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写“虚幻的现实 理想的悲歌” ——七看《色戒》之感怀
再写“虚幻的现实 理想的悲歌”
——七看《色戒》之感怀
一看题目,列位看官就不难明白,这个题目鄙人是用过的了。在观赏《V字仇杀队》的时候满脑子的无政府和畅快淋漓,动笔的时候却忽地冒出了这个名字。这一次再写《色戒》,脑子里居然还是这个念头。为了敬请的表达个人观点和不成熟的想法,就不再按影评行文的格式去写了,只想表达一下感怀和情愫,聊以慰藉。
毛泽东曾经说看《红楼》不到六遍,就没有资格发表评论,既然本片在笔者心中的地位如此之高那就等七遍的时候再动笔吧,只是没有以为在16年的时候居然可以了。
一、现实的虚
先说现实,现实就是生活,电影就是艺术,艺术就是政治的扬声筒。政治寓言片,这个不是一般观众能看出来的,极其复杂,大概需要学术界去研究的。一些学者在研究,李安到底在这部电影里,有没有藏入他自己的政治观念或者诉求。电影里面邝裕民在排练的时候说,“左一点,再左一点,还要再过来”,极具深意。封锁线上老百姓的话语,也是别有味道,那深渊和大学生的痛苦呻吟,是否是有用心的电影叙事呢?不少电影语言反映出,李安在这方面下了功夫,战难和也不易,至于电影藏了什么历史观和政治观,是否许多角色和镜头都代表或象征了现实中的政治符号,寓言了国共内战和政治斗争等等,不是本文关心的,艺术终究抵不过现实,电影还是声嘶力竭的喊出了“中国不能亡”。笔者不禁唏嘘!
再说历史。故事的历史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国民党政府与汪精卫政府处在一种暗战敌对的状态。暗战指的是特工暗杀,相互间的暗杀。当时国民党政府以戴笠为首,组织特工暗杀汪精卫伪政府的官员,汪伪同时还以颜色。而且当时又是中国共产领导的工人运动活跃时期。国民党政府、汪伪政府又同时镇压共产党。加上军阀的混战,当时的中国可是乱成一锅粥。因为都是中国人杀中国人所以并不光彩,很多书籍中都刻意回避这一段历史。电影也不愿意去碰触,而是很李安式的在讲这一段缱绻悱恻和恩怨情杀。
又说电影。电影的背景其实是两段历史。37年的中国还没有完全沦陷,40年的中国就不一样了,面目全非分崩离析,这一切还是被导演无情有意的回避着,不知是对张爱玲的尊重和怀念还是对自己的意念的诠释,任性地凌驾于张爱玲的意思之上,借这个场子,却实实在在讲了一个自己的新故事,或者他们从小说里揣摩出的新故事,也许是因为张爱玲的盛名,也许是在悄悄等待观众的发现,影片主创人员事先、事后都选择沉默。最要命也是最令人佩服的就是,做了这个超级大手术以后,影片主题、主干逻辑和主体情节都已经完全不同了,除王佳芝外的主要人物都已经翻天覆地面目全非了。但李安巧妙的设计了一个水面,水面上看起来,张爱玲的场子却还完好无损,刚刚好还是那个小说《色戒》,原著得到了相当的尊重和表现,张粉和普通观众都在水面上看电影,必定心满意足、啧啧赞叹。但水面以下,是更为庞大的一个故事,李安把它整体的沉了下去,埋了下去,故意不让人看。可就是这样电影才有了电影的魅力,电影才有了“讨论”的价值。本文的目标,就是把水排干,让整个冰山露出来,让大家看看,它--李安版本、李安主题的色戒--到底是什么个样子。
二、理想的悲
芸芸众生相,莘莘学子情。这里笔者想先说电影中的男人们。先说这群大学生。无知、冲动、怯懦、迂腐、无情这是笔者一股脑想说的词汇。自己有理想或者报复,不去甚至不敢去实现,借助于虚伪的话剧来唤醒,借助于学生的身份来贡献,贡献那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抗日力量。有想法,自己干啊?想抗日,自己去啊!拉一个无辜的女学生来满足个人的意淫,在笔者眼里更可恶不是易而是邝(笔者已经厌恶到不像提及姓名)。借助自己外形优势让无知懵懂的王佳芝义无反顾的加入进来,被骗的体无完肤还乐此不疲。到了还厚颜无耻的来一句“我不会让你受伤害的”,笔者个人此时是表示不能理解的。还有最后的那个老吴,的确是老,老的无情与冷酷,连影片最后王佳芝的愤恨的歇斯底里的抱怨都不让其宣泄而是大呼“住口”。芸芸众生皆有自由,何须卑微的征求;芸芸众生皆有理想,何须残酷的唤醒;芸芸众生皆有轨迹,何须龌龊的设计?!
