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亲子对话法,教你远离说教和训斥,变身跟孩子聊得来的好爸爸
有妈妈真好,她会疼爱我。 有冰箱真好,它会给我吃的东西。 有小狗真好,它会和我一起玩。 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有爸爸。
这首出自一位小学生的小诗,不知道你看过后有什么感受?反正我觉得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让人分外伤感。在孩子的心目中,爸爸不及妈妈,甚至不及冰箱和小狗,这样的爸爸是不是很失败?
然而,这是普遍的现象,前不久看到邓超在微博上留言:“想逃离这个家,付出再多,也约不到一个孩子睡觉。”语气虽然充满调侃的味道,但也能够看出作为爸爸的无奈。多数爸爸为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打拼在外,陪伴孩子的时间因之减少,导致了孩子跟自己关系的疏远。
我们很多人回家的第一句话往往是“妈,我回来啦!”如果妈恰巧外出,只有爸在家,第二句话就会问:“爸,妈呢?”在许多家庭中,爸爸几乎无一例外的成为了家中不受欢迎的存在。
那么,爸爸们如何改变自己被孩子嫌弃的尴尬处境,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并进一步影响教育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呢?许多努力改善亲子关系的爸爸可能参加了相应的辅导班也无济于事。弘益大学终生教育政策研究所博士、父母教育与子女指导讲座讲师田导根发现,懂得再多的育儿道理,也不如安安心心地陪孩子聊会儿天来得实在。

为了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田导根博士不断研究各种“对话法”,而《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爸爸版)》正是他研究成果的结晶,全书共有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从爸爸要反省和改变自己、激发孩子潜能、改变孩子生活和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展开,几乎囊括了爸爸和孩子之间的对话所需要的一切。
那么,爸爸们究竟应该如何远离说教和训斥,变身跟孩子聊得来的好爸爸呢?3种亲子对话法可助一开口就招致孩子满脸嫌弃的爸爸一臂之力。

不过,掌握亲子对话法是有前提条件的。
条件一,通过“自我确认清单”,1分种了解自己在孩子心中是一个怎样的爸爸。

11至15个“是”,表示有足够能力成为好爸爸,且目前和孩子相处得还不错;有6至10个“是”,表示正处于不倾听孩子心声的状态,也可以说正处在一个与孩子产生矛盾的初级阶段;有0至5个“是”表示经常忽略孩子的想法,与孩子矛盾重重。
了解自身之后,需要根据情况反思并改进。

条件二,判断你是否属于这几种类型的爸爸。
漠视型。这种类型的爸爸对孩子的情绪一点儿也不敏感,只关注自己的情绪。
唠叨型。这种类型的爸爸通常等不及孩子自己去做时就开始一一叮嘱注意事项。
寡言型。这种类型的爸爸不善言辞,遇事会对孩子直接动手,大声训斥。
权威型。这种类型的爸爸不能忍受孩子对自己的话表示异议。
诉苦型。这种类型的爸爸动不动就跟孩子诉苦。
如果身上有上述类型的爸爸的影子,也要反省并改正了。

条件三,遵守对话的原则。
“一个人独占发言权不符合这一规律,爸爸不应打断孩子的话;爸爸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要给孩子反驳的机会。另外,不能因为孩子不听,爸爸就做任意转换话题。在进行对话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孩子的表情和动作。”

统而言之,亲子对话的前提应该是对孩子充分理解,想想我们成年人,都愿意为理解自己的人做任何事,孩子更是如此;并且还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正如毕生都在照顾贫困孩子的唐·博斯克神父所说,“我们只爱孩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设法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除此以外,就是对孩子要有足够的尊重、真诚和亲切。
有了上述亲子对话的基础,就可以运用以下亲子对话法改善亲子关系,从而变身成为可以和孩子聊得来的好爸爸了。

