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园考察 网师园:旧影·旱园水作
因坐于殿春簃月台栏杆处产生了行舟般的幻觉,故将该幻觉的由来和遐想分析记录在此,附所见“旱园水作”的相关片段。读曹汛先生《网师园的历史变迁》与观旧照所感也记录在此。园林小白,望多指教。

一 殿春簃:旱园水作的错觉
《扬州园林与住宅》中为“旱园水做”,《太谷园林志》中为“旱园水作”,《晚清扬州私家园林》则两种兼有。本文用“作”。
亦山亦水?
山,南部动游: 现殿春簃一区,湖石花台倚墙,西侧植被丰茂。东侧庭院入口处有门洞,自此穿过石洞后沿花台南行可达东南角的蹬道。沿蹬道先上后下,方可见到西南角低深的涵碧泉。这一带面积不大但高下起伏,花木峰石掩映,涵碧泉点睛,身处其间如在山间。

水,北部静观:
而于北部月台处远观庭院则有不同感受。引《晚清扬州私家园林》中的论述:
这一时期的园林虽地理位置与运河稍远,但在营造立意及特点上仍延续着运河基因的影响……一是模仿船行于山水间的意象……厅下凿池,或以波纹状花街铺地写意水面,四周倚墙壁建陡峭的贴壁假山,仿佛‘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潇洒境界……江河中行舟的过程使得视觉主体与景观界面一同推进……而是类似手卷绘画一般展开的线性景观界面……呈现连续不断、此起彼伏的效果……
再对照殿春簃一院: 铺地虽不似何园船厅一带做明确的波纹状,但平整细腻、远窄近宽,配合月台已初具水意;花台靠墙且首尾相连成卷,亦符合行船的视觉体验;加上庭院纵深透视,树石弥远,便恍惚泛舟河上坐赏两岸了。


行船幻象
苏园易得水,不知是否出现过旱园水作?从现存名园看,即使取水不便亦不用此法: 耦园水位低,东花园就做山高水深的“濠濮”,西花园开井;环秀山庄主山,一反中心聚池的小园经典布局;拥翠山庄、沧浪亭则巧借园外水景…… 而殿春簃、梯云室、织帘老屋(前院)三例,似乎更不同些: 这三处“山院”虽无水或少水,但多少引发了我对水的联想。陈从周先生评“旱园水作”为“意到笔不到”,大概明确的以水意为出发点才可定性,而现举三例,水意均非本意。但既然无水亦可出水意,于“旱园水作”而言,我想其中布局就还是有讨论甚至借鉴的必要。若他处营园得水不便,参考这些布局,以舟、水为题调整建筑形象,叠石花木用水假山做法,再另拟匾额,想来亦别有风致。

我认为上述三例产生水意的关键,在于定点静观时主建筑及视野的“行船化”,平面上有以下特点: 1 月台与建筑的前凸:营造船舫前行的意味 2 院落中心的花街铺地包裹月台,并具有一定纵深:表现平旷、深远的水面 3 山石、花木、建筑等贴壁,形成首尾相连的长卷:模仿行船的视野
关于月台:除旱舫、临水建筑外,苏园建筑前设月台的例子不多。《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小品-平台栏杆”条:平台栏杆多用于临水的人厅堂、榭舫,山巅亭阁前也偶尔使用。”后举远香堂、香洲两例,《江南园林论》中论及月台亦均与水相关。可见月台是“水”的符号。上述三例在挑选之初也以有无月台做标准。 关于花街铺地:花街铺地工整细腻,大面积使用时即使不做成明确的波纹样式,也容易引发波光粼粼的联想。反之,冰裂纹式的块石铺则具有粗犷的山地气息。
1 殿春簃: 臆想始于殿春簃,首先源自较强烈的船舫前行意味。西挟屋略后退,建筑及月台向前微凸且东西向较窄,增益“船头”南行的动势;其次,铺地充分包裹月台,南北向较长的院落形态和北宽南窄的铺地形状强化透视,花街铺地大片且集中,赋予“水面”纵向河流的气质;最后,靠墙的木石建筑无明显的主配割裂,岸线虽曲折亦能保证整体感,东西南三面连绵成卷,远望似夹岸花木台榭,真是“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了。殿春簃一院的布局似可做河畔景观的参考。

当时的网师园另有水门,渔舟游艇可以出入……网师园前临街后倚河。陆门开在东南巽位,水门正开在西北乾位……水门应该就是殿春簃和他的西挟屋一带。
曹汛《网师园的历史变迁》诉说了殿春簃与水的前世纠葛。簃当舟、地做水,藉此略可遥想当时水院景象(PS:20年代前后该空地是花圃,建国后花圃被还原回瞿远村时期赏芍药的位置)。

