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与效,定位与品牌,本土派和国际派的务实与务虚之争
本土派重视定位,国际派重视品牌,本土派长于策略,国际派长于创意,本土派善于谈销售,国际派善于谈形象,本土派务实,国际派务虚。
这么分不一定特别准确,但是老营销人,老广告人应该知道这里想要表达的意思。
这种侧重点的不同一直延续至今,品效合一成了营销界最热门的概念之一。
产品力与品牌力,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价值,本质就是竞争力。
一个产品越简单,蕴含的价值越大,这个产品越有竞争力,越有市场。
这与艺术节的深入浅出是一个道理,越是高明的艺术品,越是能用极简的方式表达越多的内涵。这里面有一对根本的张力,就是极简的表达,极繁的内涵。
产品也是一样,要用极简的产品,承担极繁的价值。
回归到价值这个根本点,就可以所有的争论统一起来。
一个产品,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功能价值,这也就是定位要解决的问题。
往外一层,可以加上审美的价值。比如说,同样的功能价值,也就是功能同质化的前提下,好看一点的产品肯定能卖过不好看的产品。
再往上,可以再加上好听、好玩等等价值,这里不再赘述,都是产品层面的东西。
再往上,就需要加入情感价值。从这里开始进入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务虚的层面,进入到需要靠品牌建设去解决的方面。情感价值,就是你在使用这个产品的同时,你还能得到情绪上的满足,有可能是关怀,有可能畅快,有可能慰藉等等,这一层的典型,是情绪上的满足。打个比方,具有鲜明的情绪特征的有:可口可乐的“要爽由自己”,麦当劳的“我就喜欢”等。
这里插一句题外的,为什么百事近些年在可口可乐面前市场表现越来越不好呢,其实根本问题也出在诉求上,在产品同质化的前提下,就会进入到品牌力的对决上,品牌力的最低一层,就是情感价值。可口可乐的诉求:要爽由自己,具有典型的情绪感染力,但是百事可乐的诉求就看不到这种情绪感染力,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表达强烈的情感,所以百事的品牌力输给可口可乐,所以消费者的偏好就在慢慢偏移。
再往上,有身份定位的肯定价值。比如说:“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喝特仑苏的就是有身份的,有钱的,这里有一种隐形的肯定。还有巴黎水,或者景田百岁山的”水中贵族“等等,还有蔚来善于用圈层去增加自己品牌的含金量,都是在身份肯定这一层起作用。
再往上,是三观的契合。三观包括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这三层也可以分得更细,但这里就简单笼统的说了。方法论的典型:“没有不可能”、“一切皆有可能”、“just do it“等等。价值观的典型有:“生活可以更美的”,人生观的典型有:“best or nothing”、”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等等。这里面的举例不一定特别准确,有些可能即是方法论,又是价值观。小结一下就是,三观层面的品牌建设有:价值观,什么东西才重要;人生观,人为什么活着;方法论,行为的准则。
所以,大体来讲,一个产品可以包括两大部分价值,一部分形而下,看得见摸得着;一部分形而上,看不见摸不着。形而下的价值是形而上的价值的基础,形而上是形而下的升华。
形而下的基础没有打好,就贸然的诉求形而上,那肯定是不合时宜的,奥美的一些失败案例就是典型的形而下没稳固,就贸然形而上,属于国际派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形而上的价值没有健全,就属于品牌建设还不够完美,用户黏性和品牌溢价都谈不上有多高多好,本土派做出来的很多品牌,都不能形成强烈的消费者追随,也就是因为止步于形而下,忽略了形而上的价值赋予。
形而下的价值,因为看得见摸得着,所以具有直观的市场冲击力,打市场的时候,开拓市场的时候,是绝对的诉求重心。
形而上的价值,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实的存在,作用场景主要有三个:一是在形而下价值同质化的前提下,用形而上的价值完成竞争;二是通过形而上的价值增加用户偏好和黏性;三是达成品牌溢价。
追求效果,要注重诉求形而下;追求品牌,要注重诉求形而上。追求品效合一,要注重判断自身深处的不同的市场竞争阶段,在不同的阶段要诉求不同维度的价值。
前段时间阿迪达斯的忽略了品牌建设的感叹,不适合所有品牌,每家品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市场情况,选择自己的诉求重心。
总结一下:
产品竞争力强,本质是用越简的产品承载越多的价值。
形而下的价值最有效,是一切的根本,是市场的地基。
形而上的价值是价值的升华,是决定品牌档次的关键。
形而下同质化前提下,以形而上决胜负。
形而下永远可以对形而上形成降维竞争。
品牌档次永远要往高作,只有高端品牌才拥有品牌延伸能力,低端品牌没有。
品效合一,是在不同竞争阶段,侧重诉求不同维度价值(形而下与形而上诉求不一定是截然分开,但在不同阶段必有不同侧重),以形成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