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入门,也是巅峰——略谈布鲁诺•瓦尔特后期的录音遗产
本篇是为索尼精选Hi-Res音乐撰写的录音推荐,略述这位大师的艺术,并推荐他后期的四款代表作。长久以来,都希望能够写文章谈谈瓦尔特(Bruno Walter)的指挥艺术,特别是大师最后阶段所开辟的新境界。本次虽然仅是短短一篇,也算略微整理思路,所推荐之四款录音都是指挥家的代表作,也都是我常听的,可说是越听越佩服。
张可驹

德奥指挥学派的三巨头
二战结束之后,传统德奥指挥学派的历史即将走到尽头,同时也到达其最巅峰的状态。今日感受当时的指挥艺术,自然是通过大量的录音,所幸那个时代的录音条件已较为成熟。大致以卡拉扬入主柏林爱乐为分界,德奥指挥学派与现代派指挥风格渐渐交融。目前,人们将瓦尔特、克列姆佩勒与富特文格勒认定为传统德奥学派的三巨头。他们的指挥艺术代表了前述那样的巅峰,体会其伟大性,或许唯有感到高山仰止。
要说这三位最有代表性,并非贬低舒里希特、克纳佩兹布什等人,很多也是历史形势所造成。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位巨匠在国际范围之内的影响力最大。瓦尔特与克列姆佩勒二人更是留下大量的立体声录音,让后来的人们能以最好的效果欣赏他们的艺术。我们从中所窥见的,确实是一种无可质疑的伟大,人们怀念当时的艺术,称之为黄金年代是有道理的。但在这样的背景中,布鲁诺·瓦尔特依旧显得非常特别。不仅由于艺术水平的崇高,更是由于指挥家的风格越到后期,越呈现出外表平易近人,内里深不可测的特点。


在欧洲叱咤风云的巨匠
1876年,瓦尔特出生于柏林,他早年的学习非常全面,原本希望成为钢琴家,也花了很多心思学习作曲。瓦尔特确实是位“老人”,比富特文格勒、克列姆佩勒还年长10岁左右。19世纪80年代末,他以钢琴家的身份首次公开演出,但稍后听了彪罗指挥的音乐会,大为震动,决心转向指挥。其后,瓦尔特的职业发展相当顺利,他成为马勒的学生和朋友,也是马勒音乐第一代最有影响力的推广者。多年后,伯恩斯坦正是听了他指挥的马勒《第四交响曲》,才认识到马勒将成为自己的心之所归。到一战结束为止,瓦尔特已经成为整个欧洲叱咤风云的指挥巨匠。
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在柏林指挥过瓦格纳的《指环》四联剧,后来瓦尔特也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歌剧指挥之一。德国和奥地利是音乐演出的中心,瓦尔特则同时成为两边的灵魂人物。在柏林,在莱比锡,在维也纳,在萨尔斯堡,他指挥的音乐会和歌剧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指挥家是德国人,但由于他在德奥的影响力都是如此之大,不同的书中对于将他归入德国指挥学派,还是奥地利指挥学派,仍有争议。在英国的科文特皇家花园歌剧院,瓦尔特也呈现了大量的德奥歌剧经典。他入主柏林爱乐的愿望未能实现(那个位置被富特文格勒得到),可在当时,很少有哪位指挥同维也纳爱乐的关系比瓦尔特更密切。直到又一次战争改变了一切。


避祸美国,开启新的阶段
一战过后,柏林依旧迎来文化的繁荣,到二战爆发前后,排犹的阴云使得克列姆佩勒、施耐贝尔、卡尔·弗莱什等人纷纷离开德国。瓦尔特也离开了,他最终来到美国,展开全新的事业。指挥家指挥了美国几乎所有重要的乐队,其中他和纽约爱乐的合作是最密切的,大师成为该团体的固定指挥。彼时,纽约爱乐经过托斯卡尼尼的锻造,带有锐利、果敢的现代风,同瓦尔特传统德奥学派的演绎原本并不调和。但指挥家因地制宜,依旧与乐队共同开创了一派非凡的景观。在托斯卡尼尼之后,伯恩斯坦之前,瓦尔特是纽约爱乐最重要的一位指挥。不过,大师仍将他巅峰的艺术留到了最后,此时他面对着他自己的乐队,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传统德奥指挥学派的大师往往在演绎中体现出强烈的自由度,但这样的自由,又完全出于作品本身发展的需要。以今日的欣赏习惯来看,仿佛感到那些演绎过于个性化,甚至太重、太慢等等。可事实上,仔细欣赏过后,终不难明白其中深厚的根底和脉络。以瓦尔特为例,如前所述,指挥家早年接受的音乐训练非常全面。而这种全面性,也是缔造德奥学派巅峰的基础,如今却并不多见了。


瓦尔特本人的演绎中,就艺术个性之鲜明,自由度之激烈而论,他早期和中期的录音(大致从30年代初至40年代)确实堪称德奥学派的代表性演绎。而到了晚期,也就是立体声录音的时代,瓦尔特发展出全新的风格,速度的激荡起伏,强音的轰然震响,都有所缓和。音乐的流动仿佛仅仅是自然,既充满活力,又从不过分紧张或昂扬。与此同时,指挥家对于音响中的歌唱之美的表现,也进入到一个新境界。
有观点认为,老一辈德奥指挥巨匠的演绎水平固然崇高,他们的录音却未必适合作为“入门欣赏”。由于音乐表现太过强烈,正如富特文格勒的速度变化,或是克列姆佩勒、克纳佩兹布什某些以今日的视角来看,仿佛过分厚重、宽广的处理,有人认为此类高强度,且非常特别的演绎更适合进阶欣赏。对此我并不同意,聆听瓦尔特最后阶段炉火纯青的艺术之时,却又会想起这种观点,继而感到:现在,你们无论如何也没话可说了?如果瓦尔特此时的演绎都说不适合入门,就没有任何客观性可言了。对于这种既亲切,又登达巅峰的艺术,还是结合具体的例子来欣赏为好。以下有四款录音推荐,其中三款是指挥家的立体声录音,还有一款是50年代的单声道经典,可比照欣赏。
1.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立体声录音

