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个层面,说说你有什么烧钱的行为
好多年了,我买了好多好多的书啊,算起来价值也算不菲了,而且多到家里已经放不下了,但是还是控制不住购买的欲望,这些书基本也都读过了,的确是收获了精神世界不一样的丰盛美好,摒弃了很多从前的自私和狭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今天我想从另个层面,好好分析一下,这么多年,我为什么执着于买书,因为人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不同的动力,我们不能凡事只看表面. 关于买书这件事,我一直在说我无法给孩子什么财富,那么就给他留一笔精神财富吧,所以我不是为了自己,好像只有这样才显得自己烧钱的行为无辜,不会被人非议. 而实际上,作为榜样的妈妈,虽然外在看起来我一直很努力,不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去学习,我会把做其他的事情归类到浪费时间,而深究内在却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强烈抵抗的信号,从人智学角度来看,它会认为父母在灵性层面传递给孩子的就是在告诉他,我不喜欢.,那么孩子接收到的都是负面的东西。现实也是,孩子根本就不喜欢看书啊……多么痛的领悟!一切虚假的内在都会被现实重重打脸🤯🤯 再来分析直接原因是因为各种匮乏,尤其是精神的匮乏,物质的匮乏已经回力无天,如果一把岁数再胸中无丘壑,那真的是走到了人生绝境,这种精神的匮乏感根本来自于人的全能自恋. 虽然精神分析认为自恋是人类进步的的根本,但是如果是虚体自恋,人的韧劲就会存在很大的问题,一个人的自我如果不够坚韧,遇到问题和挫折就倾向于崩溃和一蹶不振,这就是我目前的状态!全能自恋的两个特点:我是对的,我比你强. 所以既然我比你强,那么在认知方面我一定要懂得比你多才行啊,否则脆弱的自我是无法承受我比你差这种现实,甚至严重的可能想死啊,自我不够稳定会导致人把自己的价值判断完全建立在别人的语言和观点上,为什么会这样? 再归因是原生家庭构建的思维模式,你的自我之所以是好的,一种原因是他天然真的好,一种原因是因为这样做父母喜欢,会得到父母的认同,所以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同,我需要这种虚假的自我,而深深掩藏了真实的自我,即荣格所说的阴影. 外在人格对应内在阴影,互为A和—A,你压抑的不等于不存在,潜意识永远在塑造我们的人生,那么多看似是意识层面做出的选择,实际竟是潜意识的结果,受潜意识的趋势我们的内在会不断驱动我们朝相反的方向靠近,所以虽然外在努力,而内心却是无比排斥. 说了这一堆理论,绕来绕去,主要是不能在外部世界做真正的自己而已!围绕着别人的价值观来行事,对知识的焦虑即是虚假自我作祟,也是全能自恋的结果. 我是不是深得精神分析的精髓?但我没有本事去回归精神本身,只能徘徊在枯燥的理论中,等有一天我不再执着于在人群中做一个博学者,那可能是真的学着去放下了. 那么多的书籍,看过了,一遍一遍,很快就忘掉,再看,还是忘掉,这也说明了潜意识在对抗,我根本不想读,不想看,你看书是为了记住,是为了在人际交往中占据制高点,是为了在内心制造一个可控的话题第三者,不至于在人际交往中因为不善言谈而冷场。 一个人做事时,当你是发自内心真正想去做一件事,爱一个人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内在磨损,消耗,没有七七八八和没有功利性,那么不会是这样一种结果,它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通向精神深处,通向自由的门,我想那应该是一种享受,过程中如果有痛苦,也只是磨合差异的一个必经的过程.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制造一个独处空间,将自己与他人隔离起来。我一直无法在人际交往中做自己,不敢去表达自己,因为自卑和渺小,缺乏自信。科胡特说心里健康的标准是自信和热情,所谓的自信是因为心中住下了一个爱的人,有足够的能量去伸展自己,而我自始至终是一个没有被爱滋养的人,我需要强制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制造一个狭小的自己说了算得空间,虽然可能会枯燥,没有乐趣,但是我能够掌控,也是为了不虚度时光才会用读书这种高级的事情来满足自己,这根本上还是不接纳自己的一种表现,还是在认为只有爱学习的才是好孩子,小的时候,也只有我在学习,妈妈才不会让我干活,因为我无法确切知道她到底需不需要我去干活,又不敢问她,她总是希望我能主动承担一些活,她认为她吩咐我干活是她“坏”的一种表现,如果我主动那就会化解这份“坏”,而我又不愿意主动,我认为主动是一种羞耻的事,我干活会影响学习,就像我小时候一直认为如果晚上看电视第二天一定会完蛋一样。这种无厘头的想法,都是内化了权威思想的结果,为自己制造了各种精神困境,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拿起书假装在学习,而内心确是惴惴不安,还有父母日复一日的争吵,更加重了内心的不安,这种不安的状态一直延伸到日后的工作和学习,给我带来极大的精神负担。我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也没有成功走出这种困境,状态不好的时候,还是时时被困扰。 特别记得有一次发了丛非从很有名的一句话“生活中的吵架,我们只是在对另一半不断表达童年时期对父母的恨”,朋友说这句话怎么理解?我解释了半天,她最后说“我还是不太明白啊,我从小到大都很幸福,体会不到你们的痛苦”,那一刻我才明白,当你用了毕生的功力,你以为到达人生顶点的时候,才突然发现你到达的只是别人的起点。可是这个时候我们也不能去怨上天不公平,造物主为每个人量身打造了不同的人生路,每个人肩负不同的使命,这就是我要走的路吧. 童年的回忆是一种巨大的创伤,它会以各种形式留下线索,比如我成年后执着于买书这件事,如果你这看到这是买书,那么也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待你内心成长觉知能力增强的时候,你就能透过表面,往深层次去看问题,你就能够有力量收拾起一堆过往的破碎,重新整装出发。这一刻,有时候会来的早早的,而有的人终身不会,那就是轮回. 短暂心疼自己一秒钟吧,如今有意识去觉知自己的行为,这是改变的开始. 看书获得的认知和美好,只是上述种种行为之外一个侧面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