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最低的行为,就是不停地讲道理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总爱跟别人讲道理?
是对还是错?
生活中,不知道大家与没有遇到,或是自己就是这样的一种人,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大哥大姐的身份去劝告他人,总是忍不住分享一些人生道理。
有时候看见别人发了条很情绪化的状态,就想在评论区留下理性的分析和一两句人生道理;看见朋友总是打游戏就会劝告不要浪费时间,多去做些有意义的事;看见同事不好好工作,就劝对方多为自己的未来考虑......

我是一个喜欢讲道理的人,可能小时候受父亲的影响吧,小时候经常听到父亲跟人讲“道理”,尤其是喝了酒以后,道理就变得更多了。
这个锅先让父亲帮忙背一会儿。
早些年自己就喜欢讲道理,说一些人生哲理,名人名句,因为这样会显得自己稳重、成熟,其实说白了就是“臭显摆”。
后来,随着不断的看书、学习、知识的增长,可讲的道理就积攒的更多了,甚至可以随时脱口而出。
而且,自己有个习惯,看见别人不上进或是错误行事就有种冲动,想要告诉对方错了,要及时改正,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为什么就不知道上进呢”“为什么浪费时间,辜负自己呢”......
遇到关系还不错或是感觉对方还是有上进心的,就会忍不住说上几句,传达一下自己的意思。
但其实结果通常并不好,对方可能只会回应一下“嗯,有道理”,然后呢,然后该怎么干还怎么干。
其实说白了,就是瞎操心,单方面的“一厢情愿罢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每次遇到有人对自己有积极反馈,并且付出了行动,就特别开心。

现在想想,早些年的自己多少有些可笑。
不过好在在不断的修正过程中,自己也在不断的优化“道理”,从以前的只为“臭显摆”,变得让道理更有建设性,真的能帮助到他人了。
其实,后来自己就已经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虽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想帮助对方,但我们可能忽视了对方的感受和所处的阶段(比如年龄),有些过于理性和自我了。
一个人最低情商的行为,就是不停地讲道理,为人处世,最高的境界是大智若愚,知世故而不世故。
网络上有句话引起广泛探讨:“为什么懂得很多大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很多道理是外界灌输给我们的。
比如老师、父母、爱人、朋友告诉我们的是非对错。
事实上,有些道理我们理解不了,即使理解了也很难做到。
你看我们都知道健身和读书是付出就有回报的,可是真要实践起来太难了。
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并不喜欢听道理!

情商低的男人才不停地讲道理。
情侣们在刚谈恋爱的时候,经常把“亲爱的”、“永远爱你””挂在嘴边,另一方也是百听不厌。
其实永远爱一个人哪有逻辑可言、算是什么道理。
更浪漫的还会写首情诗,仿佛风、花、雪、月之美都比不上俩人的爱,多少姑娘听得心花怒放。
你说,恋爱时男人用得着去和心爱的姑娘讲道理么?
两人相处久了,男人开始对女人讲道理,用理性思考方式去说服女人。
都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因为男女的思维方式本就不同,她愿意听么?

朋友相处最主要的是开心、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每个人都有自己为人处世的方法。情商高的人不会跟朋友讲道理,他们懂得讲感情。
感情在,什么事情都好说。
人际交往需要高情商。
无论同事、家人、还是朋友之间都没必要非得讲道理。
高情商的人懂得准确及时的感知别人的情绪,然后用“善解人意”的方式去沟通,让双方都感到舒服。
总归起来,关键在于“走心”,让对方感到你把他放在心上,而不是被当作“学生”那样被你“说教”。

网上看过一个提问:有什么道理是你长大之后才懂得的?
获赞最高的一条评论写道:“小时候总以为有理走遍天下,后来才知道,这个世界是从来不讲道理的。”
实事求是的说,讲道理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错。
每一个道理,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它是人对事情背后运作规律与逻辑的了解和洞察。
但为什么懂得那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
因为道理本身,只能影响人的见解,并不能决定人的行为。
你可以深信不疑的相信一个道理,但却不能强迫每个人都按照这个道理去行动。
每个人成长环境不同、思考方式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理所当然的坚持的道理也就不同。
正如卡耐基所说:“如果成功有诀窍的话,这个诀窍就在于洞悉他人的立场,并能够同时兼顾自己和他人的立场。”

人生在世,人跟人最大的矛盾就在于,谁都认为自己的道理是对,却忽略了很多事其实根本没有是非对错之分。
所以,真正聪明的人不是不讲道理,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讲道理,什么时候不该讲。
想听道理的时候,就称赞讲道理的人高屋建瓴,自己醍醐灌顶。
而不想听道理的时候,就觉得讲道理的人只会说教,是在夸夸其谈。
所以,同样的一通道理讲出去,反馈是好还是坏,还取决于这样一个前提:
此时此刻,对方想不想听别人的道理。
想听,一切都好说。
不想听,或许闭嘴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