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公务员的日子
给大家讲讲我在基层乡镇服务的日子吧。
不知一线大城市的企业精英、白领是怎样看待服务在最底层的公务员的?亦或是从未想过关注过?
我,坐标西北一小城市,选择公务员,一来是在我们这里,公务员真的是相对而言工资高社会认可度也高的职业,只要一听谁是公务员,立马就像给此人镀了一层金,优越感油然而生。二来我们这里经济条件落后,实在是没有像样的工资待遇好发展前景又好的企业。很多企业,说的是企业,其实就是家庭式的小作坊,待遇不稳定,运行简单,可能对一些没有任何学历又没有高要求的人来说比较适合。
考公务员,我也是过五关斩六将,连续四次才考上的。大学在北京一高校读,毕业后未留京,觉得自己没能力又没勇气,在北京肯定活不下去,就毅然选择了离开。但对北京一直很有感情的。刚毕业没考上公务员,就选择了考老师,考到农村家门口当了一名初中老师。读大学的时候,我是一心想当老师的,出于梦想,也出于自己自幼到大的深切体会,想着当老师,帮助我们山里的孩子更多的走出去改变生活和命运。等真正当了老师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面对那些十一二岁的孩子们,我无法控制我情感化的情绪,无法接受学生有好有坏有自觉有不自觉的学习状态,更无法接受他们因寒冷而冻裂的双手。在学生面前,我不自信,我善良大于原则,我没有摆脱二十一年象牙塔生活的状态,我对我们的时代和社会完全不了解。这样的我,怎么会教好学生?于是,我又挣扎着考公务员。在此期间,第一次进了面试,但没超过第一名,下半年又进了面试,虽笔试不是第一名,但面试以微弱的优势反超。我也挤入了公务员队伍。
工资
先说说公务员的工资。我2014年上半年进入这个队伍,拿到手工资2400元,比教师的1800元略高,这个工资整整拿了一年半。期间,给公务员涨工资的声音此起彼伏,但始终没有实际行动。2015年下年,我断断续续拿到手的工资高了一点,涨到了2700多元。这个工资水平持续到现在。2017年车改后,我们多了一项车补,车补按工龄和级别发,我的发到手630元,加2700元的基本工资总算是上了三千。随车补一起发的还有一项房补,我的工龄和级别拿到手是340元,这样算起来,我的工资总额3700元。大家想象中的公务员灰色收入呢?没有。除了每月到手的这些钱,下半年,从九月底开始,还会发一些钱,包括效能奖6000元、烤火费(一个月基本工资)、公休未休(大概二千过点),这就是我们一年到手的收入。在我进入公务员队伍前,也就是国家还没有大面积开始反腐的时候,听说过很多基层灰色收入,实际也确实如此,我进入公务员队伍的这一年正好是十八大以来各项规定开始向基层严格延伸的年份,公费旅游、公款吃喝一下子就止住了,逢年过节的时候更是严格给大家敲警钟,公务员的风气有了很大的改观。虽然没有所谓的灰色收入,但是对于一个出身农民的我来说,是非常拥护和赞成从严治党、反腐等一系列政策的,我不用为人情担心,不用为饭局上的应酬担忧,我只需要干好我的工作就可以,这样的日子,踏实。公平来讲,公务员这个队伍,大部分人的想法和素质都是好的,只不过以前被大环境所牵,不大吃大浪、不收受礼金感觉就不正常。我们年轻一代的公务员,日常工作中都注意勤俭节约,包括节约办公用纸(废纸反面利用)、光盘行动(外出吃饭剩的都打包)、节约水电等,虽然这些细小的行为是整个国家大力提倡的,单从公务员队伍来讲,都属于做的比较好的。现在虽然还有各种人情世故的存在(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哪个角落应该都有吧),但整体真的好很多。
我这样的工资收入,生活质量怎么样?我和老公都是普通农民家庭出身,靠读书改变命运,结婚后家里没有多余的钱支持我们买房买车,一切都得靠我们。他在一家企业上班,我们俩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八千左右,一个月房贷车贷还掉六千,孩子的固定费用减掉一千,每月的生活费只有一千,有时甚至都不到一千,平日里都是省吃俭用。当然,我也是比较会过日子、会计划着用钱的(哈哈,夸一下我),老公也属于比较顾家的类型,虽然日子过得紧凑,但也算知足常乐。等再过两年,车贷还完,房贷少了,日子应该会宽裕一点(给自己一点向前看的希望嘛)。
岗位