2 梯云室: 建筑不凸出、月台宽大,船意不及殿春簃。但院落平面岸线窈窕,颇有洲汀滩涂之气,或略似“秋霞圃后部”。院东北角草木丰润,景界幽深,可考虑表现深山茂林间溪涧潺湲的荫凉情境。西墙高大的蹬道叠石充当于月台处观赏的前景,瘦狭的院落形态强化透视,周遭若辅以连续的峭壁山,或可略示江岸意趣。惜放眼全院(于月台处),做江河则过曲,做溪涧又略宽,总难尽如人意。


3 织帘老屋: 月台前不远处横亘湖石山一座,曲墙蜿蜒其间。“船”、“岸”过近少纵深,景面主次悬殊,可能与五峰仙馆前院、五峰书屋前院更相近。但与后两者相比,月台、包裹式地面、不规则的院落边界又都是助力水意的重要因素,且后两者都有叠石踏跺及冰裂纹式的粗犷铺地,山地意向明确。

若此区区做水景看,主山体量与两侧配景悬殊,有“岛山”意味;铺地充分环抱月台,东侧屋室后退,船意强;东西长、不规则的院落边界拓宽了视野,生成浩渺无际的大水面;东西侧低矮的山石花台成为远处峭壁、水中散屿。此情境有小孤山、石钟山、金山可做对照。

引用一张表现耦园织帘老屋印象的画作(给z cool 原作者发了私信,作者没回复,先不贴了)。画中无树,在地面与山石的边缘描绘了波纹。处在假山上乔木带来浓郁的自然气息,若营造岛山远观可再作考虑。曲墙妙笔,可观可游,显露不多却添人气。于山顶俯瞰织帘老屋,如在岛上回望水畔泊舟;从瘦长的门洞中拾级而下,又如穿行于山寺院墙中;一墙分出一岛一山,匠心独运。 一个疑惑:为什么《苏州古典园林》、《江南园林图录》、《江南理景艺术》耦园测绘图甚少,《江南园林志》则没有收录此园。为什么呢?(跑题了,应该写耦园时扯这些)



杂识
“水意当先”与“水假山”
又有“旱园水做”的办法,如广陵路清道光年间建的员姓“二分明月楼”(钱泳书额),将园的地面压低,其中四面厅则筑于较高的黄石基上,望之宛如置于岛上。园虽无水,而水意自在其中。嘉定县秋霞圃后部似亦有此意图,但未及扬州园林明显。
假山有旱园水做,如嘉定秋霞圃之后部,扬州之二分明月楼前叠石,皆此例也。园中无水,而假山之起伏,平地之降低,两者对比,无水而有池意,此之谓也。至于水假山以旱假山法出之,旱假山以水假山法出之,则谬矣。盖旱假山之山脚与水假山之水口,两事也……他若水假山用临水崖道、石矶、湾头等,则旱假山不可用;反之,旱假山之石根、散点石,又与水假山异趣……
以上两段分别来自陈从周先生的《扬州园林与住宅》中的“园林综述”与《梓室余墨》中“旱假山与水假山”。先生盖章的标准看来是“水意当先”、“无水而有池意”和“水假山”。对何园船厅一带铺地只谈“是具有地方风格”的一种艺术品“,联系”园林综述“看应指“九鹿连环”花纹而非水纹;对个园秋山,提及”钟乳垂垂“、”石桥“也只称”别具一格“、”他处未见“,未给予”旱园水作“的定夺。谢明洋对秋山一区”濠濮山房“的概括我赞同。谷涧意向如留园西山、耦园“邃谷”均有表现,但个园秋山石桥(不是飞梁)应是对水的明示了,洞中悬垂钟乳也符合假山水洞的特征。我想个园秋山也可算作”旱园水作“之一种。

