薜荔
读柳子厚诗中有这样一句云:惊风乱点芙蓉水,骤雨斜侵薜荔墙。但薜荔是个什么东西呢?看中华书局的《辞海》当中这样记载道:桑科,常绿灌木,蔓生,叶卵形,花小,生于囊状之总花托内,形似无花果,亦名木莲。《植物名实图考》中这样记载:木莲即薜荔,自江而南皆曰:木馒头,俗以其实中子浸汁为凉粉以解暑。
如果早说是木馒头的话,我早就明白了。这东西在我们老家多得是,城外护城河边与老城门一带非常多。但在我们当地没有人采集这东西做凉粉的,也没人听说“木馒头”能做凉粉的。可能有地方做吧。比如皖南有一种储粟,可以做豆腐吃,黄黄的如一块老玉。不好吃,也不难吃。
现在老城门一带都也拆了,只剩下一个名称了。附近有两条高速公路绕城而过,交通极是便利。所以老城中间和路等于是废掉了,倒现在还保持着原样。小四轮和手扶拖拉机跑过去,卷起漫天黄埃。老街是青石板铺的,很光滑。青石上有轧出的车辙。
下雨天青石上如果沾点泥是很滑的,走路不小心就能滑跌一跤。住在老城里的人早就想把这路改造一下了,后来江苏要造一个什么古镇,什么都造得象,唯缺青石板路。就把这青石板卖给他们了。镇上人快活了好长时间,拿这钱新修了一条水泥路。老街上还有一个印刷厂,使工业革命时代的机械印小广告。咣当,咣当。声音在老街上显得很空旷。中午,晚上有尖细的声音喊:四宝子,来家吃饭罗!你个挡炮子。老街上还有不少桌球台子,许多初中毕业,不思进学的挡炮子们,天天围着球台捣球。晚上乌鸦都回巢了,他们还就着路灯一圈黄晕晕的光捣球。怪不得中国出了丁俊辉呢。
薜荔也就这一带多见,农地周围很少见到。现在老城门拆掉了,薜荔也该搬家了。搬到更远的野地里去了。
说到这里到让我想起原来住在老城门附近的一家人。老城门的旁边有几间小瓦屋,据说原来是一户张姓人家的祠堂。后来这个房子被一个下放干部住着,说是从城里下来接受教育的。这人原来是个工程师,搞电力的。因为乡下通电的时候,许多人架电杆布线。
他也负手站在旁边看,有个指挥工程的人跑过来跟他握手寒喧。他看到熟人反而显得非常的不自在,转身走了。这人跟附近的住户很少交往,也不欢迎别人到他家去。他有一个男孩,长得虎头虎脑的。也是沉默寡言的,打老龟很拿手。偶尔也过来跟我们玩,这种时候一般是他爹又到城里去拿工资了。他爹虽下放还有工资拿,而且在我们当地人缘也不好,挺招人恨的。因为他有工资可拿,常常吃肉,嘴上随时油光光的。但也没看他跟谁正面冲突过。
听这孩子说他还有一个妈妈和妹妹,她们住在城里。有一回那个小女孩跟他妈妈到我们这里来过。长得非常好看,穿一件碎点小花的裙子。他爸爸带着她在街上逛来逛去,看见好吃的就给她买一点。脸上笑咪咪的。跟人也很热情,似乎有想点头打招呼的样子。但终于还是没有打招呼。
看得出来他很喜欢这个女儿。但对男孩就差很多了,常常打他。不为什么事就把他打一顿。打完了就把他撵出去,不给饭吃。这个孩子也不跑远。就跑到附近城楼的垛口上一坐,荷荷地大哭。一般开打都有个固定时间,大约在傍晚时候。镇上人家开始点灯烧饭的时候。
城墙下面是一条河,淘米的妇女听到哭声说:又打起来了,没妈的孩子真伤心。有些妇女看不惯这样的打法,就到城头拉孩子下来。但这个孩子也犟,死活也不下来,把头里埋在臂弯里更大声地哭。这几乎成了我们当地一景,后来下放干部回城才把这一幕结束了。到现在我们那里上岁数的人还常常说到这个孩子。算算现在也有四十来岁了。