再说说公务员的岗位。每年从公务员招考的职位表看,各种岗位和要求都有,大家按照要求应考,考进来后,各单位还是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安插岗位。大致来说,基层乡镇岗位分两大类,党口和政府口,党口主要设在党政办,包括组织、纪检、宣传、秘书、文书、人大、工青妇等,负责党政各类事宜。党口不管在哪个单位都是最忙的,文多会多杂事多,但锻炼人的能力和机会也比较多。政府口对应农业(包括农技、科协、林业、水务、畜牧等)、民政(低保、高领、优抚、残疾、孤儿等)、项目、集镇、环卫、拆迁安置等,还有独立的综治、信访、禁毒、财政、农经、计生、安全、文化、综合执法,司法所设在乡镇,但属于独立体系。任何考的岗位,都可归纳到以上体系中,当然,有些地方还有地方特色,另当别论。我当年考的时候属于集镇的岗位,考进来后先放在计生站一周,待领导根据人来定岗。我资质较差,先被放在了水务站,一个月后定岗在民政办,也就是在民生服务大厅为老百姓办业务工作。和我一同考进来的另外两位都相应的放在了其他岗位,按照大部分人的理解,他们的岗位要比我好很多,但对我来说,我日后在跟老百姓面对面接触的过程中学到了太多我所需要的东西。乡镇的工作,多而杂,每个人都在负责好各自岗位分内工作的同时,还要配合好其他临时性的工作,还有包村工作,不过包村不算是负担性的工作,只不过要下村指导督查所包村的日常工作。
工作
说完了岗位,那就开始说具体的工作吧,还是以我个人入手来说。前面已经提到,我考进去后,先是在计生站待了一周,然后分配到水务站干了一个月,再定岗到民政,民政一连干了三年。在计生站待的一周,业务知识基本没接触,不过了解到了计生大概负责计划生育工作,包括节育、超生罚款、准生证办理、独生子女证办理和补助发放、优生优育教育等工作,此站所基本上都和女性同胞打交道,只要把超生稳定住了,其他工作都好干。到水务站后,因为属于农业类,办公室三位都是男性,以我个性,和男性同胞倒比较好接触好打交道,因此,在水务站那一个月,很开心。我们站长上了年龄,凡是电脑上的工作都让我处理,需要打的报告请示类,他在纸上写好给我念一遍,我出电子版,有下村和上级开会事宜,她都会让我跟着,尤其是下村,可以到田间地头看水、接触到老百姓农作,让我尤为开心。水务站的工作比较单调,季节性也强,到冬季基本就是整天清闲的,很可惜,我只在这里一个月,一纸文我就离开了,开始了我连续三年和老百姓打交道的日子。
到民生服务大厅后,我主要负责残联、孤儿、廉租房办理、低保工作,还配合大厅里日常的接待和答疑。在这里,我才接触到最真实的民生,看到了最真实的人生百态。
我所负责的残联工作,主要是一年两次的残疾鉴定以及日常残疾津贴的发放。我国主要给残疾定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及多重残疾这七大类,按照残疾程度由重到轻分为一、二、三、四级残疾,残疾鉴定由当地第三方医院统一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发放残疾证,为一二级重度残疾发放补贴。我所在的乡镇属于大镇,每次登记办残疾证的都有将近百人,这百人真正能办到的也就二三十人,其中重度残疾的也就最多十几人。那么问题来了,办不上重度残疾的怎么办?这些想办残疾证的人,除了真正的残疾人外,其他一些都是为了得到一些政策上的好处。有些人办残疾证是为了在企业上有相应的照顾,不管哪个级别的都可以,有些人就纯属钻空子,明明没残疾,或者说身体有病,不能算作残疾,但是非要办个残疾证,有了残疾证他就像是多了一道通往申请低保、廉租房等好处的大门一样,办不上的话就会无理取闹。我接触到最严重的一次是一个酒鬼要办残疾证,在我接手此项工作之前据说就已经把他登记上了,我接手后鉴定的时候给他打电话他没接,就错过了半年鉴定时间,下一次鉴定还要等半年,于是他就跑来大吵大闹。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是冬天,刚一上班他就酒味熏天的跑到民生大厅来,直冲我的位置来指着骂开了,我一头雾水,翻看了一下册子看备注是未接听电话,就连忙作解释。可是,他整个人都是不清醒的,根本就听不进去任何话,当时我还怀有身孕,挺着大肚子,我们民政办工作人员连忙上前劝阻,我则从后门出去躲一躲。我们为民服务的一大原则是不能和老百姓吵架,就算是被指着鼻子骂多难听的话我们都不可以吭声,跟老百姓对骂我们不会有任何好处,还会被领导批评。等同事把酒鬼劝走后,我才回到办公室,但心有余悸。长期在民生大厅的一位老同事,对这个酒鬼比较了解,告诉了我那个酒鬼的事情。