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城南旧事》

一直有听说过《城南旧事》这部小说,各路大神的必看书单里也会看到其中的身影。在看此书之前,我还是先饱尝了下电影版本的滋味。

电影是1983年上映的,影片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讲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时发生的三个故事。看完此部电影之后,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英子的饰演者沈洁的演技真挚、细腻、纯真,把英子的善良,勇敢,不谙世事演得恰到好处。在27岁这个年龄去看一部这样的电影,把我童年在农村的记忆,以及那上了灰的童年时光又拉回到现实。或许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似曾相识,由此极大地引发了我的共鸣。
整部影片可以分为四个故事:1、“疯女人”的故事;2、小偷的故事;3、宋妈的故事;4、爸爸的离开。且听我细细道来。

秀贞在众人眼中是一个疯女人,整天在胡同口痴立着寻找自己的女儿,见到年龄差不多的,则会认为是自己的女儿。英子不顾家人的阻挠和旁观者的眼光,她与秀贞成了朋友,整天听着秀贞说着关于小桂子的“胡话”,或许在秀贞父母看来,女儿是不知羞耻的,在旁观者看来,这不过是一个“疯婆子”。在英子看来,秀贞就是她的朋友,她愿意帮助秀贞把小桂子找回来。那一个雨夜,我以为秀贞和小桂子终于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现实往往跟理想是有很大的出入,在那样一个年代,大部分人没有能力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影片通过卖报小哥的吆喝让我们知道了秀贞和小桂子的结局。即使英子搬到了新帘子胡同,秀贞和小桂子这两个人也会在英子的记忆里静静地呆在那里。英子的稚嫩,勇敢在这里显露无疑。也许多年之后,我们再次回味童年时期的自己,发现那个时候的自己是最可爱的,不会在乎世俗眼光,真心的把一个人当朋友的感觉是最可贵的。在回味英子童年的同时,又何尝不是自己的童年。
瞬间又想到我的小学时代,那个时候,跟我关系好的一个同学名叫“胡琴”,至今我还记得她的名字。有次,她发水痘了,不能去上课,很多人说水痘会传染,我并不怕。我去到她家,给她带去了一些功课相关的资料以及一些治疗水痘的土方法。那个时候,只是想的是怎么去关心一个人。因为她是我的好朋友,我就想对她好。童年时代对朋友的义无反顾的好,出自真心的好,是多么可贵。想到那时的自己,我至今都会会心一笑。虽然跟胡琴早就断了联系,但是我想我会记住这个朋友很久。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很多东西都在发生变化。曾经的友情早已变质,没有一个人的步伐会跟你完全一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圈子,不能强融。身边环境的影响,社会的历练,你还是当初的那个你吗?真心的对一个人好,不求回报这种,无关爱情,亲情,友情。问自己,也是在问你。

小偷的故事主角是张丰毅,那个时候的他还是一个年轻小伙子,看到这些画面真的是满满的感动。这个环节的主题是“好人”和“坏人”究竟该如何区分?在英子眼中,她并分不清小偷是“好人”还是“坏人”。英子知道小偷偷了很多东西,她问爸爸为什么人要偷东西,她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英子在学校看到小偷穿得整整齐齐参加他弟弟的毕业典礼,带着弟弟去买东西。看到这些的英子,她觉得小偷是好人。到后面小偷被抓的时候,她难过,她讨厌警长。其实“好人”和“坏人”这个界限非常模糊。就像道德和法律,法律规定了一个人最低的行为准则,什么事是不该做的,都条条列出来了,违反了就是违法,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众人眼中的“坏人”。道德则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鼓励人该怎么做,做了这些的才能算是一个“好人”。殊不知,做一个“好人”实在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每个人的出身、环境、所接受的教育都不同,思想观和价值观也不一样。或许在家人眼中,你是一个爱家爱妻子的好老公,而在员工眼里,你又是一个吝啬、克扣工资的老板。这些都无法定义,只有天知道。

在英子心中,总是有很多问题萦绕着她。她不知道为什么宋妈不回家照顾自己的孩子,而是留在别人家做老妈子。她不知道为什么宋妈要把赚的钱都给她乡下的丈夫。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英子这么幸福的童年,有父母疼爱,有书读,有玩具玩,还有人伺候。正是宋妈的故事,才让英子看到了原来世界上还有一种人生是不由自己选择的。

最后是爸爸的去世,英子最后一次看到爸爸,是在医院里。小小年纪的英子,不顾众人的劝说,一个人跑到医院去看爸爸,给爸爸看自己的成绩单。她告诉爸爸,她自从被爸爸打过之后,就再也没迟到过。爸爸孱弱的问着英子:“英子,你恨爸爸吗?”英子依然眨巴着她那双大大的眼睛,回答爸爸说:“我不恨爸爸。”多么稀松平常的对话,温暖有力。

世界上有多少人是无法跟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的,英子很幸福,有着疼爱自己的父母。简而言之,这四个故事就代表一场场离别,朋友的离别,亲人的离别。画面停格在英子坐着马车告别爸爸的坟墓,告别宋妈,也是她与童年生活的告别。就在那一刻,英子长大了。这些城南旧事,不管英子去到哪里,心中依然有个地方,是用来安放放这些事的吧!
城南旧事,又何不是我们的旧事。虽然我们的故事没有被拍成电影,但是心中肯定有一处最柔软的地方去盛放这些无处安放的记忆。看旧事,发自省。这部电影从侧面看到了些文化大革命的影子,那些被抓走枪毙的学生,那个时候未婚生子的耻辱,放到现在依然是种耻辱。若干年后,这部电影对现实的社会意义还是会有的。该片为中国的散文电影提供了一个范本,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风格也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一批导演的创作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