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沧海事.笔记总结
1.晚清沧海事,序,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 (以下是总结归纳,并非原创) 内外交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太平天国持续发展.但是曾国荃进军南京,以寡敌众,靠的是枪炮(搭了近代化的便车),不是依靠大刀长矛.
(1860年,大清帝国面临全面崩盘,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咸丰皇帝夹着尾巴逃到了热河。就在这一年,太平天国攻破了清朝的江南大营,清军主将张国梁战死,和春自杀,七万多大军溃散,大清国最后一支由满人控制的,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彻底灰飞烟灭. 与此同时,被寄予厚望的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带领的湘军,也是四面楚歌,只是勉强维持着不败而已,根本阻止不了李秀成、陈玉成等等太平天国新一代的年轻将领们四处攻城略地。江苏、安徽、浙江的大部分地方,再次落入了太平军的手中,大清帝国的钱袋子苏州、杭州、宁波相继陷落,漕粮的来源地太湖一带也在劫难逃。而且李秀成率领30万大军,兵锋已经直指上海——满清王朝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大清帝国落入了无钱,无粮,无兵的困境,一副走投无路的模样。 不仅仅如此,俗话说墙倒众人推,许多以前投降清朝的团练武装和各种墙头草,听说北京被英法联军攻破,立刻再次反清,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安徽的苗沛霖,此人拥兵十余万,他背信弃义,再次叛清,又攻陷了寿州;而十几万捻军在这当儿,也配合太平军开始进攻河南河北和山东;四川的李蓝起义军,也遥奉太平天国为领袖,把巴蜀大地杀得血流成河。 1862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带着两万湘军突然出现在了南京城下,准备包围南京。所有的人都觉得他秀逗了——南京城里有40万大军,太平天国的杰出将领李秀成还能够从周围至少抽调出20万大军来对付他。 武器和装备决定战争的形式,即有什么样的武器打什么样的仗。在1860年以后,他的部队放弃了传统的大刀长矛,抬枪土炮,大部分改成了洋枪洋炮,装备了最先进的恩菲尔德1853式线膛步枪,使用米尼弹、阿姆斯特朗前膛炮、开花弹等,装备水平和美国内战中的北军相当。有了这些武器该怎么打?当然是挖战壕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曾国荃是堑壕战的发明者(所以说,一些书里说他们挖战壕,搞铁桶围堵,是"做事踏实"的精神表现,这是不了解军事,想当然的美化.线膛枪,火炮适合堑壕战而已)。然而天公不作美,到了南京城下,他的部队就发生了一场瘟疫,有一半的士兵失去了战斗力。但是他逆风翻盘,用了不到一万人的兵力,靠着道具的威力,和太平天国第一名将李秀成率领的20万大军在雨花台大战了40多天,击毙了太平军五万余人,成功的钉在了南京城下。)
2.洋人的腿到底能不能弯? 下边三个老外可以看出来,是能弯的.影视剧里无知的大清官员是虚构的.蒙古的元朝重用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中亚人),但是高层逐渐倾斜儒教;明朝虽然也有很多人信仰伊斯兰教,但是到了明末,除了社会的最底层和边远地区,基本上精英阶层没人相信伊斯兰教。总之,儒教吊打伊斯兰教(靠的是儒教自身的实力).
(南怀仁:《坤舆图说》里面记载了当时欧洲人对已知世界的了解,各个大洲的风俗物产。南怀仁全名费迪南德·威尔比斯特(FerdinandVerbiest),生于公元1623年,死于公元1688年,是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大清王朝的正部级干部,正二品的工部侍郎,长期主管大清科学院,担任钦天监,死后还获得了谥号勤敏。 郎世宁:意大利的传教士,本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曾经担任过乾隆皇帝的御用画师。 蒋友仁:法国传教士,原名伯努瓦·米歇尔(P.BenoistMichel),这人同样是金发碧眼的家伙,也曾经是他俩的同僚,受乾隆皇帝的委托,对南怀仁的地图进行了完善。他根据新测绘的数据,重绘了西藏和新疆地图,还因此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奖。火烧圆明园时,被英法联军抢走的十二生肖兽头,其实是郎世宁设计,蒋友仁主持建造的.)
