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寺人披见文公》:晋文公的“称霸第一课”
公元前636年,垂垂老矣的重耳漂泊19年后在秦穆公的扶持下从丧家犬摇身一变成为晋文公。此时的晋国局势仍然充满凶险,以吕甥、郤芮为代表的惠公残余势力趋炎附势虽明着拥护文公,但墙头草并不可靠,在文公立足未稳之际,摇摆之中他们又起了杀文公拥怀公之心。
虽然文公有秦穆公做后台,但秦穆公毕竟已经拥立惠公,文公两代晋君,背后原因都是晋君许以贿赂,只要给以秦穆公更大的贿赂,他未必干涉再晋国内政。
寺人披同为惠公旧臣,得悉此事,面见文公。寺人披为宦官,深得惠公信任,尤其是“业务能力”极强。惠公曾将杀重耳以绝后患的重任交付寺人披,作为当事者文公这样评价:
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惠公命他第二天赶到蒲城,寺人披第一天就赶到了,没得逞。后来,惠公命他三天后到狄国追击重耳,寺人披第二天就赶到了。已然是文公的重耳甚至十分不解地说,虽然有惠公的命令,你怎么这么快。言下之意,寺人披对重耳有仇。
寺人披此时见重耳,重耳正是一肚子怨气,于是叫人转述自己的话,准备打发他。
夫袪犹在,女其行乎!
这是说,你当年在蒲城杀我而被你砍断的衣服袖口我还存在呢,你还有脸来见我,你快走吧,趁我不杀你,我不想再见你。
寺人披不仅仅能力卓越,看人也极为准确。文公对惠公旧臣虽无赶尽杀绝之心,但用人方面却有短板。正是在这一年里,文公负了一个人,介之推。当年重耳落难将饿死之际,介之推割股使之充饥。公子重耳成晋文公,却不能合理礼遇介之推,以至于听信小人,烧山逼人,置介之推母子于万劫不复之地。
对于寺人披,文公念旧仇冲昏头脑,连面见的机会也不给。
于是,寺人披说了一番掏心掏肺之言。先指出文公的错误,“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意思指我原本以为你当了国君会有所长进,没想到仍然如此,如此下去将来还会遭到困难。
寺人披的话是难以反驳,对文公的言辞进行了全方位的拨正,给仍然稚嫩的文公上了一课,堪称“君王第一课”,也是“称霸第一课”。文公已然忘记作为臣子,自当无条件遵守君王的命令,而且有多大能力就使多大能力。“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所以,不管你是重耳还是其他人?“蒲人、狄人、余何有焉?”。
寺人披告诫文公,“即位,其无蒲、狄乎!”,意思是难道你成为文公,就可以避免出现类似的事情吗?可以说切中时弊,恰恰是文公正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最后,寺人披请出了春秋时期已经被“捧上神台”的齐桓公,“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等于指着文公说,齐桓公虚怀若谷,你的心胸却如此狭隘,如此何以成就霸业?“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进一步强调如果文公违反了齐桓公的做法,必将“众叛亲离”。
文公虽不能识人,但却能听得见刺耳的真知灼见,随后文公立见寺人披,寺人披将吕甥、郤芮欲谋反的消息告诉了文公,救了文公一命,从更长远来,为晋国崛起、中原不受狄戎蛮楚肆虐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知错就改,这是伟大之人的共同素质。人一生能得寺人披、介之推这样的忠言逆耳之人,实乃大幸。
在这里,我们还不得不探讨寺人披为什么不直接说吕甥、郤芮谋反呢?而要铺垫这样的一段话呢?显然这样的信息对于文公更有吸引力,也更容易说服文公。
是对带话之人的防范,掩人耳目吗?可能不仅仅如此。从这里看,恰恰可以看到寺人披的高明之处。相比于直接报信,这至少可以保护他一命,无论哪一派别最后成功,他都不会被牵连,而且尽到臣子义务。作为旧臣,他不会因此被惠公势力追杀。作为文公臣子,他也尽到提醒的义务,后果由文公负责。
但十分恪守“忠君”责任的寺人披可能不会纯粹的“功利主义”。作为曾经的生死仇敌,寺人披或许也是最了解文公弱点的人,他更希望文公知悉君臣关系中核心的道理,而不是还停留在简单的情绪好恶上,无法做到这一点,即使报信能保护他一时,但难以长久。
寺人披还是一种特殊的臣子类型,而且是极为重要的类型。国家改朝换代,他不像商朝的叔齐和伯夷那样,忠于前朝,充满气节,而是积极地拥护新君,将此前对“旧君”的忠诚全部移到“新君”的身上。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人有失气节,但这两者都是值得尊敬的,都是伟大的,不能非此即彼。正是有一批寺人披这样的人,为后续新政的推行奠定了人才基础,为国家转型做出巨大的贡献。这样的人,不管是哪朝哪代,都应该给予足够的敬意。
在中国历史上,宦官的名声似乎都不太好,但寺人披是例外。一年后,寺人披又有举荐赵衰之功,后者成晋文公五大贤臣之首,成就了文公霸业。
-
Ender.Liu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8 17:2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