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尔森国际美术:注意,家长对儿童绘画常见“误区”
随着对儿童美术教育投入的日渐增加,儿童绘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也逐渐显现出来。
很多家长对少儿美术教育理论缺乏深入的研究,在孩子绘画过程中仍存在让孩子“依葫芦画瓢”现象,把临摹成人范画和单纯灌输技能技巧作为儿童绘画启蒙的教学方法。

儿童在成长中,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成人先人为主地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就会使儿童形成一个定势,在他们自己的每一张画里,就会出现一个模子的太阳、房子、花、树、小鸟⋯⋯每个孩子的画没有个性,没有心灵感受,这种注重模仿过分强调技巧的运用的教学将会使儿童对生活中的无动于衷,把生动有趣的物象画得单调无味,这种练习脱离儿童自身生活实际,忽视了儿童自身的需要和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儿童自身潜能的发挥,违背了儿童自身心理和智力水平,儿童那种天真幼稚、自由想象的灵气被抹杀,因而束缚和抑制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直接影响了儿童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最终造成儿童的片面发展。
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应转变这种观念,充分认识到学绘画技巧固然重要,但它只是达到美术教育目标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儿童绘画活动旨在引导儿童认识世界和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世界。
儿童绘画教育与成人美术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儿童绘画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画家,而是培养儿童良好的品质、完善的人格、丰富的情感、健全的智力,是人的素质教育。

儿童画是一种由儿童创造的特殊的绘画形式,与成人绘画有极大的区别,许多成人并不了解其中的差异。成人通常以“像不像”、“合理不合理”来评价儿童画,把自己的评价标准强加于儿童画上,以自己的审美观来要求儿童画,总以为孩子们的画不美观,比例失调,与实物常态不符等。
我们时常会听到家长这样评价孩子的作品:“你今天画的小猫真像”、“你怎么跟书上画得不一样呢?”“这个圆怎么画得不圆呢?”、“树怎么是蓝色的呀?”、“哪里有紫色的太阳,你看过吗?”、“你画得乱七八糟的这是什么呀?”。这些评价标准忽略了儿童的心理特征,忽视了儿童画自身的特点,过分强调了技巧的运用,忽视了孩子的自身需要和兴趣的培养,使孩子觉得家长不了解自己,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也违背了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利于儿童绘画教育的发展。
家长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投人不断增加,看见孩子涂涂画画就把孩子送进各种美术培训班,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他们过于注重绘画的结果,关心孩子是否能拿到美术级别证书,过早过高的对孩子提出技术性的要求。
还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画得不满意时,会不由自主地拿起孩子手中的画笔代替孩子完成作品,孩子的作品是完成了,但由于孩子没能真正获得练习的机会,从而也就失去了体验成功的快乐,孩子也因此只会把绘画作为一种负担、一种任务,而不是作为一种乐趣来完成。
因此,家长在辅导孩子进行绘画活动时,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指导者、合作者、欣赏者,而不应成为孩子的替代者、挑剔者,我们应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绘画教育,才是明智的选择。
儿童的绘画有自己的特点:天真、浪漫、新奇、大胆、率真,他们在绘画时无拘无束地反映他们所认识的世界,抒发他们单纯质朴的情感。粗粗一看,儿童画显得散漫、随意、杂乱,有时还似乎十分荒诞离奇,细细品味,儿童画每幅都不失造型艺术的特征,他们着画用笔用色大胆,不加修饰,形象极为简练、概括,带有夸张,甚至加入自己对表现对象的幻想成分,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和虚幻的情境在儿童手下一起化成了富有情趣的图画,生动地反映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认知方式和情绪情感。儿童绘画是孩子们纯真心态的自然流露,是自我思想表现的一种形式,内涵着他们的情感变化,充分表达了自己的个性。

因此对于儿童画,不要太过于注重绘画的结果,儿童画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作业,并没有绝对的标准。看待儿童画应注重儿童的创作过程,注重儿童的绘画热情、绘画兴趣和努力程度,因为儿童画的教育目的是育人。成人的态度和评价对儿童会有相当的影响,如果评价不好,可能会打击、挫伤儿童绘画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合理认识和评价儿童作品。

用艺术家的标准培养每个孩子,绘尔森始终强调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激发孩子的兴趣,拓展孩子的思维和视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注重儿童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同时更注重儿童天赋想象力、儿童画艺术感染力、儿童艺术探索活动的提升,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艺术活动内容。课程分体系分别从知觉、视觉、感觉、造型、色彩、创想、创造、心智、审美、表达、表现、素养、自然、文化、情感等十五个方面对孩子进行阶段性培养。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实施开放、多元、综合的艺术教育,主导以人文精神为本的艺术发展理念,能够让儿童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用美完善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