如果早说是木馒头的话,我早就明白了。这东西在我们老家多得是,城外护城河边与老城门一带非常多。但在我们当地没有人采集这东西做凉粉的,也没人听说“木馒头”能做凉粉的。可能有地方做吧。比如皖南有一种储粟,可以做豆腐吃,黄黄的如一块老玉。不好吃,也不难吃。
现在老城门一带都也拆了,只剩下一个名称了。附近有两条高速公路绕城而过,交通极是便利。所以老城中间和路等于是废掉了,倒现在还保持着原样。小四轮和手扶拖拉机跑过去,卷起漫天黄埃。老街是青石板铺的,很光滑。青石上有轧出的车辙。
下雨天青石上如果沾点泥是很滑的,走路不小心就能滑跌一跤。住在老城里的人早就想把这路改造一下了,后来江苏要造一个什么古镇,什么都造得象,唯缺青石板路。就把这青石板卖给他们了。镇上人快活了好长时间,拿这钱新修了一条水泥路。老街上还有一个印刷厂,使工业革命时代的机械印小广告。咣当,咣当。声音在老街上显得很空旷。中午,晚上有尖细的声音喊:四宝子,来家吃饭罗!你个挡炮子。老街上还有不少桌球台子,许多初中毕业,不思进学的挡炮子们,天天围着球台捣球。晚上乌鸦都回巢了,他们还就着路灯一圈黄晕晕的光捣球。怪不得中国出了丁俊辉呢。
薜荔也就这一带多见,农地周围很少见到。现在老城门拆掉了,薜荔也该搬家了。搬到更远的野地里去了。
说到这里到让我想起原来住在老城门附近的一家人。老城门的旁边有几间小瓦屋,据说原来是一户张姓人家的祠堂。后来这个房子被一个下放干部住着,说是从城里下来接受教育的。这人原来是个工程师,搞电力的。因为乡下通电的时候,许多人架电杆布线。
他也负手站在旁边看,有个指挥工程的人跑过来跟他握手寒喧。他看到熟人反而显得非常的不自在,转身走了。这人跟附近的住户很少交往,也不欢迎别人到他家去。他有一个男孩,长得虎头虎脑的。也是沉默寡言的,打老龟很拿手。偶尔也过来跟我们玩,这种时候一般是他爹又到城里去拿工资了。他爹虽下放还有工资拿,而且在我们当地人缘也不好,挺招人恨的。因为他有工资可拿,常常吃肉,嘴上随时油光光的。但也没看他跟谁正面冲突过。
听这孩子说他还有一个妈妈和妹妹,她们住在城里。有一回那个小女孩跟他妈妈到我们这里来过。长得非常好看,穿一件碎点小花的裙子。他爸爸带着她在街上逛来逛去,看见好吃的就给她买一点。脸上笑咪咪的。跟人也很热情,似乎有想点头打招呼的样子。但终于还是没有打招呼。
看得出来他很喜欢这个女儿。但对男孩就差很多了,常常打他。不为什么事就把他打一顿。打完了就把他撵出去,不给饭吃。这个孩子也不跑远。就跑到附近城楼的垛口上一坐,荷荷地大哭。一般开打都有个固定时间,大约在傍晚时候。镇上人家开始点灯烧饭的时候。
城墙下面是一条河,淘米的妇女听到哭声说:又打起来了,没妈的孩子真伤心。有些妇女看不惯这样的打法,就到城头拉孩子下来。但这个孩子也犟,死活也不下来,把头里埋在臂弯里更大声地哭。这几乎成了我们当地一景,后来下放干部回城才把这一幕结束了。到现在我们那里上岁数的人还常常说到这个孩子。算算现在也有四十来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