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不住花钱怎么办
双11刚过,剁手党还来得及退货止损,管好自己的钱包。当然,我们都觉得买到手的都是实惠的。某种消费,是不是值得呢?该怎么控制自己的购物欲呢?有一个简单又有效的办法:计算时薪。
我们先来以北京为例。2018年度北京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度平均工资为94258元,月平均工资为7855元。我们按照8000元来计算。如果一个月工作22天,每天工作8小时,那么每小时薪水大约45元。

计算这个数字有什么意义呢
比如你上街想要吃一顿饺子25元,也就是你在办公桌前坐半个小时可以换来一顿饺子。
比如你想买一条裙子1500元,心里觉得有点贵,但是又觉得现在衣服都这个价钱,犹豫不决。可以设想一下现在的工作,让你干4天多的活,换一条裙子,值不值。
这样计算的好处在哪里呢?用工作时间替代货币数字来衡量价格,更加直观,更加感性。工作需要付出劳动和汗水,对于消费者来说,用来换取物品的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自己每一天,每一小时付出的劳动。很多时候不算不知道,一算才意识到自己的收入并不高,根本支撑不起光鲜亮丽的样子。

让我们更进一步
真正能做到双休日,同时每天8小时的工作,其实并不多。这8000元的工作,可能你需要每天加班两个小时来保证不被替换掉。每月公司还是单休。那这样时薪就变成了每小时30元。这时候考虑要不要买一条1500元的裙子,就想一想5天的工作,换这么一条裙子,值不值。想想看着窗外车水马龙,脖子生疼,还不能回家的加班时间。

所以消费欲的膨胀,往往是由于我们没有认真考虑过,所付出的成本是什么。钱是数字,钱更是劳动时间,是生命能量换来的资本。就这么随随便便花掉,恍恍惚惚花掉,虽然是个人自由,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因为消费对你来说,只是满足欲望的方法,不是建立在长期财务规划基础上的理性行为。
再进一步考虑
8000元的收入,并不能完全用来消费。如果我们按照理财书上讲的,三分之一储蓄,三分之一投资,三分之一消费的划分。能够用来消费的2666元,看做基于自己的理财规划的可支配收入。这个比例并不是一定的,而是根据个人的情况。

也就是说,你工作一整月,能够用来消费的,只有2666,而不是8000。那么再对应每周26天,每天10小时的工作,可以用来消费的时薪10元。
还记得那盘25元的饺子吗?如果公司不包午餐的话,你需要用每天10小时工作时间的四分之一,给自己换一盘饺子。周末出去玩儿,喝一杯星巴克30元,小半天工作时间换得一杯咖啡,是不是很贵?

所以理财书上经常讲,理财要从一杯星巴克开始。看了容易不以为然,喝杯咖啡能浪费多少钱?经常和咖啡是会上瘾,每天一杯,一个月900,如果按2666可支配的收入衡量,这一个小习惯就占到了33%以上。也就是说,辛辛苦苦干一个月,三分之一都拿来喝咖啡了,真是个奢侈的习惯。
互联网飞速发展,支付也越来越便利。对个人而言,收入和支出,从一沓沓现金,变成了软件上跳动的数字。这种消费容易让人没有实感,就像花的是别人的钱,债务也变得抽象。比如举债1万元,买了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如果每月你能花的钱是2666,基本上是用四个月的可支配收入换一个手机。实际上还要更长,因为你不可能不花别的钱,都需要从这2666元扣除。这样思考之后,再决定是否买手机,就会更明白自己付出了什么,小半年的工作,换一台手机是不是值得?

消费是必需,过度消费是一种负担。遏制欲望往往适得其反,不如用上面的方法,仔细衡量自己付出的成本,把成本具体化,感性化,相信自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毕竟生活不仅眼前的光鲜亮丽,更要面对漫长路途上各种可能出现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