赳赳武夫:战神白起
一、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白起,后人有称之为“战神”者也,亦有称其为“杀神”者也。不管哪一个称呼,都表现了白起的杰出的军事才能。在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白起列传》开篇就说,“白起者……善用兵,事秦昭王。”又赞“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对于白起一生的功绩,司马迁这样总结:“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可以说,白起是秦昭王统一天下的好帮手。 二、赳赳武夫,公侯好仇(逑) 在白起一生当中,最为惨烈的战争应该是长平之战了,长平之战,白起坑赵降卒四十多万,而秦国亦因为这场战争,死伤也过半,这造成了秦国国力有所下降。“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但是不管结果如何,这场战争之得胜,与白起作为统帅有着极大的关系。 秦昭王四十五年,白起率兵攻打韩之野王,野王降秦,同时绝了韩国通往上党的道路,上党守将冯亭对韩国感到绝望,对秦国感到害怕与愤怒,于是与其百姓谋划一条出路,计划是这样的:“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计划订好了之后,冯亭派人去拜见赵孝成王,赵孝成王就与平原君和平阳君商议此事。对此,平阳君认为不能接受,如果接受了,那么最后一定是祸大于所得之利。平原君却不这样认为,同认为不用花任何力量就可以得到上党,这是对赵国有利的。赵王听从了平原君的建议,接受了上党的归顺。 秦昭王四十七年,秦王令左庶长王和攻韩,取上党。上党民逃到赵。在长平以安据据上党民。四月,王龁趁机攻赵。赵令廉颇为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于是斩赵裨将茄。六月,赵军陷入失败,秦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又取二尉,败其军阵,夺其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军多次挑战,赵兵就是不出。此时,赵王竟对廉颇起了怀疑,秦相应侯范雎派人行千金于赵王,使反间计,使者说:“秦独畏马服子赵括将军,廉颇不算什么,况且廉颇就要降了。”加上先前廉颇战事不利,赵王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在这样的情况下,赵王果断换了赵括来代替廉颇。秦军这边一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很是兴奋,廉颇难以对付,可是赵括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毛头小子罢了。于是秦王秘密派白起为将,王龁为副将,并命军中如有泄露白起为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佯败以迷惑赵军前来追击,秦这边布置了二奇兵以逼近赵军,寻找机会。赵军自以为胜,继续追击,到了秦军壁垒处。因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此时以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路,又派一军五千骑围攻赵军壁垒,赵军分而为二,加上粮道又被秦军阻断。秦又出轻兵击之。赵军久战不利,此时只能筑壁坚守,以待救援。秦王听说赵军食道以绝,秦王亲自到河内,赐民爵各一级,以鼓励秦之士兵,又令年十五以上的年轻力壮者悉数到长平作战,阻断赵军的救援及粮食。 赵军已被围困四十六日了,人疲马乏,加上已经没有了粮食,战马估计已被杀了,于是士兵之间只能互相杀戮而食。赵括想一鼓作气冲将出去,可是每次都失败,而赵括也被秦所射杀。最终,赵降,降者四十万,白起认为,上党民不愿为秦之百姓而归于赵,加上赵军易反复,必须杀了,才可以免于祸乱。于是,白起就有了白起坑杀赵之降兵四十万。此战,震惊六国,白起之名响震六国。杀神白起、战神白起,王之所求将才也。 三、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可是,白起是否真的可以永远为王所信任呢?经此战,赵国国力大损,秦之国力也损失惨重,原本秦可趁势继续攻打,将赵国消灭,可是因为范雎,这件事被耽搁了,秦也失去了消灭赵国的好机会。赵王使苏代以厚金贿赂范雎,并引诱范雎,说如果秦军在白起的带领之下,一定可以灭了赵国,于是秦王可称王,而白起则可以位列三公,范相您只能屈h之为下,即使您不想也不行。况且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最后秦国又能够得到多少百姓呢?倒不如不如因而割地,而这就将成为您的功劳了。范雎同意了,与秦王说,与士兵休养生息,让韩、赵割地以求和,秦王许。然而,白起听说了这件事之后,与范雎从此有了嫌隙。在一国中,当将相和时,武定乾坤,文安天下;将相失和,何以定乾坤,安内外? 秦昭王四十八年九月,秦又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打邯郸,因白起生病,未随军行。四十九年正月,王陵攻邯郸,胜少败多,秦继续发兵给王陵。而王陵已失五校。武安君白起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为将。武安君言对秦王说:“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援已日近,另外各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赵军,可是我大秦亦死者过半,如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而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不过是指日可待而已。不可。”秦王自命不负,认为不行;秦王不知白起与范雎之嫌隙,使应侯范雎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总的来说,白起认为此时秦若执意攻打邯郸,必会被各诸侯所破。理由就是,第一邯郸易守难攻;第二,天下怨秦久矣,尤其自长平之战以来;第三,长平之战,虽大破赵军,可秦亦死伤无数,国内年轻力壮者劇减;第四,邯郸离秦过远,若当时破长平军后能够一鼓作气,必灭赵国,如今地势远,赵与各诸侯联合起来,一内一外,秦军强行攻之,必败! 在这样的情况下,秦昭王执意战争,最终惨败。白起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白起不起。于是秦王免武安君为士伍,迁往阴密。武安君生病,未能行。三月,诸侯供秦军急,秦军数次退败,秦之使者日日上报战况。秦王又乃使人遣白起,令白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到了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不满意,不服气的意思),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让白起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我因何罪而获于天,竟令我今死。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白起于是自杀。可是对于秦国人,武安君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长平之战后,因与范雎嫌隙,而秦王数次让范雎请白起,更加嫌隙,再加上秦王自命急利,不听白起之言,兵败,更怨白起,白起已经失去了秦王的心。在秦王看来,白起只不过是他统一天下的工具而已,白起没有资格和他谈条件;对于范雎而言,不想在秦一统天下之后,屈于白起之下,故嫉之。白起一生,征战无数,攻城无数,未尝一败,然长平之战,坑杀赵四十多万,各国更惧怕秦国,此白起之残暴与罪也。白起可于战争长胜,可是却不能于范雎之算计而胜,此白起为人臣之所短也。然也正因如此,白起才为那战神白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