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纪录片Top榜出炉!有一部现在去电影院就能看
好的纪录片,是了解和感知世界的一道捷径。2019年,在各大出品方贡献的海量纪录片中,有哪些最值得一看?近日,美国广播影评人协会(Broadcast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给出了答案。
在评选团队最终给出的获奖名单中,既有Netflix的原创影片,也有奥斯卡奖与艾美奖获奖导演引领的制作团队,以及因题材极具争议而引发一波观影效应的作品,可以说都是有口皆碑。
从改写历史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到一战士兵在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困境中的艰难求生,再到一家跨国工厂中的中西文化冲突,这些纪录片既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也关照到人性中柔软和细微的瞬间,每一部都精彩纷呈。
毫无疑问,在2020年的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这些影片也将为我们制造最大的悬念。
🎥
《阿波罗11号》
Apollo 11

导演:托德·道格拉斯·米勒
今年是阿波罗登月的50周年。这不仅是二十世纪美国最牵动人心的关键时刻,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中的高光时刻。请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笔记本电脑、没有智能手机、更没有5G网络的年代,能将3名宇航员毫发无损地送上几十万公里之外的月球、再让他们毫发无损地返回地球,是一种怎样的壮举?
阿波罗登月,毫无疑问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集体行动之一。在这一事件的背后,是数千名火箭科学家与工程师、以及3名宇航员的集体智慧。人类在智力与体能上的潜能,随着阿波罗11号的升空而被推向极致。

在某种意义上,《阿波罗11号》是一部极为独特的纪录片,因为片中没有任何旁白、采访、情景再现等我们常见的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和拍摄手法,而是完全由档案素材剪辑完成。
为了制作这部纪录片,导演托德·道格拉斯·米勒和制作团队与NASA及国家档案馆合作,搜集了阿波罗11号登月50年来的所有纪录片段,包括此前从未向公众发行的70mm珍贵片段,以及超过11,000小时、记录了整个登月任务的对话录音。


在这些海量原始资料的背后,是制作团队高超的剪辑技术。类似官方新闻的纪实镜头或无声的空镜头,穿插偶尔出现的倒数字幕、双画面对照,配上完全同步的音频资料,让原本杂乱无章的庞大资料有了戏剧性和叙事性。恰到好处的音乐和音效几乎有了分割故事的功能,同时辅助影片的叙事,在高度狭窄的时间里,调动出观者多重的情绪体验。


此外,导演还用艺术的方式,为观众科普了登月这一极其庞大和复杂的工程中的各个步骤与环节。不需要4D或VR技术,我们就能距离控制中心、火箭发射、航天员如此之近,仿佛亲历登月现场。
🎥
《蜂蜜之地》
Honeyland

导演:Tamara Kotevska / Ljubomir Stefanov
在巴尔干半岛深处一个偏远的山区,生活着欧洲的最后一位女采蜂人:喀迪丝(Hatidze Muratova)。这里没有道路,没有电力,甚至没有自来水。喀迪丝就在这里与半盲的母亲相依为命,靠采集蜂蜜维生。
作为马其顿的最后一批野生养蜂人,喀迪丝在这里小批量地产出农场蜂蜜,然后拿到附近的城市售卖。但即便是距离村庄最近的城市,也要步行4小时才能到达。
荒天野地的荒芜,与悬崖上野生蜂蜜琼浆的金黄相辉映,构成了喀迪丝生活的世界。在这片土地上,人类不是高居于食物链顶端的霸主,而是与自然生态和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生生不息。尽管依靠蜂蜜维生,喀迪丝也恪守“取一半、留一半”的准则,呵护着喂养她的土地。

然而一个游牧养蜂人家庭的突然出现打破了这份宁静。同时而来的还有他们的机动车、七个孩子和一群牛。这个家庭很快在蜂蜜中嗅到了商机,为了牟利而肆无忌惮地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喀迪丝的生活随之陷入动荡。但生活迫使她无法轻易抽身离开。她已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生病的母亲,也就意味着她无法弃绝这片土地,尽管它是如此与世隔绝,如此远离现代文明。然而受到威胁的不仅是她的生存方式。她与游牧养蜂人一家的冲突,也暴露了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不和谐、剥削与可持续性之间永恒而不可调和的矛盾。
为了讲述《蜂蜜之地》的故事,摄制组深入马其顿的深山,耗时三年实地拍摄,拍摄条件十分艰苦。也正是因为零距离的贴近自然,《蜂蜜之地》拍下了恢弘而动人的画面,也捕捉到了意想不到的戏剧性叙事。同时,它也帮助我们站在更宽广的视角上,去理解自然与人类自身命运的关系。
🎥
《他们已不再变老》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导演:彼得·杰克逊
1914年9月21日,《泰晤士报》发表了英国著名学者、诗人劳伦斯·比尼恩(Laurence Binyon)以一战爆发为题材创作的诗:《The Fallen》。
作为一战参战国,饱经磨难的英国人对于这场世界大战的态度一直是复杂的。而在英国,或许没有谁的言辞比这首《The Fallen》更能贴切、精炼而隽永地表达出这种态度与情感了。这首诗连同其中的名句“They shall grow not old”,也因此成为了后人对于这场战争的记忆的一部分。

