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考试没过90分结伴离家出走,听说原因后,两位家长沉默了

福利:回复“育儿”即可领取【史上最全育儿宝典968G】
01
江苏苏州。近日,警方先后接到了两名六年级学生家长的报警,称他们的孩子放学后一直没回家。担心孩子发生意外,求助警方帮忙,那么他们到底去哪儿了呢?

通过调取监控,警方发现两个孩子在放学后并没有直接回家,他们在走出学校之后一直沿着路边走,根据监控显示,两个孩子最终走进了一个小区,随后没有发现走出来的视频。后来,警方在校区的一个楼道口发现了这两名小学生,然而,他们离家出走的理由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据了解,当时两名孩子的学校正在组织考试,而这两名小学生的家长对他们的考试要求又比较高,要求他们考到90分以上,而考完之后,这两名小学生在考完之后估算了一下,感觉自己可能不能达到家长提出的90分的要求,有点不敢回家。

于是两名小学生就在商量好之后一起结伴离家出走了。最终,警方将两名孩子安全送回了家,并且也对家长进行了沟通,希望不要给小孩子过多的压力,家长也表示在后期会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孩子尽力去达到父母的期望,但是总有力不从心的时候。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一书中,曾经提到:“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父母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很多时候,当孩子一旦发现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的时候,内心就会充满压力,饱受煎熬,直到最终的爆发。
02
高期望下的孩子
正在备受煎熬
在南京有这样一则新闻。
五年级学生宁宁期末考试没考好,妈妈看到成绩后大发雷霆,开始大骂:“为了你可以考上重点初中,我放弃了升职的机会,你就是用这点成绩来报答我的吗!”
宁宁马上要面临小升初了,本来心理压力就很大,顿时内心就升起一团火,和妈妈吵了起来。
突然,正在吵闹的宁宁开始大口喘气,浑身发抖,双手呈鸡爪状。
经诊断,孩子患了:呼吸碱中毒。而导致这种疾病的直接原因就是孩子情绪过于焦虑和激动。

其实,孩子因为压力过大而导致焦虑,做出极端行为的现象,在生活中已经屡见不鲜。
6月份,山西某小区发生了一起跳楼悲剧,一名中学生给家人留下一封遗书后跳楼自杀。
遗书中所流露出的是他对家人满满的愧疚,是自己不够优秀的自责。孩子知道自己选择死亡很愚蠢,自己对不起爸爸妈妈的厚望,死亡也许并非最好的解决办法,但对于他来说却是最轻松的。

看到再也醒不过来的孩子,父亲痛不欲生。在他心里有无数个悔恨,但是都已于事无补……
父母总是对孩子寄予厚望,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家长在一味追求孩子学习成绩的时候,总会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忽视孩子正在承受着怎样的高压。
蔡康永说:“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们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蜕变为央视一姐的董卿,谈起小时候,说过这样的话:“我就像轮子上的仓鼠,总是忙于满足父亲的各种决定,也总是无法达成父亲的各种期待。”

时至今日,每次在节目中提到关于父亲的话题,见惯了大场面,一贯端庄淡定、落落大方的董卿,依然忍不住泪流满面。
03
期望过高
不利亲子关系
美国曾经有过一个“神童”叫赛达斯,12岁考入哈佛大学,却最终成了一名商店的理货员。
没人能想象到,这一切都和他的父亲有着莫大的关系。
赛达斯一出生,父亲就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成才成名。于是在他刚出生的时候,就在他周围贴满英文字母,逼着他不停地读。当他开始说话,父亲就把玩具换成课本,逼他学习……
赛达斯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2岁认识中学课本;
4岁熟读医学知识,并且发表了3篇文章;
6岁写成一篇解剖学论文;
12岁被哈佛破格录取。
……
但是这个天才少年和父亲的关系却很糟糕。
他讨厌父亲,父亲对他来说只是冷冰冰的向他灌输知识的机器,以及不断施压的独裁者,让他丝毫感觉不到亲子关系的温暖。
最终,赛达斯为了活成自己,离开了爸爸,甚至改名换姓,甘愿做一个商店的理货员。
亲子关系的变质,往往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管控过多。

