够,若请广大的书画人来投票、来点赞的话,估计这个老先生有难度。

▲ 享受批评研讨会现场
另外两个齐白石和黄宾虹,在画坛历史上是稳稳的两个人。你们书坛的人多事,把这两个老先生捧出来,想给他书画史的入场券。你想给他,但两位老先生不见得想要。人家坐在书坛的头牌位置,你还要把他们放在沈尹默、林散之后面,这都不是这两位老先生看得上眼的人物,所以这两位老先生目前都在门外徘徊,是书画史撰稿人一定要给他们门票,被迫的,是这样。
通过上个世纪一百年,书画历史给了10张门票,我觉得差不多给了八九张,九张、十张门票。我觉得历史是比较公正的,但各个地方还有书画史,所以各个地方的书画史在给地方级的一些书画家门票,像马一浮有浙江的去送门票,你指望传播的,指望整个书画史给马一浮估计连门都没有,他只是影响一个地方,真正影响力、感染力只在小地方,大众还不买这个帐,是这个样子。
所以,我们书画人怎样努力,去寻找一些进到书画历史的门路很重要,非常重要。要不然你的一生辛劳、辛苦,纯花在吃喝应酬上。能进入到书画史,是你的终极夙愿,也是书画人的终极夙愿。不是书画人他对这个漠不关心,但大部分书画人想求也求不到,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情感。但是,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能力,至少我思考以后,我以邱振中的理论梳理,首先要做到具有历史核心的影子,但是不能有历史名家的影子。这个理论,在前50年或者前100年我估计没有这样的说法,当然这是历史入场券的问题。大家记住了,他这个入场券是给死人的,所以在座的各位以及与我们没什么关系。
好,我今天就说到这。(编辑:牧鸯)
备注:以上文字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发言作者审阅。 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标明出处。

石开
1951年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历任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等。出版有《石开书法集》、《石开印存》、《当代篆刻名家精品集石开卷》等。
荐稿:zhanyuwhcm@sina.cn
主编✎占宇
市场总监✎闫国强
编辑✎端艺 墨语 云逸
——今日鉴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