鹏鹏是一个被“丢三拉四”这一坏习惯附身的孩子,这不,到校之后,他又发现自己的一项作业忘记带了,只好打电话请求爸爸送作业来。电话那头的鹏鹏爸爸自然是免不了对他数落一番:“你这是怎么回事?你能不能长点记性啊!”
像鹏鹏爸爸这种以第二人称“你”为主语的“数落”被称为第二人称传达法。由于第二人称传达法里,充斥着表达否定意义的命令语气,往往会使孩子产生抵触和反抗心理,换句话说,这样的“数落”并不会使鹏鹏丢三拉四的坏习惯有多少改善。
当鹏鹏又一次请求爸爸来校送作业时,鹏鹏爸爸尝试将第二人称传达法做了调整,鹏鹏爸爸对鹏鹏说:“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鹏鹏也不自己整理好作业,我送作业真的很辛苦呀!”把对话的主语改为第一人称“我”,并在话语中将自己对孩子的看法和感觉客观且直接地告诉孩子,即直接描述孩子的行为“不自己整理好作业”之后,对孩子表达出真实的想法“送作业真的很辛苦”,这就是第一人称传达法。
第一人称传达法将第一人称传达法中的“你有问题”变成了“因为我的问题,所以需要你的帮助。”抛除了否定意义的命令语气,表达出爸爸自身的感受,引起孩子对爸爸需求的关注,更易于使孩子接受。一想到爸爸辛苦奔波的状态,鹏鹏自然感觉愧对爸爸,下定决心改正自己丢三拉四的坏习惯。


小树已经看完一集二十多分钟的动画片了,还想再看一集。可是小树爸爸觉得这样对小树的眼睛很不好,想立刻制止。这激起了小树的不满,他开始撒泼哭闹。
小树爸爸开始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这次充许小树接着看动画片,就是妥协小树的无理取闹,而且不利于小树眼睛健康;如果总是强行制止小树看动画片,那很可能减少小树对自己的信赖,长此以往,和小树的亲子关系将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最终小树爸爸轻轻拥抱了正在哭闹的小树,以此平复小树的情绪,并且认真听取了小树的想法,原来小树特别想了解在下一集中他喜欢的那个角色又做了什么。小树爸爸耐心地告诉小树长时间看电子产品对眼睛的危害,并且答应小树休息二十分钟,还可以再接着看半集动画片。小树觉得自己赢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停止了哭闹,小树爸爸也因没有败给小树而心情愉悦。
上述案例中,小树和小树爸爸都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接着看一集动画片”和“停止看动画片”,产生了冲突,但通过沟通,用双方都认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即小树和小树爸爸都同意先休息再接着看半集,从而双方都获得“自己赢了”的感觉,化解了冲突,这就是双赢对话法。


在提倡多多鼓励和表扬孩子的今天,我们依然不可忽视批评的作用,其实,有时批评同鼓励和表扬一样,也拥有强大的力量,甚至可以改变孩子平凡的人生。
改变孩子平凡人生的批评法,要做到“3避免3需要”。
避免笼统的指责,需要具体说出孩子的不足。梅梅又躺在床上看书,梅梅爸爸见状后虽然有些生气,但这次没有用“你怎么还这样?”来批评梅梅,而是对梅梅说:“你起来看书不好吗?”前面的表述可能会导致梅梅不明所以;而后面的表述显然让梅梅一下子明白自己是因为躺着看书才受到爸爸的批评,也明确了改正错误的方法。
避免提供主观信息,需要给孩子提供客观信息。梅梅晚上做作业的时候边玩边写,梅梅爸爸生气的说:”你磨蹭什么呢?“磨蹭”是梅梅爸爸的主观感觉,梅梅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在“磨蹭”,所以梅梅可能还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梅梅爸爸批评的话不妨改成:“你边玩边写,浪费了很多时间,是不是应该改一改?”“边玩边写”是客观信息,梅梅能够迅速注意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避免直接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需要先称赞孩子值得肯定的地方。梅梅的字写得十分潦草。梅梅爸爸看后十分不满,又想直接批评他:“你写得太难看了。”但一想到之前这样的批评并没有多少效果,梅梅爸爸改变了主意,他拍拍梅梅的肩膀说:“梅梅学习各方面都不错,如果字写得再工整一点就更好了。”因为梅梅先得到爸爸的认可,所以更易于接受爸爸指正的问题,写字的时候也会多加注意。
需要提醒的是,在批评孩子时,需要注意批评的强度,千万不要在情急之中说出过重的话语,也不要强迫孩子承认错误,不要忘记改变孩子平凡人生的批评法也是要遵守对话原则的。

田导根博士说:“陪孩子时间最长并与孩子互动最多的人,对孩子的影响力最大。”希望爸爸们能从《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爸爸版)》中获得启发,掌握亲子对话的法则,即使不能够做到陪孩子时间最长,也能做到与孩子互动最多,最终成为对孩子影响力最大的人。愿孩子的记忆中,永存一位远离训斥和说教,真诚、亲切、能跟自己聊得来的好爸爸。