孩子生活在父母的高压之下,倍感压抑,而又无处倾诉,对待父母更多的是怨恨,互相不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逐渐破裂。
丹·阿兰德在《在养儿育女中长大》一书中说过:
亲子关系是世界上最高贵、最令人欣然为之付出的事物,地球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之相比。
亲子关系本应是亲密无间的,而一旦掺杂了父母的高期望就会慢慢变质,孩子感受的只是父母冷冰冰的要求,彼此渐行渐远。
04
合理把握
对孩子的期望
儿童心理学家陈忻曾说:
对儿童的期望、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他的发展现状。
父母的高期望会让孩子倍感压力,那么应该如何合理地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呢?
期望要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多数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变得更加优秀,但是一口气吞不了一个胖子,每个孩子都有其一定的成长规律。
比如有些父母,孩子这次考60分,就开始期望下次考90分,这样的期望对孩子来说显然是一个大的跨度。如果达不到,孩子很容易泄气。
教育孩子,凡事要讲究一个度,即要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把目标定得比孩子的能力稍微高一点点,之后再循序渐进,不断地鼓励孩子,孩子才会变得更加有动力。
变施压为鼓励
曾经有一则新闻很热,一位爸爸给考上7分的孩子放烟花庆祝,很多人说这位爸爸真佛性,其实这位爸爸很智慧。
没有逼着孩子说“你下次给我考多少分,考不到多少分就XXX”,而是当孩子有了点进步,立即给孩子鼓励,然后告诉孩子“爸爸相信你一定会考得更好”。
事实证明,这位爸爸的鼓励很有用,后来他孩子考了57分。
从0分(以前经常考0分)到57分,这都是爸爸的鼓励和信任在起作用。
尊重孩子,真正的尊重可以赢来主动性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就很懂得尊重自己的孩子,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
在二女儿梁思庄面对选择专业的困惑时,他最初想让女儿选择生物学作为主科。
但是当得知女儿对生物学并不感兴趣的时候,又急忙给女儿写信:
“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梁思庄)
收到爸爸回复的女儿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最后成了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
和孩子一起成长
有智慧的父母,懂得做孩子人生的同行者,而不会以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的人生。
前段时间有一条热搜新闻,让我感触很大。
49岁的宿管阿姨原梦圆,为了陪儿子考研,在大学里旁听课程,去年年底和儿子一起同期考研。
最终儿子成功考取复旦,母亲成功“梦圆”广西大学。
“我一直陪着孩子学习,他在成长,感觉我也在进步,我觉得这样是最好的。”

(原梦圆和儿子)
尝试着亲身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理解他的烦恼与忧愁,父母能够学会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真实的想法。
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是一味鞭策孩子努力上进,弥补自己的遗憾。
而是让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彼此成就自我。
孩子自出生之日起,每个家长都会对他抱有期望,这是为人父母的本能,合情合理。
但我们始终要记住,凡事过犹不及。
只有合理的期望和永恒的尊重,才能更好地发展孩子的潜能。
05
请爱我
不是你期待的样子
余光中老先生的《写给未来的你》的一段诗歌:
“ 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童年,我们讲英雄故事给你听,并不是一定要你成为英雄,而是希望你具有纯正的品格。少年,我们让你接触诗歌、绘画、音乐,是为了让你的心灵填满高尚的情趣。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理想会使人出众。……”
几米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说:“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当我变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样时,请爱我原来的样子,疼我原来的样子,赞美我原来的样子。”

父母是孩子最依赖的人,要懂得在行动上引导和启发孩子,学会为孩子的每一次进步感到满足,而不是总通过过高的期望来压迫孩子。
只有给予孩子合理的期望,让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才能更好地发展孩子的潜力。
一份美好的期望,一定既是属于父母,又属于孩子,需要一起面对,一起完成,一起精彩!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关注本号私信“乐观”,免费获得价值59.9元《教出乐观的孩子》书籍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