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 读书
写东西没有条理,像我这个人一样,读书笔记,准确的说是读后感,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有感想,却因为无法表达出我真的觉得对的东西,每次不得不放弃,这点要改!(奇葩说的奇葩们真的好厉害)
《扔掉书本上街去》寺山修司(名字,请记得)
落选者自有荣光,杀人者非杀人者之过,自杀是表演美学,离家出走是从以免青年被授予的家庭削平,扔掉书本恰恰是保持了做纯粹的思考
这局书评够简短,足够概括,但不够美。
这本书在我看来,不高级,却也不低级。就像我总想尝试人类必做的100件无聊的事一样,张扬,变化,轻佻,却又不无道理。人群中还有第三类人,我叫它“中间的小众”,日复一日的熟练,总是徘徊在任何事情的边缘,不断试探,显得离经叛道,却总是脚踏着道路的边缘,从未离去,不忍放弃。理解的了任何高级和低俗,却总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悬在空中不肯归置。他欣赏美,欣赏不完美的美感,却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这个时代最可怕的不是妖怪,不是原子弹,而是每个人日复一日的相安无事。
单一奢华主义,喜欢!
但单一破坏主义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它只不过是近年来经济学家所说的单一奢华主义里加上单一贫乏主义,然后再加上我的建议,离家出走和建议搬家而已,说的再简单点,我是提议在忽视人性倾向的传送带上打个小钉子,那么大的孔改善一点透气性。
单一破坏主义,做个坏孩子的乐趣,谁不想尝试呢!
这就说明单一破坏主义必须是更能撼动整个生活的实际行动,他挑战的对象是我们被给予的一切,所以如果没有不厌其烦反复进行的改换职业,搬家迁移离家出走他就是没有意义的,我觉得不是在鼓励进步,只不过是在鼓励移动坐标轴确定之后再实施移动总是能够开阔新鲜的事业,我认为如果要对社会闭塞,和早就知道明天会怎样的状况进行挑战,这个时代就必定需要这种无休无止的运动,威尔逊说的很对,面对某种挑战,既有稳妥应战的文明,也应有应战失败的文明。然而即便改换工作搬家迁移看起来毫无作用,我觉得也有必要去试一试这种单一破坏。
我的理想主义:
歌谣人是了不起的能人,他们一首歌听过之后,便能记住那转瞬即逝的歌词。如果不是能够凭借这种记住歌词笑对七个敌人的汉子,是根本不够参与到时代的变革中去的。
喜欢这个故事:
我在千鸟街的小酒馆里喝酒时,听到长柜台尽头坐着的一对男女正在拌嘴。他们说着说着,嗓门渐渐大了起来。
“我爱上哪儿去就上哪儿去,你又不是我老公。”
“不是你老公,也是给你钱的呀。”
“给什么钱啊?不就那几张零票嘛!”
“我在问你前天晚上到哪儿去了。问你的权利总还有吧?”
说到这里,那男人的嗓门都变了,他忽地一把抓住女人衣服的前襟:
“听着,给我说老实话!又是跟那个搞推销的家伙到旅店开房去了吧?”只听“啪”的一记响亮耳光,女人随之哭出了声:“不是!不是嘛!”她想要从男子手中挣脱开来,可是男子已经像奥赛罗般嫉妒得发了疯,继续“啪”“啪”地不停殴打女人。
“喂……”我朝调酒师使了个眼色。调酒师也不知是怎么想的,竟然放起唱片来了。他放的是畠山绿唱的歌:
你到这世上干什么来了?
别老跟着女人追个不停。
还是关心点天下大事吧,
我等着你当上个大人物!
当歌声唱到“大人物”的地方收住时,原本在静观这场争吵的其他酒客一下子不约而同地哄笑起来。一直在打女人的那个男人也总算醒过了神:这不是在给自己的武打戏放主题歌吗?于是也不得不尴尬地收手作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