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光与影
查看话题 >岁时记|小雪:孤舟一夜宿流水,眼看山头月落溪
江南的冬天,雪是珍贵的。尽管已经到了“小雪”节气,但初雪尚远。

11月22日,小雪。

宋代陆游的那一首《小雪》,应该是这个时节的最好注脚:“檐飞数片雪,瓶插一枝梅。童子敲清磬,先生入定回。”

然而,江南的冬天,雪是珍贵的。尽管已经到了“小雪”节气,但初雪尚远。唯有寒意像黄昏一样,漫漫漶漶铺展开来。与一场初雪相遇,需要一年漫长的等待。也许有时一整年都难见一片雪花,就好比一场心心念念的等待,也未必能换来令人满意的结局。其实,让人如此着迷的不是下雪本身,而是初雪降临时,内心涌起的小小确幸。

小雪一到,一切就都有了远意。山岚由浓绿转向明黄,又渐渐变成淡淡的赭石色,满目河山盛意不再,萧瑟重来。

初冬的荷池,最值得一看——告别了盛夏的喧妍,残荷的枝叶在一池寒水中形销骨立,最有清冷之气。

《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记载着:“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所薄,故凝而为雪。”此时天气逐渐变冷,雨水遇寒气,将霰为飞扬弥漫的雪花。白居易在《秦中吟十首》中诗曰:“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雪花令天地间一片孤清景象,顷刻就安静下来。而一夜过后,地上寒气未凝,雪花还未落地便在空中化去,故而古人又言:“小者,未盛之辞。”

只是,生活在南方,一年中难得见到几次下雪,因而“小雪”这个节气对南方人而言,似乎更是一个提醒着农事与祭祀的日子——在我家乡的一些村子里,至今还延续着小雪前后吃麻糍的传统习俗。麻糍与家乡方言“无事”接近,有平安无事之意。秋忙过后,冬日无事,终于迎来了短暂的农闲时分,那么,就打一团软糯香甜的麻糍来驱散冬日的荒寒吧。渐渐地,小雪吃麻糍衍变成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麻糍节。按照传统仪式,在麻糍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打麻糍、摆酒席,准备祭祀用品,扛着神像游街。最重要的是,麻糍节可以广邀朋友,而且谁家的客人越多,就越表示谁家兴旺发达。小雪节气,也正是因为这些热闹的民俗而不再清寒,浸染出一缕烟火人间的气息。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三候闭塞而成冬。在古人的认知中,夏季彩虹出现是因为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泰之故,而到了小雪节气之时,阴气旺盛阳气隐伏,天地万物间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不交,所以叫做“虹藏不见”;气候的日渐转冷也令万物逐渐蛰伏,故曰“闭塞而成冬”。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真州竹枝词引》上记载:“小雪后,人家腌菜,曰‘寒菜’”,“寒菜”又叫“雪菜”。立冬过后,要把地里的雪里蕻铲出来洗净晾干,这在乡村的农妇间是一件盛事。叽叽喳喳地蹲坐在溪畔河边,一边手脚麻利地在大木盆里剥洗着菜帮菜叶,冬天的冷水在盆里冒着热气,随着热乎乎的交谈点亮了乡村原本暗淡的冬天。到了小雪这一天,把晾干水分的雪里蕻一棵棵收进大缸中,铺一层菜码一层盐,最后还要盖上一颗大石头,压得实实的。等到这些雪菜腌熟,也就到了快过年的时候,酸脆爽口的雪菜,是年节时分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配角。

时光像筛子一样把什么都过滤掉了,到最后还是剩下了日复一日的平淡冲和。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正是活在这样的寻常里——与平凡生活握手言和,并努力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小雪过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大雪节气,天气会变得越来越寒凉。尽管无雪,但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依旧会在心里盛开漫天雪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