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灌录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的立体声录音是该作最著名的演绎之一。这款录音完成于1958年,当时还是立体声时代的初期,其出众的音效却直到如今仍不显得过时。更让人常听常新的,毫无疑问是瓦尔特的演绎本身。
以第一乐章为例,指挥家保持音乐的流动如此顺畅,而又恰如其分。不同于富特文格勒、克列姆佩勒演绎中的省思,也不同于另一些立意鲜明地反思传统的快速处理。德奥学派擅于在音乐的进行中做出丰富的速度变化,而这种丰富,却又不干扰整体的流动。瓦尔特在此做出的速度变化的效果,看似比富特文格勒等人低调,细细体会,却发现他真正是将千变万化带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由此表现第一乐章的标题:“刚刚来到田园时的快乐情绪”,真是再精湛也没有了。同样让人叫绝的,无疑是瓦尔特的音响塑造。哥伦比亚交响乐团是为了录音工作而筹建的,水准很高,但毕竟不是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一级。瓦尔特却将他最后阶段的音乐美学充分体现,那种歌唱的思维不仅渗透于音响,也渗透于结构的表现。但演奏又从不刻意“绵延”,或“抒情化”。那种深层的歌唱之美,无论对比他人,还是瓦尔特自己先前的演出,都显为独树一帜。
2. 莫扎特的最后六首交响曲

瓦尔特是当时最有影响的莫扎特演绎者。19世纪对于莫扎特的认识存在严重的误区,认为他的音乐一味的明朗、乐观,仿佛在绝世天才之中,有些单纯流露而“不假思索”的特质。进入20世纪之后,正是瓦尔特、施耐贝尔、富特文格勒等人通过他们的伟大演绎,对这种误解予以迎头痛击。瓦尔特演绎莫扎特的核心要点,就是对于原作中戏剧性内涵的发掘。他将莫扎特视为音乐中的莎士比亚,不仅在歌剧方面是如此,器乐创作中也渗透着这样的内涵。如今听来并不稀奇,20世纪初却是重要的开拓。而直到今天,能在这种戏剧性的深度的发掘上,同瓦尔特等量齐观的指挥家,依旧寥若晨星。
3. 马勒《大地之歌》的立体声录音

这是瓦尔特与纽约爱乐合作的为数不多的立体声录音。瓦尔特在Decca灌录的《大地之歌》可能是该作最著名的录音,传奇女低音费丽尔担当独唱,瓦尔特也极欣赏她。此处提到的立体声版久久处于Decca版的阴影之下,在我看来,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指挥家在两次录音中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诠释观念,从某种角度来说,或许是立体声版更贴近作品原本的特点。
Decca版是感情甚为浓重的演绎,同时由于费丽尔罹患重症,命不久矣,她与瓦尔特都有了一种别样的投入。但该作本身恰恰反映出,马勒在东方的诗意中寻求另一种解脱的渴望。Decca版充满了19世纪末欧洲的魅力,此处推荐的立体声版却流露一种独特的淡然情境。特别在末乐章中,我们看到瓦尔特作为马勒演绎巨匠最后的思考,也是其最重要的遗产之一。
4. 勃拉姆斯《德语安魂曲》的单声道录音

多少有些可惜,瓦尔特在立体声时代并未重录莫扎特与勃拉姆斯的安魂曲。不过他与纽约爱乐、威斯敏斯特合唱团,以及泽弗里德、乔治·伦敦两位歌唱家合作《德语安魂曲》的单声道录音也让人心满意足。瓦尔特的演绎仿佛走在富特文格勒与克列姆佩勒之间:音乐流动的自如不逊于前者,却没有特别追求激荡;对结构的稳健把握不逊于后者,却更自然而然地树立音乐的分量,而不突出巍峨之感。
总之,这是一款对原作的复杂结构掌握至为精深,又帮助听者最为自然地去接受作品的演绎。此时的瓦尔特还未完全发展出后来那种歌唱性,但在乐队与合唱团的两方面,都塑造出很有质感,又不失朴素特质的音响。他将德奥指挥学派的美学带入纽约爱乐的演奏,此处属于最成功的例子。泽弗里德的演唱也最好地贴合了瓦尔特整体演绎中的自然之趣。


前述四款录音,历年来都不乏各样再版。尤其是最近十年,日系小厂牌诸如Grand Slam等公司都以提高音质为目标,推出不同音源的再版唱片,各有成就,定价也往往不低。而本次,索尼精选Hi-Res音乐通过高规格音频重制母带,提供丰富的信息量,由此呈现的播放效果,或许能使听者看到前所未有的新景观。
关于索尼精选Hi-Res音乐:
索尼精选Hi-Res音乐是亚洲领先的以Hi-Res高解析度音频规格为主打的线上音乐平台,也是中国首家Hi-Res流媒体音乐平台。
索尼精选主打古典音乐与爵士音乐,为广大爱乐人提供最高品质的正版音乐 内容;平台拥有专业编辑团队,为每一张专辑准备详尽且专业的介绍;通过直接与艺术家、音乐厂牌、录音工程师对话,全方位解析作品内核,为用户打造极致音乐体验。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6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1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9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