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天西藏自驾游(06)-观音故里,龙凤古镇
观音故里,龙凤古镇
——《走遍中国,收官之旅:西藏》之六
相传很早以前西域劫国(今新疆昌吉县北)过着游牧生活,后来南迁到四川遂宁,建兴宁国,国王改名妙庄。妙庄王先后养育了三个女儿,长女妙书,次女妙音,小女妙善,她们便是传说中的观音三姊妹。
“观音菩萨三姊妹,同锅吃饭各修行。大姐修在广德寺,二姐修在灵泉寺,唯有三姐修得远,修在南海普陀寺。”这首流传千古的民谣在遂宁可谓家喻户晓。
在遂宁文化旅游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古兴宁国,今龙凤古镇,依托自然生态的景观环境和沉积千年的文化底蕴,以古西汉妙庄王城“一座千年的兴宁古都、一段永恒的龙凤良缘、一个美丽的妙善传奇、一方吉祥的观音圣地”为文化脉络,全力打造“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吉祥祈福圣地,又一次奇迹“复活”。
午后,一场短暂的太阳雨。

白底上题有“龙凤”金色两字的龙凤古镇城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杏黄旗飘扬。在城楼门前雄踞的石狮威严目光注视下,感觉经过X光安检的我们进入龙凤古镇游览。
和湖北大热的2个5A景区三峡大坝、恩施大峡谷的人山人海游客相比,四川小众的4A景区龙凤古镇三三两两的游客显得稀少多了。不过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加从容地游览观音故里,更加悠闲地感受观音文化。

微风吹来扑鼻香,却原来是“川中一绝”的观音素麻花。麻花,可不是素的吗?它一旦和观音沾上了关系,是不是一口酥脆中还有一丝禅味?

佛珠墙,还没从观音素麻花中回过神来,差点以为是佛跳墙。据说妙善成佛之后,心中牵挂着故里,希望这里的百姓安康幸福,于是将手中的佛珠变成了一堵抵御邪魔侵扰、护佑百姓安宁的墙,故名佛珠墙。如今太平盛世,百姓安康幸福,也可摸摸佛珠墙的18颗佛珠,让18种好运伴随自己。

转角,遇见爱。只不过这爱,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建在1、2楼的石级处,既是一个遮风挡雨的通道,又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古戏台。

采莲湾,一弯碧波似玉带与龙凤古镇相依。虽没有一一风荷举,却也是荷叶田田。更有远处古塔,褐红色倒影倒映在碧绿一片下的粼粼波光中,无声静美。
偏有好动小儿站在游龙栈道,撕扯着手中的面包,往湖水中撒下面包屑,吸引水中游弋的五彩斑斓锦鲤前来争相吞食。当撒下的面包屑消失了,锦鲤也游走了,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湖边,有观景的小巧望雀亭,旁边有棵枝繁叶茂的月老树,树上飘拂着不计其数的红丝带,想必是单身男女希望求得有缘人脱单的祈祷。
以为龙凤古镇就此止步,望雀亭中喝茶聊天的男人们笑道,还早着呢。
既然精彩还在后面,那就继续前行。
尽头右转,妙善出生时金凤凰翩翩而至落脚的栖凤楼大门紧闭。

锦屏坊倒是大门半开。不用入内,在朴素的门楼内,是低矮的民居,显得有些简陋。

奢华的是锦屏坊旁边的门楼,中间有一幅巨大的以金色为主的彩绘龙凤壁画,左右有堆金的狮子头和貌似麒麟的浮雕。

走过玉带河上连接龙凤古镇南北唯一通道的锦屏桥,这才进入了龙凤古镇的核心区域。

始建于西汉,距今已有2100余年历史的龙凤古镇,自古素有“川中第一镇”的美誉。明清时期,龙凤古镇曾是商贸重镇,建设了明清雕刻建筑风格的三宫两庙、大小白塔、涪江河水码头等建筑,是交通发达、四方商家往来、佛教往来、经济繁荣的古老乡镇。
当历史的光影逐渐消失成为久远的记忆,在传说无处不在的氲氤仙气浸润中,长街短巷,三三两两的人们聚在一起,喝着盖碗茶,打着长牌,听着戏曲,拉着家常……享受着悠闲的慢时光。时间,在龙凤古镇安静地仿佛停止了流逝。

在两边一栋接一栋的粉墙黛瓦中,雄踞街角的回春堂高大气派,格外醒目。入回春堂,可参观里面的中药历史博物馆,增加一点中药知识。

说起博物馆,这里还有龙凤古镇博物馆,它是全国首家由社区自己筹集资金修建的博物馆,展品均为在龙凤古镇出土和遗留在民间的古董、古家具等,集中展示了龙凤古镇的历史文化。

在龙凤古镇博物馆附近,有3棵相依相偎成1棵的奇特黄葛树,似观音三姐妹,百姓把它视为观音化身参拜,由于十分灵验,被称为“姐妹树”。
在姐妹树下,我们倒没有参拜,而是在大快朵颐,品尝着龙凤古镇最著名的非遗小吃——呙凉粉。以红苕为原料的呙凉粉,看起来晶莹剔透,柔韧细滑,闻起来辣味纯正,香味扑鼻,吃起来麻辣酸爽,回味悠长。
试问,旅行除了美景,又怎么能少得了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