“水、船” 的 “形与意”
因陈从周赞赏而比较出名的旱园水作的例子是二分明月楼。整个庭院的布局是以意向中的水为中心的,即回廊建筑等布局在四周,而中间是铺装与旱桥、山石、花草营造的“ 水景 ” 。造园者将建筑筑干较高的黄石基础上,周边的地面较低,形成“ 池中有山,山上有阁 ”的意境,北侧有船厅(现移动至瘦西湖上)探出“ 水面 ”,仿佛是停靠岸边的画舫,结合低矮丛植与石块模仿堤岸的景致。地面的卵石铺装绞理模仿水纹,给人提示和联想( 20世纪90年代改建为真水池,铺装纹理等皆不存)。另一 处在“ 卷石洞天 ”碧玉山房西侧的小院,用黑、黄两色的鹅卵石模仿水流的形态铺于地面,黄色为地,黑色为水,“水口”即黑色卵石较窄处蜿蜒行至假山堆叠的山洞口,在黑色卵石较宽的“ 水池 ”处点缀有岛状的块石,给人“无水似有水,水在意中流”的感受。其他“旱园水作”的例子有何园北花园的桴海轩周边、汪氏小苑的船形花厅等。
《晚清扬州私家园林》中的“旱园水作”,从铺装角度提供了令人惊喜的新案例(卷石洞天一例神似枯山水诶),同时增补了二分明月楼的一些信息——旱桥、舫、卵石水纹铺装(不知可有影象存世)。该书作者更倾向于对水体具象的描绘,如何园“船厅+水纹铺地→依山桴海”,卷石洞天“河流铺地+岛石、洞口→流水”均被划分为“旱园水作”,即使对声名远扬的二分明月楼,也还是强调了停靠的船舫、旱桥此类符号化元素的参与感。
此外,谢明洋所举四例中(二分明月楼、何园、卷石洞天、汪氏小苑),三例提及了“船”式建筑。汪氏小苑一节,作者认为利用难以处理的封闭院落模拟船尾视角的做法很成功:
西侧的船厅设计堪称因地制宜的妙笔之作。小苑基地西北角多出的一 块封闭围合的狭长三角形地块,正好成为船厅的“船尾“与西南的“ 船头、船身 ”构成完整的船厅空间。船厅的基座是约40厘米高的白矶石,仿佛水波托起了整个船身 , 基座周围的地面正是彩色卵石铺地,寥寥数尺之间呈现了船行子飘飘波光之中的意象。

能联系周围环境,充分营造水面氛围的旱舫——“无中生有”凸显了“旱园水作”的特色。太谷孔祥熙宅院东花园或可做“旱园水作”看待,其舫处于院落中央地坪上,四面楼屋、爬山廊高下环绕,自舫中向外看去应颇有行船时视线低平、两岸亭台楼阁高下错落之感。此处试再举《岭南庭园》中白云洞一例:
…… 另外有些寺观庭园的船厅, 如西樵山白云洞的“一棹入云深 ”和萝岗洞萝峰寺的船厅, 它们的特点是不靠水而临崖, 白云洞船厅从题匾“一棹入云深”看来, 显然设计的意图是:在深谷中,烟云拥舞, 狭长的船厅以云为水,好像在云天泛棹,引起人们有天外仙舟的幻想。
“水园久旱”
《太谷园林志》中“由孟家花园略论山西园林的特色”一文中提到了旱园水作,该文作者认为有“真”池水的园庭,因气候干燥常为旱池,借池底植物表现水意的做法也是“旱园水作”。与前述“无中生有”不同,姑且称“时有时无”:
山西园林无江南园林之清丽灵巧,常苦于园中无水……更有旱园水作之法,如孟家花园中四明厅四周之池,集径流雨水,井水为水源,但也常为一旱池,可池中碧草丛生,坐厅中或立岸边,对苍苍穹宇、漠漠黄土自会浮想联翩,碧草丛中自有漪涟,此种由人之联想而生错觉的手法可谓是山西造园艺术之特色。
见“孟家花园石桥”彩色旧照一张,效果不佳,且不确定是否就是四明厅一带。此处另引北京桂春宅园山池旧照,为“旱池中碧草丛生,碧草丛中自有漪涟”提供更直观的形象。20世纪初期桂春宅院园池一度接近干涸不见水面,与孟家花园的“旱池生青草”还是大体相近的(北京中小型私家园林设池者颇多,干涸后能与桂春旱池生机相匹者甚少)。喜仁龙对此园“旱池”这样描述(《北京私家园林志》注作者自译):
近年来水量供应明显不足以注满整个池塘,但是池底肥沃淤泥中的植物仍然可以继续开花。这样,鸢尾花依然在春天绽放,夏天则轮到荷花。

阁前小院用“旱园水做”之法,以铺地幻出水意,扬州寄啸山庄东院也有类似做法。
《江南私家园林》中,顾凯也表示何园船厅一带属于旱园水作。
二分明月楼”是扬州园墅中唯一旱园水做的独例。全园虽属有山无水,而流水常在。
摘自《中国古代园林史》,汪菊渊注引自朱江《扬州园林品赏录》,似过极端。
二:彩霞池:旷奥繁简的变迁
《西洋镜:中国园林》中几张旧照摄于1920年前后,《江南园林志》照片摄于1937年之前,《苏州园林名胜旧影录》提供了50年代修复前夕的旧照——反应了张锡銮逸园时期到建国初期的情况。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出现在1825-1840(未必准确),天都吴氏时期甚至更早的传奇影像还是有一点点存在的可能。
就这些旧照看来,较为意外的,一是主山池与殿春簃的保存和还原度很高,目睹喜仁龙所设“王氏花园”时颇有时空交错之感;二是在喜仁龙作品中该园似乎已有所颓败,但枯枝横斜、老干张牙舞爪,反多了盎然生机。
月到风来亭

