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而美的博物馆
德黑兰的博物馆还真不少,我们短短两天就参观了其中四个:伊朗国家博物馆、地毯博物馆、伊朗国家珍宝馆,以及伊朗玻璃陶瓷博物馆(Glassware and Ceramics Museum of Iran)。
这个玻璃陶瓷博物馆坐落在一座19世纪的老宅里,宅子不大但挺精致,馆内藏品数量也不少,展出了从伊朗各地收集的玻璃和陶瓷工艺品,是一个小而美的博物馆。

玻璃:博物馆展出的玻璃制品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公元前1世纪到19世纪,前后超过2000年。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玻璃制造者是古埃及人,而最早将玻璃工艺发扬光大的是波斯人,甚至我们汉语中“玻璃”这个词也来自波斯语,大致发音为“bolur”,在波斯语中的原意是“晶体”。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就有“罽宾国出璧流离”的记录(罽宾国是汉朝时一个西域的国名),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说:“石之有光者,璧瑠也,出西胡中。”也就是说,东汉时人们把来自波斯的词汇“bolur”翻译成“璧流离”,用来称呼一种来自西域的、“有光”的宝石。
到了南北朝时期,这个词又变成了“颇黎”,《北史》中说“波斯多有颇黎”。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一个唐代银罐,其上有墨书题“颇黎等十六”,说明“颇黎”这个词一路沿用到了唐朝。
一直到了宋朝,“颇黎”才变成“玻璃”,并沿用至今。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写皇帝赏花,“间列碾玉、水晶、金壶及大食玻璃、官窑等瓶”,出现了来自伊斯兰国家的玻璃制品。从那时开始,我们把来自异国的玻璃制品称为“玻璃”,而中国本土生产的、透明度相对较低的低温玻璃制品则被称为“琉璃”。
可见,玻璃制作工艺在波斯有着悠久的历史,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倚天屠龙记》中,拜火教圣女小昭回波斯前会送给张无忌一件色泽美丽的玻璃小物,因为那是她老家的特产呀。

陶瓷:如果说波斯人在玻璃制作方面起步较早、一马当先,那么在陶瓷制作领域,中国绝对是一骑绝尘的行业标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汉朝时更成功烧制出难度更高的瓷器,宋朝时中国的瓷器对欧洲、南洋和西亚诸国大量输出,其工艺水平是世界上最好的,瓷器和丝绸一样,成为了世界各地名流显贵心心念念的收藏品。欧洲和伊斯兰国家一直都试图破解烧制瓷器的秘密,但一直到18世纪,欧洲人才发现了高岭土的秘密,在此之前,欧洲和伊斯兰世界一直都没能生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但伊斯兰世界也有自己特色的低温陶瓷工艺,造型和图案也有自己的风格。

.......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旅行笔记本”,欢迎关注公众号和阅读更多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