这部纪录片的片名“They Shall Not Grow Old”,正是对原诗的故意错误的引用。在一战迎来停战101年周年之际,华纳兄弟影业携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导演、曾经为大银幕贡献了《指环王》和《霍比特人》三部曲的彼得·杰克逊,在《他们已不再变老》中对这场人类浩劫做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回顾。

这部纪录片聚焦1914年—1918年一战士兵的日常生活。通过突破性的计算机恢复技术,《他们已不再变老》创造了最贴近真实的一战影像。
整个团队耗时一年的时间,切身去听和看所有一战老兵近600个小时的采访录音资料,以及英国帝国战争纪念馆提供的超过100个小时的影像资料,然后按时间顺序汇编采访音频,辅之以对应的历史影像,用一手的声画素材还原了英国士兵在一战期间的遭遇、想法、感受。

片中采用的大部分史料都是首次公开。应用最顶尖修复、上色及3D技术,彼得·杰克逊的制作团队将百年前的原始影像素材进行全彩修复,使这些图像看起来就像是昨天才刚刚拍摄的一样。
可以说,彼得·杰克逊的工匠手法,完成了对纪录片的一次颠覆。
《他们已不再变老》探讨了前线的战争现实;士兵们对冲突的态度;他们如何吃饭、睡觉;如何建立友谊;以及他们在远离战壕之后的生活。影片还以英国老兵口述史为旁白,还原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如何艰难求生,如何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煎熬下克服对恐惧本身的恐惧。



尽管再也没有活着的人拥有对战场的记忆,但彼得·杰克逊的影片又将那些在战争里殒去的生命召唤回我们眼前。
《他们已不再变老》已经在内地公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走进电影院,相信这部纪录片带来的观影体验不会让你失望。
🎥
《美国工厂》
American Factory

导演:史蒂文·博格纳尔 / 朱莉娅·赖克特
提到《美国工厂》,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这部由Netflix原创、由奥巴马夫妇担任制片人制作的首部纪录片,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巨大的波澜和广泛讨论。
故事的背景是俄亥俄州的代顿市。这里曾经是美国著名的汽车工业城市,工厂工人享受着高时薪与高福利,生活水平十分优渥。
但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让当地的汽车工厂纷纷倒闭,大量工厂工人也因此失业,生活水平一落千丈。
转机发生在2014年。这一年,中国知名企业家、福耀玻璃的掌门人曹德旺出手买下了代顿市废弃的汽车工厂,并在这里开办了福耀美国工厂,生产汽车玻璃。

作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汽车玻璃供应商,福耀玻璃在当地招收了2000多名工人,一下子解决了困扰代顿市多年的就业问题。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信号,当地人都觉得这个衰败的城市又要重新焕发生机了。
然而中美工人之间的工作文化和商业惯例却迅速出现差异:一边是美国工人,干活懒散,总是沉浸在往昔的“辉煌岁月”里,怀念当初的高时薪,总之就是“不好管”;一边是中国工人,干活勤快,吃苦耐劳,即便一年里回不了几次家,但依然知足常乐。

工会问题也很快被摆上台面。美国工人要求工厂组建工会,但曹德旺的态度很坚决:工会和福耀玻璃只能存在一个。因为在他看来,工会“会影响工厂工人的劳动效率,直接影响企业效益”。
为了解决美国工人工作效率低下、态度散漫等问题,公司决定让福耀美国的员工到福耀中国的公司参观学习。在福耀中国的工厂里,美国工人看到了中国工人熟练的流水线操作作业,像军训一样的企业文化,还参加了一场盛大(但也带点土味)的年会表演。
回到美国后,福耀美国的管理层想效仿中国工厂的做法,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同时,美国工人与中方管理层之间,也开始了一场关于公会的斗争……

作为一部纪录片,《美国工厂》从始至终只是向观众展示现状与细节,并且提供了巨大的信息量。而这一切究竟是对立还是统一,对于中西文化冲突、全球化、自动化等种种问题的态度、观点与思考,就完全交由观众自己来定夺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fin -

人文 | 艺术 | 设计 | 生活
Let's Make A Rendez-vous

▼
SKP RENDEZ-VOUS
北京店
朝阳区建国路87号北京SKP 4F
010-85952539/85952579
西安店
碑林区长安北路261号 西安SKP A座10F
029-83699072
© 本文版权归 SKPRendezvou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