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1
当你,照顾常年卧病在床的妹妹,你爱着你的妹妹,你的父亲也将全部的爱都给了她。
父亲看不到你的欢喜悲伤,你的付出。而你能够吸引父亲的唯一方式就是:鬼脸和恶作剧。

彷佛你不在他的世界里,你看不到你的父亲对你有任何的期待。

你的父亲对你冷漠,不会关心你的。
有人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我再也不敢看第二遍的电影。明明没有做过任何伤害别人的事,却被别人指指点点,不得不缩在角落里暗无天日。
松子的一生,她身边的人利用她,玩弄她。而她总是在一次次的堕落中不断的轮回,从一个安分守己的教师,变成一个浴室女郎、杀人犯。
松子童年时期缺少了父亲的爱,被父亲一次次的忽视。所以她才会不断的付出来寻求他人的认可吧。她本不必包庇偷钱的学生,也不必去爱那些玩弄她的人,可她太善良了太单纯了以为付出了爱就能得到回报吧。当她死后,人们才开始爱她。
她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可是死后得到的爱,有什么用呢?
精神分析有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有这样一个孩子,从小由保姆带大 。父亲常年周旋于政治场,母亲忙于社交应酬,对他基本不管不顾。
不管不顾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他在上学期间给母亲写信,母亲从来不回;去印度服役的三年期间,母亲只写过两封信,信里还不是对他嘘寒问暖,而是家里的报丧信。
这个孩子在童年时期受到父母长期的冷落忽视,后来即便他功成名就,但他却一辈子受着抑郁症的的困扰。他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
童年期情感忽视是一种由于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所造成的创伤。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从孩子的一言一行当中能够看到父母的样子,可是镜子的另外一个作用是:回应,反馈。
情感忽视下的孩子发出的信号,喜怒哀乐,都如同投进了深不可见的海底,没有回音。在童年的美好时光里,父亲或者母亲,看到了吗?
2
知乎有一个热门话题:父母可以忽视到你什么程度?
有这么一个回答:
在小女孩儿五年级的时候,捡了半个月的麦穗,托妈妈卖了200块钱,想自己买双鞋穿,结果妈妈只给她买了一个13块钱的凉鞋,给弟弟买了一身短袖短裤还有凉鞋。最后她收获的只有妈妈的旧裤子。 初中女孩子都发育了,她只能能穿一个小学的小背心!夏天的时候胸部很明显,她的爸爸说她丢人现眼,她的妈妈不给她买内衣。在别的女生提醒她该穿内衣的时候,她把她妈妈要扔的内衣捡了回来,自己给缝缝补补。她的妈妈没给她买过一件内衣。 多年前的农村,她的爸爸已经开上了比亚迪,她却要饿肚子攒了800块钱去整牙齿,反倒被爸爸说乱花钱。 定亲时,男友带着父母和她去她家定亲,可是父亲没说两句就走了,说怎么都行,让她的妈妈看着办,而她的妈妈一直说自己不当家。后来去饭馆吃饭时,父母对她的弟弟嘘寒问暖,对她根本不关心,最后说了一句:我们养她花了不少钱,如果下次还想来,就拿8万块钱。
幸运的是她自己的小家庭很幸福,至于自己的父母家,只在每年的初二回一次。
当孩子得到了情感的回应,感受到了父母的关怀,才能够健康的成长。有过情感忽视的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以下的现象:
痛苦,抑郁,自杀,焦虑,婚姻出现问题。
3
吴月波参加《我是演说家》时,讲了一个例子:
有一天来了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女儿,两人一坐下来父亲就开始对女儿破口大骂“叫你快点快点,这么慢,一点都没有长进”。这个女孩并不大, 也就十三四岁,穿着白色的连衣裙,低着头在玩着裙角,父亲又在继续地骂她:“你要是再敢跟他联系,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她是在努力地压抑和控制自己,吴月波刚想打断这位父亲,可是这个父亲一根手指头就已经戳向了女儿头部,对女儿大喊道:“你这个欠揍的家伙,养你算是白养了,我告诉你,你还不如死了算了”。

父亲刚说完,女孩就冲出了诊室,吴月波提醒这位父亲忙去把女儿找回来,可是父亲却说“吴医生,你不用管她,她就是欠骂,一会儿就没事了”。
当他们听见门外的喊叫声,跑过去的时候,只见女孩儿躺在了血泊中。

父亲抱着奄奄一息的孩子嚎啕大哭。女孩在弥留之际,用尽了所有的力气,说了人生最后一段话,她说:“爸爸,对不起,我让你失望了,如果还有下辈子,我还愿意做你的女儿,只是希望,你能多给我一点爱”。
当别人对你破口大骂之时,当别人讽刺你挖苦你时,你感受到了自己情绪吗?那么当你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之时,你是否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呢?
孩子至死,都没有怨恨她的父亲,她只是感受不到父亲哪怕多一点的爱。
父亲爱她吗?
曾经听老师讲过一个大吼大叫对孩子影响的案例。
一次培训的时候,他本想以成人为例示范吼叫对人的影响,但是当时就有孩子在旁边写作业。家长们说不如就让这个孩子来参加。
老师同意了。
母亲把这个孩子叫到了面前,对她一顿训斥,吼叫。这个孩子从不明所以到愤怒,最后直接扑到了妈妈的身上对妈妈进行殴打。这个意外事件刺激到了所有人。
这是一次失败的案例,但是也告诉了人们对孩子吼叫,忽视他的情感造成的影响。
4
那么怎么才能重视孩子的情感呢?
在《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作者谈到了以下三点:
一:父母能感到与孩子有一种情感链接。
父母需要有稳定的情绪,有的父母有时对孩子大吼大叫,但是事后会感到愧疚,就会产生过度补偿的行为。这不会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孩子会想父母为什么有时候对我大喊大叫,有时候又对我特别好呢?这让孩子无法产生安全感,产生不可预测的人格。
二:父母关注自己的孩子,并视他为一个独特而独立的个体,而非自己的延伸、所有物甚至负担。
阿德勒对这一点有深刻而大量的讨论,我们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孩子即使不认真学习,这也是孩子自己的人生课题,父母不能去干涉,父母能做的就是:把马拉到河边,喝不喝水取决于他自己。
不能将自己的理想压在孩子的身上,有些父母没有上过大学,就迫使孩子考上大学。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再去给予帮助。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一旦涉及孩子自己的人生选择,把权利交给他。
三:基于情感链接和对孩子的关注,父母适当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孩子正在玩沙子,时间到了母亲告诉她,该去学习了。孩子正在兴致冲冲的玩耍,她的失望与难过无人关心,母亲关心的是时间到了该去读书了。
作者的建议是要给予孩子情感回应,可以拒绝孩子玩沙子,但是要认同孩子的情感,可以告诉孩子,你玩的真高兴,真开心啊,可是我们现在该读书了。要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弗洛伊德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
一个三岁的小孩在一个黑屋子里,那小孩喊: 阿姨,你和我说话,我害怕。 阿姨说:你又看不见我,我说话有什么用呢? 小孩说:你和我说话,就有了光。
回应你的孩子,不要让他感到绝望。看见孩子的喜怒哀乐,不要只看到他生理的成长。
如果,孩子在长大的时候,对你说:生而为人,我很快乐。那父母一定很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