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教育 教育的艺术 ——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主旨
艺术的教育 教育的艺术
——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主旨
真诚的电影总是能牢牢抓着观影者的新,跟随视听行走97分钟后,灵魂才还给自己,任由你品评褒贬,它却矜持孤傲的站在一边,冷眼旁观事不关己。愤怒的咆哮、感动的涕零,发泄的和收拾的都是屏幕前的自己,看似没始没终的循环,催化剂是电影的温情。电影没有夺人的漂亮演员,没有花哨的特技拼凑,几个稚气未脱的“问题”孩子,一位已经秃头的老师,再加上干净简单的音乐,涓涓的流淌故事,引不起激烈的哭笑,笨拙的把棱角锉的温和……这里的校长老师愁云惨淡,脸上都是刻板乏味的线条,谩骂和体罚是师生之间唯一的交流。这就是典型的教育题材的电影的模式,这是典型的冲撞体制挑战体制的二元对立。高压的政策、呆板的校长、顽劣(尽管笔者并不愿意用这个词)的学生、迥异的老师,很自然的融合在了编剧的笔下,用满是生活气息的方式讲述着现实和理想的师生与教育的故事。
音乐是这个电影的主心骨,情感和倾诉是电影的血与肉。可能是音乐的沟通是无国界无障碍的,电影选择了音乐教育作为电影片中学校教育的课程。“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 值得欣赏的是在这部电影中音乐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在这部影片中,那个默默无闻的音乐老师用最优美的音乐打动了那些在别人的眼中看来是问题少年的一群孩子,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也同时感染了我们。当孩子们用他们那干净的嗓音唱出动听的和声时,仔细注视他们的眼神,都是那么清澈见底,都是那么圣洁。既然在音乐的教育那么电影的音乐也是值得一提的,听起来很受用。片中的音乐也是如此空灵。当男声高音独唱出来时,真觉的已经有一只手软软地捏住了你的心扉,歌词听不懂,但眼角也不知怎么的就湿润了。故事情节在发生着,影片叙事在进行着。而孩子们在音乐的熏陶下都证明了自我价值的存在,连顽固保守的校长也找到了儿童时的乐趣,最后,师生之情也在美妙的音乐中得到了升华。该影片包含的童声合唱清澈透明。片子的后半部,马修和孩子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互相信任和依赖,就随着音乐慢慢铺陈开来。所有的演员都是本色而单纯的,正符合影片简单干净的基调。
飞逝的欢笑和无法抑制的泪水都已成为过去,却永远不能被忘怀。如果是一段音乐、一首歌或是一组合唱连接起来这遥远的回声,那么它们打下的烙印就会更加深刻。马修被辞退了,送别的方式是如此的委婉,漫天飞舞的纸飞机是感情的沉淀和孩子们抗争的体现与怀念。
教育有没有艺术?答案显然是肯定的。电影在不遗余力的探讨着这个话题,现实世界中为什么却没有,这是电影给教育给世人的一个思考和提问。这部影片让人们对现今的教育体制有了新的思考。如今的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尽管如今学校有或者没有体罚这般残忍的教学方式,但不得不得承认如今的学生也确实在众多的条条框框中学习、工作、生活。这是对思想的束缚,性格的压制。笔者本身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这个行业上的摸爬滚打的经历与心得,不得不抒发一下对教育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仅仅一味地灌输,不深入内心,这恰恰是对孩子精神的“体罚”。当孩子们逐渐失去独立的思想,创造性的思维,没有了张扬绽放的个性,迷失了自我,我们还要那些印刻在书本的知识有何用。师者除了授业解惑之外,更要传道。,这就需要老师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世界观,帮助孩子塑造自己的个性特征,健康的思想,发散创造的思维,高尚纯净的灵魂。如此,只是的接受也将变成学生主动的行为,甚至更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深入,那么未来即在脚下,成长的道路也变得清晰、明朗。这就是笔者所强调的解放思想、绽放个性、塑造灵魂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
电影可以用艺术的形式展现,教育不可能不顾艺术更不可能只有艺术。在现今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可能难以迅速实现。电影中总是有让人侧目的感动,因为现实中的贫瘠,所以笔者在这里口干舌燥乐此不疲的絮叨。艺术不只是高于生活的意识形态,教育也不只是三言两语的呼吁和批判就能艺术了的。这需要全民甚至全人类的努力和奉献,这就是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最纯正的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