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翻译(《魏书一·武帝纪》03)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注一]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注二]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注三]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注四]是岁中平六年也。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发动叛乱,聚众十余万人,天下骚动。朝廷征召曹操为典军校尉。此时灵帝驾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何进乃召董卓带兵进洛阳,欲以军队威胁太后,董卓未至而何进却被宦官所杀。董卓到后,废少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董卓表奏曹操为骁骑校尉,欲与他共计大事。曹操变易姓名,从小路东归乡里。出旋门关,过中牟县,曹操为亭长怀疑,逮捕到县衙,县中有人偷认出了曹操,为其求情,曹操得以释放。不久后董卓杀了太后及弘农王。曹操至陈留,散尽家财,招募义兵,统领军队征讨董卓。冬十二月,于己吾起兵,是岁中平六年也。
[注一]《魏书》曰:太祖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魏书》曰:曹操听闻此事笑道:“阉竖之官,古今皆有,但是国君不当给其权力和宠幸,使得宦官权倾朝野。既然要治其罪,当诛宦官首脑,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征召外将呢?欲想全部诛杀,事必泄露,吾已料见此事之败状也。”
[注二]《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魏书》曰:曹操认为董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带随从数骑经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同劫取曹操的马匹财物,曹操执剑击杀数人。
《世语》曰:太祖经过伯奢住处。伯奢外出,五子皆在,接待周全。曹操自忖违背董卓命令,怀疑他们图谋自己,趁夜晚执剑砍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曰:曹操听闻食器之声,以为图己,遂于夜晚杀之。然后凄怆说道:“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说完掉头离去。
[注三]《世语》曰:中牟疑是亡人,见拘于县。时掾亦已被卓书;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释之。
《世语》曰:中牟县亭长怀疑曹操是逃犯,逮捕他回县衙。其时县衙属官亦已收到董卓文书;唯有功曹心里了解曹操,认为世道始乱,不宜拘留天下雄俊之士,因此请示县令释放曹操。
[注四]《世语》曰: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
《世语》曰: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助曹操,得以招募五千人军队,起兵征讨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