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从《风波》看鲁迅小说中的象征意味
鲁迅的小说中大场景比较少,多着眼于乡村生活与城镇或是乡村中的 小人物,却能称得上是中国人的最佳写照。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做的是选取最恰当、最能反映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与场景,并注入具有象征意味的特征。这也是鲁迅小说的特色所在。我试以《风波》为例,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那些象征。
《风波》的故事正如其名,讲的是一场风波的发展与平息。要想探讨其中的象征意味,首先就得来看故事中的人物的选择。在江南水乡一个偏僻的、封闭的村子里,有一户典型而又特殊的七斤一家。七斤一家是农民的典型代表,而特殊之处则在于七斤并不耕地,而是替人撑船,也就拥有了前往村外的机会。除了七斤自己,他家还有三名成员:七斤嫂,一位尖酸,精明的农家妇女;九斤老太,除了整日说“一代不如一代”什么都不干的老太太;六斤,家中最小的小孙女。除了他们一家人,村中唯一拥有姓名的就是八一嫂,一个“心肠最好”的寡妇。小说另外一大主角则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方圆三十里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赵七爷。作者只用了这六个人物,就上演了一出好戏。
我认为,鲁迅作为一个写小说旨在“呐喊”的作家,一向强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是一个倾向于简洁的作家,所以他不大可能平白无故去写一个人或是一件事而毫无用意。如果拿这个思路去思考,就能延伸出这些人物的象征意味。
七斤和七斤嫂都是闭塞乡下的农民,没什么文化——没文化到只能拿斤数拿名字,连自己的姓都不清楚。故事的背景是革命时期,外界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他们对此的意义却一无所知,只能看得到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大清都亡了,他们还在把什么“雷公劈死了蜈蚣精”“生了个夜叉”当新闻。他们并不支持革命,或者说他们并不了解也不关心外界发生的一切事情——若不是听说皇帝即位要杀没辫子的,他们才不在乎辫子的有无呢。由于缺乏从外界获取信息的渠道,他们就宛如一滩死水一般,自己不断循环着那套封建思想,最终开始发臭。八一嫂也和他们是一路人,不同之处可能是她更好心,也更客观(“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公示”)。但这唯一的客观猜测被赵七爷的丈八蛇矛一吓,也就变成泄了气的气球了。他们象征着所有闭塞的乡村农民——麻木、愚昧、落后、眼界狭窄……本篇小说的主题也正在于此:故事发生的时间点在张勋复辟,也就是辛亥革命之后。不过这时通过七斤等人的表现我们也能看出,其实封建残留十分庞大,革命根本就没有深入农村,深入每个中国人心里。譬如说七斤,革命给他带来的影响只不过是把辫子剪了而已。可是为什么要剪,用意何在,他不清楚,也不在乎。更何况七斤还是少数恰好进城了的农民之一,大多数人其实从根本上没受到革命半点影响,该迷信还迷信,该愚昧还愚昧。封建王朝带来的陈腐思想深深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迟迟不消褪。而革命党人们并不了解这些底层人民的情况,所以才迎来的辛亥革命的失败。
除了这个主题以外,作者还塑造了许多人物,亦是各有各的象征意味。我们不妨回过头看看九斤老太和六斤。九斤老太代表的恐怕不仅仅是一个老农民而已。在初次阅读之时,我对她的印象是:您是复读机吗?成天光说“一代不如一代”有用吗?所以,似乎九斤老太代表的是鲁迅时代的那些“复古家”。他们满脑子都是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还执拗得不行,跟他/她讲理一点用都没有:七斤嫂曾经尝试和九斤老太争辩秤不一样等等,但是,九斤老太就回她一句话:“一代不如一代!”这和那些复古家们多么相似!这种保守腐朽、听不进半点新意见的人于社会无益,也是作者等人所深恶痛绝的。再来看看六斤。六斤出场很少,但却十分鲜明。第一次,她躲在树后骂九斤老太;第二次,她被大人们的吵架吓哭了,被九斤老太抱走;第三次,她已经裹了脚,帮七斤嫂干活。六斤就是作者眼中孩子的代表。文章开始之时六斤留的不是辫子而是双丫角,还会在背地里吗自己的曾祖母。她所反映的是:其实孩子们最初都是纯洁的,并不一定认可封建制度与思想,甚至有可能背地里怀疑过,埋怨过。但是在长辈的教训下,她不得已地转变了——双丫角变成了大辫子,还裹上了小脚。这其实象征着她被封建思想所荼毒,“洗脑”了,逐渐转变为像七斤嫂一样的封建妇女。
最后要说的是我们的赵七爷。其实作者在文中就十分明确地给出了他的象征:“遗老”。他自己其实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号称学问家却连三国都读不明白。作为方圆三十里最受尊敬的人之一,想整治与自己有矛盾的麻子阿四、七斤等人基本靠等,到头来其实只是到隔壁村来耍耍威风。他所代表的,是旧封建礼制的维护者。倒不是因为他信这个,只是在封建礼教的体系下他更有利罢了。这类人的特征是啥都不会还自以为是,自私自利而广受愚昧的底层人民的尊敬。如果说《祝福》中鲁四老爷作为维护者是凶狠的形象,那么赵七爷则略显滑稽。但即便在封建王朝已经覆灭的情况下,他仍被所有村民所敬仰——包括见过世面的七斤——就足以说明多年封建思想的浸润对村民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这一副乡村画卷之外,还有着几个“文豪”。即使村中发生着轰轰烈烈的“风波”,大文豪看了还是抿一口酒以后悠然地说出:“无忧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他们代表的是当时那些不关心时局的文人。这些文人也是自私而麻木的,只要自己的享受不被打断,时局与他们也就没有关系。他们与鲁迅等呐喊的文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国家存亡之际,你又怎么好意思自己苟活于世间安心享乐?我想这也是鲁迅想对他们说的。
不仅仅是《风波》,鲁迅的大多数小说都有象征意味包含在其中,形式便是以小小的事件来反映庞大的时局和真实的中国人。即使是白话文小说的先行者仍能有如此高的水平,鲁迅不愧文学巨匠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