由这组月到风来亭的旧照看变迁过程: 1廊的简化:折廊最高处的小顶和折廊的脊被删掉了。 2亭顶造型:月到风来亭的顶变的高瘦尖。 3墙的降低:西墙高度降低,露出了殿春簃南墙的墙头。 4 树的删减:紧邻亭南侧扎根在黄石驳岸上的大树没了。
亭顶更瘦高可能意在使形态更精巧轻盈,增加观赏性,突出该亭在西面的地位(因廊的简化和树木的枯死,西面景观中亭的地位更重了)。但该亭似缺少配景,南侧已无物可配,北侧亭的体量与折桥一带植物亦不甚和谐。就亭本身来看,体量因顶增大,大顶细柱似不相衬,降低的围墙亦放大这种效果。
树木

出镜率极高。枯枝盘绕,却颇有生机。有些丰茂甚至热烈的氛围迥异于今日的端庄,别有情趣。相较于今园内的疏旷浩渺,旧时氛围似乎相对内向,水逃不出树的环绕。想来盛夏时节古木葱茏,一园池水被浓荫掩映,奥中有旷。
连廊一带旧时应更重山林意味,濯缨水阁西侧小爬山廊有砖额——樵风径。仅起伏的爬山廊恐难够“樵风”之意。水阁到月到风来间应有高树或秋色植物,烘托山林氛围(按四面以四季为题,此处是秋景)。图中亭旁扎在驳岸上的高树很可能是这一带意境的支柱。
“今虽狐鼠穿屋,藓苔蔽路,而山池天然,丹青淡剥,反觉逸趣横生。爱拙政园者,遂宁保其半老风姿,不期其重修翻造。”
《江南园林志》成书于1937年,从书中对中部景观“假山荷池,古木参天”的评述看,可能自喜仁龙摄影至此时近二十年中植物一直比较丰茂。从这八字中亦不难领略些许“野蛮生长”的意味(喜仁龙所摄照片中有不少枯荷,迥异于今日“池中不植莲蕖,倒映天光云影”的形容)。而今中部更似童老当年对殿春簃的评价:“典雅古洁,别具一格”,多以人力、巧思胜;如此一来荒败时期的“野生”倒更显天然了。
竹外一枝轩-射鸭廊
中间期空廊被加上窗户,更类似舫。这一改气氛迥异,封闭感明显加强,轩由一个提供观景位置的小品变成类似书房、有明确功能的屋室。独立的水景园似乎成了依附宅子的大水庭了。艺圃延光阁也受过相似破坏,但按《江南园林论》立意水村野居的说法,彼时村居意味似在今日之上(“过浓”)。此外这组轩廊似乎朝“直”的方向改变。射鸭廊顶部两端40年代前已被捋直,这一带美人靠原先与月到风来亭造型一致,如今变直并增加了纹路,添了挂落。


综合上述三点,该园的变化趋势(也可能是修复方针)似乎有这种倾向:大处删减,从简;小处修饰装点。这可能是老树枯死无法补替所致。古树缺失一方面令白墙缺少前景,封闭感加剧;另一方面园景趋于清疏旷朗,林水之趣难复但浩渺之感骤增。为适应这些新条件,修整以删繁就简为大方向,提炼强化了简洁旷朗的特点,廊顶做了简化,降低西墙以营造更开旷的氛围。在此之后园景既浩渺,又略寡淡,再以细节局部装点丰富层次来调和,如挂落、美人靠、亭的瘦高顶。总的来说,是以细节突出建筑的成景作用来弥补缺少古树造成的萧疏清淡了。
东摘西摘: 《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 《江南园林志》童寯 《扬州园林与住宅》陈从周 《梓室余墨》陈从周 《中国造园艺术》曹汛 《晚清扬州私家园林》谢明洋 《苏州园林名胜旧影录》 茅晓伟、周苏宁、沈亮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罗哲文 《江南理景艺术》潘谷西 《江南私家园林》顾凯 《西洋镜:中国园林》喜仁龙 《北京私家园林志》贾珺 《太谷园林志》太谷县志办 《岭南庭园》夏昌世,莫伯治 《中国古代园林史》汪菊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