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还有两个勃拉格
总之是我买的第一本木心的书。
都说他的诗好,说他的文笔是中西合璧。不知道是不是《从前慢》的缘故,我习惯的木心应该是用最简单最口语化的句子,让时间慢下来,心跳缓下来……接着就似乎是穿越到另一个空间去了。
《豹变》这本书的名字实在是太喜欢了。

《易经》里说: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君子由弱变强,由丑变美的过程,漫长而连续。
据说这本书里收的16篇短篇,只有一篇是在别的册子里没出现过的,读者骂出版社骗钱的很多。编者是木心的好友,在美国教书的童明,看来是研究美国文学的,在书的一开始写了一个超长的序,有回忆也有文学分析,更加不算是讨巧了,果然就担了读者大多的骂名。
童明说明编辑这本书,是因为之前跟木心挑选了这16篇短篇,连起来有一个长篇的意思。虽然不是连续的文字,甚至没有统一的人物,但16篇整体看下来,从沉船上的接生到墓园的无名碑,却像极了一个人的一生,在江南的乡村,到文革的牢狱,再到国外的散步。英文版是先出的,叫《空房》Empty Room,但编辑最后删了三篇,算是遗憾。
我第一次看木心的短篇,文字风格很不统一,早期的文字简练,却也有意境,后面有几篇就开始意识流了,特别是国外的几篇,长篇的内心戏。
不过他的文字,的确是几笔就把人带到另一个时空去。标题里用到的“勃拉格”是block的音译,他在《明天不散步了》里面提到迷路的时候提到,就觉得是美国,不知为何还真的就觉得是在纽约。
最喜欢的几篇有《童年随之而去》、《夏明珠》和《同车人的啜泣》。
摘了一些很爱的句子:
走在路上,意思是正处于“过渡”之中——已做了一件事,或将去做一件事,或许是同一件事分两处来做,如此则在已做和将做之间,善亦善,恶非恶,故路人是不能确定为善者恶者的,可说是最概念性的“人”。
音乐是一种单凭其自身的消失而构成的艺术,故在原旨深底最近乎“死”。
常以为人是一个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各种快乐悲哀流过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
心灵有时像杯奶,小事件恰似块方糖,投下就融开了,一路甜甜地踅回来。
大雨中的纽约好像没有纽约一样,伦敦下大雨,也只有雨没有伦敦。
我们人是很絮烦的,对于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想得个名称,面临知其名称的食物,是舒泰的,不计较的,如果看着听着,不知其名称,便有一种淡淡的窘,漠漠的歉意,幽幽的尴尬相。
为何漫步最宜沉思,就因肉体有肉体的进行,心灵有心灵的进行。心灵故意付一件事让肉体去做,使它没有余力做骚扰,肉体也甚乐意,无目的,不辛劳,欣然负荷着心灵,恣意地走,其实各种沉思中,很多正是谋划制服肉体的设计,乃至隳灭肉体的方程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