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俗美蕴93:太平鼓
古代朝鲜半岛有打太平鼓的习俗。传说唐太宗东征时,曾用当地太平鼓演奏,以祭奠阵亡将士。当代学者在唐代墓葬中发现过类似太平鼓的东西,或能增信这个传说。从太平鼓的流行范围看,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距离朝鲜也比较近。但这并不能证明太平鼓一定是从朝鲜半岛传播过来,因为满族的萨满们祭祖、跳神,自古也用得上太平鼓。
对于老北京人而言,太平鼓是一种欢乐的民间歌舞。当地乡村人每到过年前,就开始制作太平鼓:桃形、团扇形都有,通常也就蒲扇那么大,扁扁的,并不像鼓,用细长的棍子敲打,发出“咚咚”“蓬蓬”声——
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
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
——这是清代一位叫何耳的文人所作《燕台竹枝词》。“燕台”对应今天河北北部。其场面可谓盛大。在北方古民俗中,打太平鼓显然是很重要的文娱项目。而目前发现的最早相关记载,则在明代刘侗、于奕正撰写的历史地理类著作《帝京景物略》中——
童子挝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
——北京的孩子们从傍晚一直闹到天亮,人们在欢乐气氛中彻夜狂欢。不过,这里所言的“太平鼓”究竟是不是扇子一样的太平鼓,似不能完全确定,但至少其意义与今天的太平鼓大致相当:辞旧迎新、祈福未来。由此上溯到唐代刘禹锡的《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其中提及——
笑击羊皮鼓,行牵犊颔车。
中庭贪夜戏,不觉玉绳斜。
——这“羊皮鼓”其实也有太平鼓的意义,欢乐中蕴含吉祥。就后来的太平鼓制作材料而言,马、驴、羊的皮和高丽纸,都是常用的。不知刘禹锡所见的羊皮鼓是不是早期太平鼓。当然,考证这个似无必要。因为,在“巷陌太平鼓,千门爆竹,并作春声”(清·樊增祥《临江仙慢》)中,一切美好事物的来源,都可以不在乎,只需要尽情享受它。
早先的太平鼓主要由妇女、孩子们玩,它太轻便了。除了敲击,还能通过抖动鼓上的坠子营造一种音响效果,且歌且舞。所以,太平鼓并不单以鼓声见长,而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民间熟悉太平鼓表演的人们,还喜欢自由创造新的玩法,这是它生命力强大的重要保证。
清代浙江才女谈印梅十分喜欢太平鼓,很可能是个中高手。她在《齐天乐·丁卯上元寄姊》中透露,“斗叶催花,漏分犹试太平鼓”。这可能是她和姐妹们在自家庭院或闺房里的娱乐。若说乐器分雅俗,那么太平鼓必在雅俗共赏之列。清代学者姚燮也喜欢它,诗文中多有提及,比如在《东华门灯市》中喜见“打遍冬冬太平鼓”,又在《山塘花神庙观祭代迎送神辞》中赞叹“太平鼓,鸣逢逢。亿万年,春无穷”!清代宫廷过除夕,以打太平鼓祈祥瑞,皇子都有参与的,或与他们祖先的萨满活动直接相关吧?
如今过年过节的庆祝活动中,太平鼓依然常见,只是风头肯定不如古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