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铭记!影评—-《决战中途岛》
很久不动笔写影评了,可能是年纪越大,观影时越没有了喜悦和冲动。也可能,就是懒 :-)
看了重拍的硬核战争片《决战中途岛》,找回了动笔的冲动,必须一气呵成,不然就会再而衰,三而竭
在好莱坞已经没有人愿意拍战争片的当下,艾默里奇15年磨一剑,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和影像资料中研究,力图真实、精准、全面还原中途岛海战的历史细节。剧情“一拖三”,看中途岛,赠偷袭珍珠港+轰炸东京,就那些战役都捋了一遍,说是“中途岛”,事实上把太平洋战争都快讲完了,又试图去刻画尽可能多的人物群像,叙事平铺直叙略显失焦。主旋律的底子、老派的作风,一男主+四男二,都是穿针引线的人,串联起将近上百号人物。巨大的群像(看过战争片中最大群像之一)、繁多的视角与散落的线索,也有效规避了个人英雄主义和煽情伦理问题(因为人太多所以不会过度煽情)。这种戏里的情感就是要淡化、简约,才能打动人。对日方的正面刻画也很出色。他们同样是坚毅、有血有肉、有担当有情义,从写到演都处理得圆满。



二战太平洋战争主要是美日海空对抗,也正是因为美军的加入,加速了二战的结束。美日对抗的核心战役就是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争起于偷袭珍珠港,所以电影一开始,就是对偷袭珍珠港的直接展现。
影片分三条线呈现剧情,一条是迪克·贝斯特前线飞行员的准备,一条是总指挥尼米兹和负责情报的莱顿制定战争策略,一条是日本海军的进攻角力。三条线,无一例外呈现了人类在最极端情况下的处境。



科普一下:
参战航母美日分别是3:4
参战飞机大概可以分为几个大类:(电影里全出现了。旁边观影的硬核军迷都能叫上来型号)
1. 侦察机-顾名思义,是负责侦察警戒的飞机;
2. 鱼雷机-对付水面舰艇最有效的就是鱼雷机;
3. 俯冲轰炸机-需要从高空俯冲下来,然后向目标投弹;
4. 战斗机-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没有空中格斗性能,所以轰炸机编队都需要战斗机为其护航;
5. 水平轰炸机-水平轰炸机一般是在高空直接向下投弹,相比于陆地目标,海上的舰艇太小,几乎没有作用;
以林赛为代表的鱼雷机编队虽然几乎全军覆没,但他们无畏的攻击,给后面麦克拉斯基和贝斯特的俯冲轰炸机创造了一个绝佳条件
电影用了大量飞行员主观镜头来展现美军出奇制胜的关键--俯冲轰炸,临场感极强(拍空军海军确实比陆军视觉刺激)。除前线外,还展现了后方情报部门、指挥部门的工作,让这一历史转折点充满玄奇色彩
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护航下冒着饱和攻击的炮火从5000米高空俯冲至1000米左右精准投弹然后拼命拉起。十分的英勇无畏



美日多艘航母集体对战,绝对是二战时期巅峰级别的海战!日本人一如既往的不怕死,而美国飞行员也是悍不畏死,一次次冒着密集的防空炮火对日本航母俯冲轰炸!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不大可能再出现多艘航母对决的场面了,中途岛海战会成为世界战争史上永恒的经典


个人对二战影片非常钟爱,回忆了几部必看影片,推荐给大家
《伦敦上空的鹰》
《虎虎虎》
《最长的一天》
《兵临城下》
《敦克尔刻》
当然,还有著名的《辛德勒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