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语的艺术
忘了问过一个诗人什么问题,他回答说,这是另外一个领域的问题,他不懂儿童文学。 关于童诗和诗的概念一直困扰着我。前提是,我把它们立为两种东西。听说童诗这两个字来源于日本和周作人,它一半归入诗歌,一半承担着跟孩子说话的职责,也许还有启蒙教育的一份担子。有了这么多地功能以后,童诗妥妥帖帖增加了负重。我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天才可以达到兼备,承担的功能越多,对诗歌的本质就多了一份损伤。 有人说,童诗是浅语的艺术。但是,浅到什么程度是合适的呢?河流、大海里的水,它们的包容度大于落雨以后浅坑里存下的一洼水。那浅浅的一洼水映出的太少了,是残缺的世界的样子。没有人能真正回到儿童时期,不管这个人有多少童心。大人们总是会低估孩子的能力。另外在我们这个诗歌大国里认可度最高的古典诗歌也并没有专门写给儿童的分类,各种关于古典诗词里的选本也并没有命名为《唐代儿童诗》之类的,大人们也没有要求古典诗歌进行浅语的改造。为了保障儿童对古典诗歌的阅读理解,更常见的是在诗歌的下面加上注释和解读。这可能说明什么呢?1、作为给儿童看的诗,选家的视野或者水平不足;2、确实没有写得真好的诗适合儿童阅读。 我这么写的时候,可能心里一直还在纠结童诗和诗的概念。童诗的概念毕竟在我心里这么多年了,但是我希望它们有一天合体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