他从未清醒过,年纪轻轻就开始酗酒,在家经常打老婆,现在整个人都已经被酒精腐蚀了,根本就清醒不过来,所以没法跟他理论,只能想办法哄回去。我问他哪儿残疾了,同事告诉我他没任何残疾,就是要办残疾证,等下次再鉴定的时候,同事告诉我,她记着提醒他就行,我这才放心。那次过后,他酒醉了又来过两次,我一看他进来连忙躲开了,同事以及单位执勤人员把他拖了出去。等到再次残疾鉴定日期将近时,同事告诉我,她在街上碰见酒鬼后给他说了鉴定日期,结果酒鬼说不办了,办也办不上,就算办上了顶多一个四级,不顶事,我这才放心。以后的这几年再没见他来过,也不知他是死是活。这属于极端的特例,平日里还有各色不符合要求想办的,有的我们一口回绝不可以,胡搅蛮缠的登记上后由医生做处理。当然,办残疾证也有优亲厚友的例子,可以给分管局长打招呼,局长再给鉴定医生打招呼,能勉强办上或者把残疾等次提高。对这种现象我们敢怒不敢言,不过还好,这属于极少极少的例子,毕竟,有没有残疾,医生还是有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的。
孤儿工作比较简单,一个乡镇符合条件的也就几十例,对符合要求的孤儿证办下来后负责常规的津贴发放工作就行,逢年过节还会根据家庭情况去慰问,多余的事情我们操心不过来。现在多了一项留守儿童工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爱度比以前高了,但政府毕竟只做基础的工作,留守儿童的成长还在于家庭的关怀。
廉租房是时代的产物。近几年农村开发,一些老百姓的家和田都被征收,政府相应的盖了楼来安置所谓的失地农民。拆迁安置是一项繁杂的工作,我们经常能在网上看到一些钉子户、政府强拆的消息,要是自己没有亲自经历过拆迁,可能看见网上这些消息会一味的一边倒的骂政府,真正置身其中则不然。我到单位三个多月的时候,领导下令全体干部下村帮助拆迁,到现场后阵容震惊到了我,派出所的警察、挖掘机、老百姓、政府人员都僵持在那里,因为个别老百姓不愿意拆,不支持拆的大部分原因是跟政府开的口太大,已经远远超出了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只能强拆。领导一声令下,我们集体上去拉僵持在那里的钉子户,挖机趁机往前走,有些钉子户见势,使出绝招,有怀揣农药要自杀的,有卧挖机轮子下面的,有打人的,经过一番打闹,最终,政府还是会把该拆的拆掉,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愿意的。当然,有后台很牛的拆不掉的钉子户,只能任其在那里放着,如今,变成夹杂在楼宇之间想拆也没人去拆的风景。征地拆迁还是尽可能的让老百姓的利益最大化,狮子大张口的、无理取闹的政府自有处理的方法,可能有些人还是不理解、会骂,骂就骂吧,该承受的还是要承受,要想发展就必须忍受该有的痛,至于此政策、此行为长期是利是弊,只能等待时间的验证。
再回到我办理的廉租房工作。把老百姓的房子拆了总得让人有处住吧,政府就规划建设了连片的楼房,建成的楼房有属于基层政府的,这部分政府按照拆迁测量的面积给老百姓分,有属于上级部门的,这部分房子的使用就要靠办理手续,要交租金,相当于用低于市面的金额租政府的房子。办理廉租房的手续,大抵需要无房证明、无宅基地证明、非农业户口证明、收入证明、身份证等手续,不符合这几项的不予以办理。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老百姓申请的廉租房跟政府分配给拆迁户房子最大的差别在面积的大小上,廉租房最大的面积才不到六十平,最小的三十多平米,不住了需要还给政府;分配的房子八十到一百多平米不等,产权归拆迁户自己所有。这么想来,大家是不认为申请廉租房的人不多?错了,申请的人非常多。一来租金便宜,一年才几百元,二来有些人想着先申请下来,日后可能会归为私有。申请的人大致有这么几类。一类是确实无房子住的,又就近打工,申请廉租房可免去路途的奔波,缓解住房压力。一类是家里有房子的,但三代人住一起不方便,就给老人申请一套小的,免去三代人住一起的矛盾。一类也是有房子的,申请廉租房纯属私利,申请下来后又高价转租,套取利益。还有一类是在农村有房子,但人平时基本不在农村住,想申请廉租房靠近集镇做小生意养家糊口的。不管哪种类型状况的人来申请,我们都要按程序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