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读《资治通鉴》
有人将刘秀誉为“位面之子”,意思是刘秀运气特别好,就好像受到了这个世界的眷顾一样。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并不如何出名,存在感很少。细细读史后,才发现刘秀在整个西汉末年,可以说是不世出的人才,近乎一个完人。 西汉末年,如果说刘秀军事水平第二,则没有人能说第一,用现代的一句网络用语讲,在刘秀面前“没有一个能打的”,就连刘秀手下的赫赫有名的云台二十八将都要低刘秀一个档次。在那个时代根本无法探出刘秀军事水平的上限。刘秀的高远的战略眼光和过硬的军事素养在整个历史长河中都可数一数二。决定新汉成败关键的,历史有名的昆阳之战,刘秀以不到两万的兵力击溃敌军四十余万(可能有些夸大),歼灭了新莽军的有生力量,奠定了刘秀王业之路的基础;邓隆协助朱浮讨伐彭宠的战斗中,邓隆驻军在潞县的南边,朱浮驻军在雍奴县,然后派出使者告诉刘秀布防情况,刘秀看后,怒道“营相去百里,其势岂可得相及!比若还,北军必败矣”,果然,彭宠击败了刘隆;吴汉讨伐公孙述时,刘秀远在千里告诫吴汉“成都十馀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破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吴汉乘胜而追,结果却打了败仗。除此之外,凡是诸将危机时刻,只要刘秀出现都可化险为夷。刘秀军事上的造诣在那个时代是顶级的,或许也正是如此,你读这段史实时就会发现,刘秀几乎很少领兵作战,都是让岑彭、冯异、邓禹、吴汉等下属作为方面军统帅。如果给刘秀安排一些如韩白李岳的对手,或许他才会披挂上阵。 耳熟能详的“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阴丽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能让刘秀废了郭圣通而立阴丽华为后?在影视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中,阴丽华和刘秀相识相爱于太学之中,最后因故分开,而在太学求学的刘秀则一直未曾忘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成了刘秀理想生活的目标。史称阴丽华以美貌著称,刘秀十分仰慕她的美貌,待昆阳之战后迎娶了阴丽华。但仅三个月后,刘秀便因战事与阴丽华分离,再次相见已是两年多以后,此时阴丽华已经做好了离丧的准备,虽久别重逢却难以欢喜,阴丽华看到郭圣通(此时因政治原因刘秀已经迎娶了郭圣通,但却只封为贵人)怀孕后,其内心是何种滋味可想而知,但正史中却并未记载阴丽华有丝毫埋怨。作为原配,阴丽华本应立为皇后,但考虑到政治和家族背景等诸多因素,她固辞不受,虽为一女子,却表现出一位政治家应有的魄力。正是阴丽华仁慈谦让、心胸宽广、识大体的品性让刘秀对她一往情深,最终于建武十七年废除了郭圣通,立阴丽华为后。但反过来讲,废立皇后是一件很可能会动摇政治根基的大事,况且郭圣通并没有明显的过错,但刘秀却能果断行废立之事,若不是对阴丽华一往情深,恐怕没有其他解释。作为一个帝王,能对一个女子一往情深、忠贞不二,恐怕并不多见,试看,历史上有哪位帝王能像他一样? 刘秀为人宽厚,待人真诚,众将都愿追随爱戴他。刘秀持节招抚河北地区时,有一次被王朗追击,逃至芜蒌亭,“时天寒烈,冯异上豆粥”,日后的征西大将军冯异竟亲自做了豆粥,奉了上去,你敢相信?你可以脑补一下画面。这还不只一次,逃至南宫时,冯异又亲自煮麦饭,史载“至南宫,遇大风雨,秀引车入道旁空舍,冯异抱薪,邓禹爇火,秀对灶燎衣,冯异复进麦饭”这两处细节不仅刻画出了冯异是一名暖男,也刻画出了日后叱咤风云的三位英雄,面对如此艰难的困境,还能坦然处之的坐在一起生火、烤衣、吃饭,从侧面可见刘秀遇事不乱、安然处之的心境,这才是成就大事者应有的姿态,也能看的出众将领对刘秀的爱戴。这得需要多大的人格魅力才能让一群英雄豪杰如此?更何况那时的刘秀如同丧家之犬一般逃命。 刘秀虽性格宽厚,但也城府极深,杀人不眨眼。哥哥刘縯被刘玄害死后,刘秀韬光养晦“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如是刘玄方才放了他,这得需要多大的忍耐,我想不亚于卧薪尝胆;灭了王朗势力后,“秀收郎文书,得吏民与郎交关谤毁着数千章,秀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这一招是不是很熟悉,不错,正是曹操击败袁绍后用的,恐怕曹操也是从刘秀处学来的,你说说刘秀处理事情是不是很老到?刘玄派谢躬盯着刘秀,刘秀就给谢躬戴高帽子,看到“躬勤于吏职”,刘秀就常常夸赞他“谢尚书,真吏也!”,由是谢躬对他不再起疑心,而后刘秀略施小计就斩了谢躬。这样的刘秀,玩心眼谁能玩过他?刘秀收买人心也很有办法。刘秀破了铜马后,投降的人很多,当时“诸将未能信贼,降者亦不自安”,于是刘秀就“敕令降者各归营勒兵,自乘轻骑按行部陈”,降者看到刘秀如此,“由是皆服”。刘秀就这样骑着马在营中走了一圈,就让投降的人死心塌地,你说说这样的人,得有多可怕?试看当时的各路割据势力,真的是没有一个能入刘秀法眼的。 说了刘秀会打仗,善笼人,对待妻子一往情深,为人忠厚却又城府极深外,我们再来看看刘秀的政治水平。刘秀一称帝,就马上寻访前朝名士,征召儒学大家伏湛任尚书,行大司徒事;征召宽仁恭爱的卓茂任太傅,封褒德侯。这两人的任用,表明刘秀和王莽划清界限,想要治理好国家,释放出以德治天下的强烈政治信号。刘秀此时已经不再是单纯为了打仗争夺地盘,而是着手国家的政治建设,这是当时其他割据势力所不能比的。对待功臣问题上,刘秀比刘邦可是强了不知多少倍,刘秀“欲完功臣爵土,不令以吏职为过”“皆以列侯就第,加位特进,奉朝请”,这样既能让功臣列朝旁听为国出力,又不至于因过失而被免去爵位,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免除了君臣之间的猜忌之心,更稳定了当时的朝政。 这就是刘秀,近乎一个完人,虽然在对待马援的事情上有些欠考虑,但仍瑕不掩瑜,《资治通鉴》如是评价“虽以征伐济大业,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进文吏,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故能恢复前烈,身致太平。”或许正是因为刘秀统一中华,没有什么波澜和悬念,且又没有什么花边新闻,所以才在会让人们感觉刘秀并不出名。
微信号:坏坏怀秋(记录自己读书)
-
改之2016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4 19: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