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艺青年?
查看话题 >文艺青年何去何从
木木美术馆最近上了个陈天灼的行为艺术展,要一起去看看吗?
距离上一篇日记,又过去一个月了,除了在北京周边的棚里没有日夜地干活儿,抽空喝几顿大酒,这个月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邓丽君唱“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到了我这就剩下匆匆流去了。前几天机缘巧合,认识了搜狐自媒体部的一个姐姐,谈到“文艺青年何去何从”这个话题,让我想想有啥可聊的,有没有可能试着做一期节目,我借着没有消去的酒劲儿,满口答应,表示包在我身上,这才有了这篇文章。
探讨文艺青年,就得聊聊什么是“文艺青年”。首先,我不是文艺青年,除了爱看点小说电影以外,没啥拿得出手的文艺爱好,和朋友“唠文艺嗑儿”最大的爱好就是模仿《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咕噜木”,据说是惟妙惟肖,承蒙道上朋友厚爱,都说我属于曲艺青年。因为上学的缘故,我见过不少大家眼中的文艺青年,和我分享自己收藏的黑胶唱片的陕北室友,拍两个半小时纪录片的电影学哥哥,约我去看行为艺术展的动画学院同学,相比较于那些拿着单反加50定焦头的糖水片爱好者,“文艺青年”四字放在他们身上似乎更合适。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文艺青年定义为:专精于某一艺术爱好的青年人?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一年半以前,我写过一篇日记《我知道,我是个伪文青》,当时我认为文艺青年应该将自己轰轰烈烈投身于自己热爱的艺术事业之中,要像小二姐一样飞蛾扑火,奋不顾身,才算是文艺了一把(后来我上研一,发现小二姐是我室友的同班同学,经过描述,对小二姐很失望,那都是后话了)。但是现在我不这么看了,我认为文艺青年不应该是一个身份标志,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前文提到的这些朋友当然是文艺青年,但其他人同样可以是文艺青年。现在回想起来,之所以一年半之前有那样的想法,是因为还没有经历过生活的洗礼,隔了一年半,经历了在剧组熬得两眼流泪,经历过甲方不结钱装死,这才意识到,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文艺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只是生活的调剂品,文艺不能当饭吃。你现在问我,文艺青年的定义是什么,我会告诉你:文艺青年是一群用文艺妆点自己生活的人。所以,无论是看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还是看漫威的《复仇者联盟》,都是文艺青年,没有贵贱之分。
其实写到这里,文艺青年何去何从的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了,不靠文艺吃饭的文艺青年大可按部就班地学习工作恋爱结婚,间歇性地混吃等死自暴自弃,喜欢听现场就多去现场,喜欢看电影就接着看电影,时光只会挤占分给文艺爱好的时间,并不会磨去他们文艺青年的属性。“何去何从”这个问题,更像是留给那些需要把文艺当饭吃的人的问题。恰巧,我有不少观察后者的机会。
我主要是在学校观察“靠文艺吃饭的文艺青年”,我们学校主要是做电影的。电影这东西挺有意思,既是商品也是艺术,在电影行业有所成就,确实可以名利双收,《一代宗师》里宫宝森说“一般人看金楼是个销魂处,反过来看,它是一片英雄地” ,我觉得这话放电影上面也行。外人看电影行业难免带些有色眼镜,每次夜里拉我回学校的滴滴司机都会问一句:“你们学校漂亮姑娘挺多吧”,即便是困得睁不开眼,我也得回一句“多是多,跟我还没啥关系”,要不然总觉得占了学校的便宜。事实上,除了微博热搜上的八卦新闻,电影行业最不缺的就是让人血脉喷张的励志故事,早年间有李安十年一觉电影梦,大梦初醒一鸣惊人;还有某非科班出身的恋足癖租碟店店员,模仿邵氏港片拍《落水狗》;离近点有吴京全部身家押宝《战狼2》;文牧野第一部大银幕片狂飙20亿票房。有那么多标杆树在前面,校园的文艺氛围不浓那就奇怪了。可以在朋友圈看到关于《小丑》最为辛辣的影片,还得是从戛纳发回来的第一手观后感;酒过三巡,坐边上的妹妹,突然要跟我聊聊大卫·霍克尼;王小帅回学校放《地久天长》,下面同学起来问:你是不是对长片有意见?你自己这片子也挺长,诸如此类,太多太多。
可偏偏文艺这东西,短时间内无法变现,而人总得吃饭,到最后满腔艺术抱负如同熊熊烈火,被现实浇了个透心凉,这才有了前段日子的爆款文章,有位学姐站出来表示自己靠卖电子烟度日。事实上,据我观察,倒不是说赚不到钱,而是想在实现艺术抱负的前提下,“站着把钱挣了”。又想拍自己想拍的片子,又得付下个季度的房租,到最后当枪手写了个网大剧本,这样的事经常发生。

让我们回到起点,文艺青年何去何从。靠文艺吃饭的文艺青年,最纠结的点应该是“是坚守理想,坚持创作,还是投身滚滚红尘,为了生计先挣扎一番呢?”。写到这里已经快凌晨一点了,我突然发现没法做出回答,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我无法笼统地概括总结,更轮不上我给大家指条明路。或者说,文艺青年何去何从,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文艺青年只是一个符号,不应该是一个枷锁,何去何从无从谈起,如果硬要给文艺青年指条“明路”,就好像是把诗和远方直接变成了生活的苟且,一切索然无味了。
这篇文章纯粹是抛砖引玉,也欢迎大家多跟我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