芸芸众生相,统统官场融。日本人来了,可怕的黑暗来了!日本人来了,可恶的仇恨来了!日本人来了,可悲的政客们来了!军阀王道、汪伪政权、重庆特务、伪满洲国纷纷粉墨登场,一个比一个积极,一个比一个急切。恨不得让中国更加的体无完肤甚至五分八裂化为齑粉。老曹不是易的人确实对易很认真的人,所以先走了。他的走不留情面死的不堪入目,他的走全是遗憾没有无畏,本想敲竹杠不想被竹杠敲了头;张秘书不是易的人却表现的明目张胆,表面上言听计从实则是狐假虎威却活到了最后;最后说易,一个双料特工,辛苦恣睢忧国忧民却无情地玩弄了电影的最悲者,让其身陷囹圄却欲罢不能。
芸芸众生相,皆在表演中。对于《色戒》这部影片中演员的表演,大家有目共睹,可谓精彩至极。在这里先说一下,笔者评论电影是从来不评论演员的,在这里破一次例。下文可能回出现不好的人名,列位见谅。就连章子怡也大赞汤唯的演技。可以说汤唯造就了《色戒》,也可以说《色戒》造就了汤唯。在王佳芝与梁润生的“生理启蒙课”的那个片段中,第一次的时候给了汤唯脸部的特写,紧张,羞怯,不情愿,到后来突然的疼痛和恍然大悟,和反感,和略带屈辱,都是很细微的表情,但是汤唯表现得很好。到后面与易先生的床戏,躯体的纠缠,感情的扭曲,人性的挣扎,汤唯都表演的极其到位。
在钱嘉乐被杀的那一个片段,王力宏饰演的邝裕民挺身而出,拧断了他的脖子。王佳芝跑出,与邝裕民楼梯邂逅,邝裕民抬头,血红的眼睛,这一眼,王力宏演得很好。一场非常精彩的群戏,拍得压抑,场景的血腥都抵不住心理带来的残酷。邝裕民的第一刀,笨拙而吃力,而后每个人都带着一丝惶恐,但内心的恐惧、愤懑,让他们每人捅下一刀。一刀后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仪式,终于不只是在舞台上杀过人,人心很暗,有很多找不到出口的情绪,人们总能找到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进行释放。
另外,片中的另一名演员陈冲,不愧是真正的老牌演员,往牌桌上一坐,上海话一说,完全就是一个大上海人家的夫人。正如李安导演说的,陈冲起到的就是稳定的作用,非常重要。麻将桌上,几个女人表面上很平静,嘴里说些有的没的,实际上每人心里都算计着什么,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背后都仿佛隐藏着莫大的秘密。
最后,来谈一下大家最爱的梁朝伟吧。关于床戏,笔者始终认为绝对是影片的灵魂,没有了床戏,影片就不再完整了。王佳芝和易先生的整个人物形象也不再丰满。很多媒体对于影片做出的评论,我认为是对演员的不公,对伟大作品的亵渎。在这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我只是惊叹于演员的表演,尤其是梁朝伟。那因高潮来临而痉挛的身体动作,那无时无刻保持着警惕和恐惧的眼神,那高难度体位的性爱,那凶狠鞭打王佳芝的神情,每一个肢体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是活生生的易先生,阴暗忧郁,让人难以捉摸的易先生。梁朝伟演活了易先生,完全的无可挑剔。面对麻将桌旁的太太们一脸的平静与友善;幻想王佳芝被特务强奸时因愤怒和妒忌而扭曲脸庞;和王佳芝上床时,纠缠的强壮的身躯;送戒指给王佳芝时难得一见的温柔;得知被背叛时歇斯底里的愤怒与努力保持的平静;王佳芝处死时独自坐在她曾经停留过的床上留眼泪时复杂的心里交战„„这一切的一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易先生,也成就了梁朝伟。
鄙人对梁朝伟,对汤唯是敬佩的,能够在影片中裸露到这种程度并不容易。正如梁朝伟所说,就算是个职业演员,脱衣服的那一刻还是很痛苦的。所以,再次呼吁应该尊敬演员们的表演,更尊敬影片本身。而不是意淫似的的玩味。
三、戏里戏外的虚与悲
张爱玲,伟大的作家,《色戒》,永恒的经典,她在小说里不再虚,笔者在这里也不再说虚。张爱玲本身爱上了一个令人不齿的胡兰成,当时的人不能原谅,可这毕竟是政客和文人的事,建国后更是不能被人原谅,时隔十多年文章终于敢和世人见面,这是多大的勇气,又是多深的幽怨。
剧中的原型,郑苹如,浙江兰溪人,父亲郑越原,又名英伯,早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加入了同盟会,可说是国民党的元老。可是堂堂元老到最后也没有保全女儿的命运。郑爱上了当时的大人物丁默村,说这里列位可能不知是谁,说另外的人就知道了,他是当时权大威重的陈果夫陈立夫的表弟。故事不再表述电影演的比笔者的嘴说的更了然,悲剧在历史中一成不变,悲剧在张爱玲的现实中一如既往,悲剧甚至在今天的是时代里一如当初。至此停笔沉思:这是不是戏里戏外的虚实相生恩怨相克呢?!
差不多了,才疏学浅文竭词穷了,本以为能书文万字行文千里,不得不再一次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哇!说说戏里戏外悲吧,张爱玲的悲不在赘述,郑苹如的悲也不再赘述,说说剧中的灵魂——王佳芝。一个本应享受美好华韶的姑娘却不明就里地卷入了政治的漩涡。当她知道自己是政治牺牲品的时候她弱弱地问了句“哪一个”;当她听见电话里传来易搬走的时候她迫不及待的求见面;当她愤恨不已想怒号自己的痛苦的时候她选择了被喝止后的无声流泪;当她无论从肉体还是精神都爱上易的时候她选择了默默的忍受和付出(不是爱胜在付出吗——哪怕自己是玩物);当她彻底理解易先生的难处和政治的无奈的时候她一曲《天涯歌女》唱的令人动容甚至内心大恸。王佳芝有的一颗赤子之心,灼热的撞击了冷酷的他,让他从玩味耻笑到敬佩怀念。曾几何时,易先生,也是有如此灼热的心的吧?他以为,他的选择是对的,是所有人面对他的处境必然会做出的选择。但是他看到了王佳芝的选择,非常清晰。
他的泪,是怀念,是祭奠,更加是无奈。看似爱情,实则人性。
现实的虚,虚就虚在戏里戏外全是人生;理想的悲,悲就悲在宿命的人生和沉寂的人性!行文至此,再有异响,皆是回声!!寥寥几笔,聊以自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