3.1618年到1648年,欧洲爆发了30年宗教战争,西班牙是这场游戏的主要玩家。大量的白银(南美生产的)必须全部运回欧洲充当军费。在这个时期里,崇祯皇帝于1627年继位了。他在位18年,死于1644年,没能撑过欧洲30年战争。
从康熙到乾隆的时期里,清朝又遇到了好时光——欧洲30年战争结束,白银又开始大量流入中国。再加上南美的高产农作物,土豆玉米之类传入中国,这解决了粮食产量问题,于是人口大规模增长,经济开始向好,大家又逐渐恢复了对儒教的信心,逐渐认同满人也是正统的传承者。
康熙以后,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性,满清对非儒家以外的一切思想都施以极力的压制,以此来表明自己是儒家合格的正统继承者。雍正在发动了一大堆文字狱的同时,也把目光瞄准了基督教。他全面禁止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乾隆皇帝除了留下极少数有特长的传教士,比如会画画的郎世宁,搞建筑的蒋友仁外,对那些一心传播福音的传教士,都是格杀勿论.到了嘉庆道光的时候,传教士已经几乎绝迹了。所以,这时候的清国人反而不如他们的先辈们,特别是康熙那样了解世界,他们的价值观,又回到了明朝的朝贡体系中,认为大清就是天下,其他都是夷狄;以为外国人只能向自己臣服,没有什么平等贸易,只有大清对其他人的恩赐。
4.伊斯兰教从唐代就由阿拉伯商人传入中国,但是一直不能在中国站住脚跟。蒙古人西征的时候,俘获了大量中亚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半农耕半游牧民族,把他们带到了中原,参加对南宋的战争,从此伊斯兰教就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 伊斯兰教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它的文化独特性(排他性,挑战世俗管理权,崇拜圣地麦加),让它无法轻易的从属于儒家文化之下(儒教在思想方面也是完全吊打伊斯兰教),而这一点导致中国的精英集团,对它抱有很深的成见。
(由于大明的崩盘,中国的伊斯兰教徒们,对儒家文化也从仰视变成了质疑,而马来迟带回来的伊斯兰苏菲派教义,更是一下子把中国的伊斯兰教水平提高了几个档次,立刻把很多原本信仰藏传佛教的其他少数民族,吸引到伊斯兰教旗下,从而扭转了从明代以来,穆斯林不断减少的趋势,第一次出现了人数大规模的增加,让他们开始变得自信起来,这一派被称为旧教。。
而随后一个叫马明心的伊斯兰教信徒,在乾隆年间去阿拉伯世界求学以后,带回了更加吸引人,也更加极端的教义,史称新教。
这一派不仅仅聚集了大量传统穆斯林信徒,更是吸引了大量非穆斯林信徒,对传统的其他穆斯林教派和清政府都构成了挑战,也让他们自己极端自信。
随后发生的事情,看似无厘头,新教和老教斗殴,闹到官府,然后新教认为官府不公,袒护老教,居然杀了清朝官吏,随后爆发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起义,被清朝镇压下去后,不久又再次起义,究其本质,其实是是伊斯兰教重返中国以后,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挑战儒教了。
虽然乾隆调集重兵,选用能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扑灭了叛乱,宣布新教为邪教,信者必杀,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新教虽然死伤众多,被迫转入地下,但是人数却不减反增,那些被流放出去的新教徒,也在各地生根发芽,建成了一个遍布全国的秘密网络,到了咸同年间反戈一击,南北呼应,差点分裂中国,建立伊斯兰国,可见重返中国的伊斯兰教威力之猛。
今天的文明社会,是建立在由希腊文明发展而来的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之上,如果我们抛弃程朱理学的糟粕,回归孔子的本来思想,儒教思想和希腊文明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依然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
-
琅嬛福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3-07 0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