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小丑》:有人血馒头要吃;没有人血,亲手放血也要吃
前两天又把《小丑》看了一遍,关于电影本身之前已经写得差不多了,这里主要说两个重看之后注意到的细节。
其一是亚瑟读到母亲信中的所谓“身世之谜”,第一遍看的时候就觉得似曾相识。当时以为这种既视感是来自于《星球大战》的“我是你爸爸”,这次重看才反应过来,其实我真正被关联到的记忆是《圣斗士》一辉透露城户光政与众人血缘关系的情节。现在很多年轻人把不婚不育当成对这个操蛋世界进行消极抵抗的一种手段,以为这样就可以同归于尽,其实纯粹是想多了。你不生,那正好,腾出地方来有钱人可以使劲生。你想带这个世界一起下地狱,结果最后带走的只有你那点儿祖传的基因。你以为有钱人缺你家贡献的那三瓜两枣的劳动力?人家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可以自己射出来。
其二是德尼罗播放主角讲单口出丑的视频片段,这次再看时脑中不禁浮现出“惊惶庞麦郎”五个字。无论是当年采访庞麦郎的记者,还是电影中访谈小丑的脱口秀主持人,他们对于面前这个“异种”表现出来的鄙视,其实我都能理解,因为这个“异种”很可能确实有他粗鄙的一面,套用今年另一部引起广泛讨论的电影《寄生虫》里的说法,有属于他们那个阶级的“气味”。但是他们有“气味”,不代表所谓上等人有必要主动去“纡尊降贵”地发掘并放大这种“气味”。如果没有精力去帮助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那么至少应该做到不去打扰。“尊严”是这些人剩下的不多的私有财产了,却还要被另一个世界的人抢过去塞到鞋底下踩得吱嘎作响,来供他们那个世界的人取乐。
电影的部分说完了,接下来进入正题。最近随着《小丑》出了资源,关于它的讨论自然也多了起来,各路营销号表现活跃。其中有这么一类内容,让我很难不在意:文中三句话不离“禁片”两字,隔着手机屏幕我都能感受到文章作者的咬牙切齿,我心想到底他跟这电影有多大仇,欲禁之而后快。结果稍微仔细看两眼文字,又发现其实该作者似乎并不痛恨《小丑》这部电影,反而时不时来两句肉麻的夸赞。这样的东西看多了,我逐渐明白,所有那些肉麻的夸赞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老子这么牛逼的人看得上眼的电影,岂有不被禁之理?!于是《小丑》就这样光荣地被这些“野生审片委员”给钦定为禁片了。
有人可能会问了:盼着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被禁,这不是犯贱吗?确实是犯贱,但是对这些贱货来说,贱也不是白犯的,只有有好处拿,他们才会贱得这么理直气壮、贱得这么趾高气扬。对这些营销号来说,如果《小丑》有了“禁片”这个头衔,无疑话题度会更强,他们趁机洒几滴鳄鱼的眼泪,相关文章轻轻松松成为爆款;由于影片被禁,对此感兴趣的网友看不到正片,越是看不到就越想了解,这些营销号就可以趁机“贩卖二手电影”,逼得想看正片又看不到的观众去读他们的所谓解读;电影之外,永远正确的营销号还要展现出他们的“人文关怀”。他们不断把一部可能有争议的电影举高,在它身上画上靶子,恨不得把这个被他们塑造成靶子的东西怼到监管者的脸上,务必保证这个靶子被击中、击碎。捧杀完成后,他们再一面惺惺作态地表示同情,一面祭出早已准备好的一番批判,占领道德制高点,哀叹舆论环境的恶化——其实他们自己正是这恶化的元凶。本来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事情,经过他们一番上蹿下跳的拱火变得不可挽回,在此过程中,创作者和观众失去了通过作品交流的机会,监管者成了心胸狭隘的跳梁小丑,只有这些永远正确的营销号既收获了流量,又收获了掌声。
《小丑》是一部电影,对于正常的观众来说,电影就是用来看的,仅此而已。但是对于营销号来说,它却首先是一个能榨取流量的话题。怎么样把话题度炒到最热,才是他们关心的首要问题。如果要它去“死”才有办法带来更大的流量,那就让它“死”一“死”好了。至于你们这些傻逼观众还有没有机会看到这部电影,关老子屁事?
这个世界有的是敢于挑战丑恶真相的勇士,他们的身后也总有人呐喊助威。可是这些助威者却不见得都是发自真心地在声援勇士,其中一些人不过是想要怂恿勇士冲得更猛、死得更快,他们好在底下捡人血馒头。希望大家都能做个善良的观众,安静地看电影,就电影论电影,珍惜与每部电影相遇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