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京生:山水画中的南北宗问题刍议
山水画中的南北宗问题刍议
山水画中的南北宗问题,确实是个大问题。它涉及山水画发展史,也涉及山水画创作美学原理。
南北宗本是禅家争论的问题之一,明朝末期董其昌借以喻画,后人觉得董其昌说得有道理,所以“南北宗”这一提法,人们至今沿用。
中国的禅家所依奉的生存信条,是中国的大乘禅学。中国禅学本源于印度传入的佛教教义,而这教义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汉化,并在汉化过程中产生了两大宗派:一派是“即色派”,另一派是“即心派”。这里的“色”,指的是“物质”,即一切用肉眼可见觉的东西都可谓之“色”。“即色派”认为世界先有物质的存在,所以修佛法的人以顽强的意志洗心革面,通过去智绝虑来进入涅槃正果,而进入涅槃正果境界的即色派人物眼中的“色”,便都是佛的庄严化境。
换言之,即色派人物眼中的世界,全部都是有佛性的,即,物还是那个物,但它已经是不会引发人产生物质欲望且无功利属性的东西了,所以这东西也也可视为“空”,这就是“即色派”观念中的“色即是空”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反之,“即心派”则强调“心”的先决条件性的重要(在中国古代,“心”特指思维与意识活动,包括理性意识与非理性意识)。
譬如说,一个人放眼看外部物质世界,外物纷纷复复,然而人们总是会对许多东西视而不见并只留意于其中之一小部分他所感兴趣的东西,说明在“心无”状态,外物无意义,然而,在“心有”状态,那“物”则必会被看出其有“佛性”,所以那“物”,即必有强烈的主体气息,于是,“即心派”必然会得出“佛在我心中”以及“我即是佛”的结论。即:皈依了佛教的“我”,即佛之造化,故在具有中国大乘教义思想的画家看来,“我”即造物主,故外物存在的价值,便是“我心”赋予其价值、意义与特性的。
董其昌就是根据上述两种禅宗流派而确立山水画南北宗学说的。因为“即色派”在禅学流派中于唐代之时被划归北宗,“即心派”也是于唐时被划入南宗的。董其昌考察画史,发现了画史中存在着“再现自然”与“以心为造”两种不同的风格取向。董其昌在《容台别集》卷四《画旨》中说:
禅家有南北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著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骕,以至马(远)夏(圭)辈。南宗则王摩诘(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
董其昌对画坛南北宗之说有过许多言论,譬如他曾认为北派山水难学,因其技法艰难,表现手段辛苦至极,而南派山水只要能把握住其精神要旨,则可“一招直入如来地”。
南北宗确是画坛固有之现象。其情况也相当复杂。譬如,北派山水多呈阳刚之象,南派山水则多阴柔。但这又与我们上述的“再现自然”与“以心为造”有什么必然的关联呢?我为,这关键便是画家作画时,性情、神思多寡于所绘物象。
从画家与其画迹上分析,北派山水画家,如唐李思训父子、宋之赵干、赵伯驹、伯骕、马远、夏圭等人,皆是为皇室贵族作画之人,所以在画作创作时,不宜过多渗入主体感情,也不宜任意夸张、变形所绘物象,但又须使画面气势夺人眼目,所以,此派画家必须注重在搜寻自然奇胜之美中表现所绘物象夺人魂魄的气势。故尔,在“再现自然”中表现出高超技艺也即成为北派山水的特色,其阳刚气息也自然而然会蕴籍于他们的画作中;南宗则不然,唐王维、张璪,五代荆、关、董、巨,宋米家父子等人,皆文士,作画主自娱,崇尚“画乃无声诗”。于是,这样的文士作画,当然会追求对生命感觉的表达,会注重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而由于像王维、荆浩、关仝等这样的人的人生经历和学术内养,以及从性情上看,他们的审美取向也会趋于简淡、冲和、率真,于是,作画时,那一山、一水、一丘壑、一林木,也自然会成为情感的象征,成为表达作者诗心的符号。换言之,即那画作上的形象,是否可以实对自然物象并不重要,而重要的却是那画幅中的笔墨形象,必须是作者生命感觉和主体意识的象征物。于是,南宗画家“以心为造”及对阴柔、中和、文雅美的追求,便圆融无碍地成为画家创作时的合乎情理的选择。
总之,南北宗只是传统绘画画家立基于不同的审美追求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的风格流派。从严格意义上讲,本文前述的“再现自然”与“以心为造”两种不同的审美追求,只具有相对而言的差异性,因为“再现自然”绝对不能完全摒弃主体情感的参与,而“以心为造”也绝对不会完全脱离自然物象原型而凭空捏造。这就有如禅学南北宗,南宗的顿悟之说,离不开顿悟之后的渐修来完善,而北宗的渐修,也在阶段性上需要心灵的顿悟。
综上所述,传统绘画山水画中的南北宗问题,在今天看来,只是两种不同的审美理想的艺术变现,它们只是风格上有异,而无孰优孰劣之别——艺术风格是无优劣之分的。
原载《羲之书画报》总154期
摘自付京生先生著《传统绘画画理随笔》(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出版)

古申贤山,本名付京生
著名美术评论家
今日鉴藏美术馆艺术顾问
付京生,1951年生于北京,曾师从王朝闻、邓福星、谭树桐、杜哲森等先生。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有300余万字美术史论专论。出版有专著《传统绘画画理随笔》(2000年12月,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傅京生书法论集》(2001年8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花鸟画学》(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版)、《中国现代书象》(法国巴黎太平洋通出版社2005年1月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8月)等;主编有《东方之韵·2003中国画研究院中国水墨论坛·20世纪中国画文集》(2003年12月,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当代画品·奇诡奥赜卷》(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课题,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当代中国画画家理论丛书·五部》(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等;撰有《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卢禹舜》(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姜宝林》(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冯远》(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田黎明》(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梁占岩》(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袁武》(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张江舟》(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龙瑞》(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超诣之识 霁月风清——贾又福山水画教学体系初探》(江西出版社,2011年)等十余部美术史论专著。
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论研究及中国书法文化研究(兼及以书法为资源的现代艺术的研究);对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心学及现象学、符号学等有所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